2015/12/06

三部金馬電影評論

今年很混,金馬前很多電影都沒看(不是沒看電影,基本上每週平均看兩部,但就沒有一部是參賽的),搞得頒獎當晚還手忙腳亂上網惡補。最不能原諒是竟然連張作驥的《醉‧生夢死》都沒看。撇開案件什麼的不談,張導雖然產量不多,每部都是把人性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傑作。幸好,頒獎前後把另外三部看過了,而且在兩岸三地。剛好,也想跟大家聊聊這三位導演的轉變。
第一部是在台灣看的《聶隱娘》。侯孝賢電影是我認識台灣的第一個媒介,《童年往事》第一幕婆婆在鄉間路上喊著:「阿孝!阿孝姑!」找孫子的場景直到現在還栩栩如生。《風櫃來的人》講述青年人從澎湖跑到高雄混日子的那種粗獷。《悲情城市》是當家父問我台灣人為什麼討厭國民黨時拿給他看的電影,一看就了解。侯孝賢是我心中台灣導演第一位,可惜有了這部《聶隱娘》。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老了眼睛不好就會追求視覺上、色彩上的豐富,《聶隱娘》在視覺跟色彩上真的是極致,美術、攝影很完美,問題是,電影在講什麼?他善長的人性描寫到那去了?侯導馬上 downgrade 到跟張藝謀同樣水準(其實張藝謀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水準一流,現在拍的只注重色彩美術,垃圾)。侯導得獎後說想多拍唐代小說,希望他能拍得貼地一點,不要只顧美術而離人類太遠。
第二部是在上海看的《山河故人》。賈樟柯是十年前我最愛的中國導演,還為了他的電影到處找碟(注)。他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把山西人與人、人與地的關係拍得相當動人。《小武》雖然是部相當簡陋的電影,但就是這種raw (粗獷)把主角小武的無聊拍得非常突出,我們坐在銀幕外的觀眾都感受到這種無聊(比《風櫃來的人》更有爆發力)。賈樟柯受侯孝賢影響很深,而侯導又受小津安二郎影響,鏡頭用得非常簡約。其實,鏡頭、畫面豐富只是次要,重點是導演到底要跟我們講什麼、用不用心講。而《山河故人》也是賈導開始離地之作。雖然電影是從一九九四年的山西開始,中間經過二零一四年的山西,終結在二零二五年的澳洲,其實故事可以離開山西而獨立。電影的目的在於女主角(賈導的妻子趙濤飾演)的愛情、親情與感情描術,其實並不突出,也不真摰。香港明報月刊裡甚至有文章評論本片失去了賈導過往電影裡所訴說的人文精神。其實我對《山河故人》是失望的。不過,這片獲得金馬觀眾票選最佳電影,表示台灣觀眾對賈導電影開始有興趣,希望他們能回去看看他最初粗獷動人有爆發力的作品。
最後一部是在香港看的《百日告別》。林書宇是個非常有爆發力的導演,《九降風》是跟他的第一次接觸。啊!對不起,應該是《海巡尖兵》。《海巡尖兵》是部短片,在《九降風》開演前隨片附送,三個演員一個晚上的故事,拍得非常有張力,觀眾情緒完全被牽著。《九降風》就不用我說了,相信大家都看過。《百日告別》是他紀念去世太太的作品,情感真摰完全不用懷疑。電影要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如何去思念,如何去想思過往;他要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去放下,如何用一百天走出傷痛。從一開始不能接受到接受至親的人的離世到最後放手。四聖諦裡的集諦就講苦的原因,聖諦就是「貪、嗔、痴」這三毒,痴就是痴迷,執著。不執著,放手了,就不會苦,所謂「花開花謝終有時」不只是大自然的寫照,人與人的關係也是這樣啊。
就這三部片看來,人怕出名豬怕肥這句話在導演界也成立,導演成名後就開始離地,花很大力氣拍不真誠的電影。不過,這才合乎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法則嘛。
注:以前寫過的文章 http://mlcweekly.blogspot.tw/2007/01/w703.html

2015/10/31

人口紅利

「打下來,墮下來,流下來,就是不能生出來!」這句中國的一胎化口號喊了幾十年,終於在日前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放寬成二胎。這對人眾多中國老百姓跟人權鬥士來說真是個福音。因為這個一胎化政策而被「殺嬰」的不計其數,大部份是女嬰,導致男女失衡,最近還跑來個浙江財經大學(不知什麼爛學校)智障謝作詩說要推行一妻多夫制,真不知他怎樣升等成教授的。

五中全會裡那些領導人才不管男女失衡或人權問題,他們關心的是自己能否老有所養。一胎化後年輕人愈來愈少,到時候這些領導老了,年輕人賺不夠養他們就慘了。這種靠生養一堆小孩讓他們長大來養自己的叫「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不只中國在講,台灣也在呼籲大家多生。各縣市都有獎勵生小孩的補貼,實話實說,現在養小孩這麼貴,真的會為了區區幾萬元來生一個嗎?不可能嘛。對於「人口紅利」這回事,其實思考了近十年,十年前的結論到現在都沒變,而且理由更充分。

十年前,帶朋友去雲南玩,從昆明坐硬臥到大理,晚上十點出發第二天早上五、六點到。硬臥一格上、中、下相對著六個位置,我們四個人。另外兩個位置是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妻,還記得他們是退休的專業人士(教授還是工程師忘了),非常有禮!上車時天色已晚,看到老人家當然多問候幾句,沒想到聊起了兩岸時事。一般中國人都有大中國情結,他倆完全沒有。我這個人就敬重知識份子,當然有問必答,每答必詳。當論及一胎化政策的隱憂時(他們也怕老無所養),我想了想竟然說不用擔心;他們很驚訝有這樣的回答。就跟他們分析表面上看到的是三代同堂的話,年輕人要養自己加上父母加上祖父母跟外祖父母,一共七人。若我們算三十歲生小孩好了,表示三十五年後才需要讓他獨自擔起讓七人的責任(假設六十五歲退休,而且沒有退休金跟積蓄)。跟生兩個小孩比也不過多養三個半。但我們這樣算的時候完全沒考慮生產力提升這件事,三十五年喔!生產力提升不只兩倍吧!怕什麼?三十五年前沒有個人電腦、沒有行動電話、更不用說網路了。我們根本沒法預測三十五年後科技進步到什麼程度,但按照歷史,生產力提升絕不兩倍,養兩倍人有什麼關係?倆老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一開始有點呆住了,但畢竟是讀過書的人,頭腦靈活,未幾就懂了,還稱讚這個想法很對。所以,日後有人危言聳聽,我都會以這個來解拆。

這十年來三不五時會想到或討論到這個題目,現在我認為,「人口紅利」這個想法其實非常自私。這有兩點:

第一,生養眾多等他們長大後可以養我們就是出發點自私。完全不管他們以後的生活環境如何,只管現在不生以後沒人養我們。很多東方父母其實也是抱著養兒防老這個自私觀念。為什麼防老要養兒?為什麼不為自己的老而積穀?為什麼兒女沒有自由意志選擇要不要養?這是非常不對的想法!

第二,也許「人口紅利」是個「人本」的想法,就是站在人類幸福為出發點的想法。但是,我們有沒有站在地球的立場來想?從地球(Mother Earth)的立場來看,人類根本就是摧毀地球的最大原兇。我們每呼吸一口空氣,每喝一口水,每一個行為都是在消耗地球的資源。要保護地球很簡單,消滅人類就可以了。我們是沒法消滅人類啦,但也不應該讓人類數目無限的膨漲加速地球的毁滅吧!人口,這樣就夠了,再多,承受不了。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人口紅利」啦,這全都是騙人的玩意,我們為了地球,為了自己,生孩子的事順其自然就好。社會愈來愈難過那就不要生了吧,不要借未來的錢來搞個小孩出來,我們沒法為他們未來負責的。最後,呼應魯迅《狂人日記》裡的救救孩子,養不了就別生了吧。

2015/10/10

我們太過自由嗎?

中午吃飯通常伴著電視新聞,某天 RD 曉蘭問:「台灣是不是太自由了。」他不是第一個問我的人,每次新聞出現民粹、不守法但卻一付理直氣壯或是有些人亂七八糟惡搞的報導時,總有人這麼問。用餐時間不過一小時,難不成我要從 J.S. Mill 的《On Liberty》或是 Rawls 的《The Theory of Justice》開始講起嗎?我只好短短的說這些人曲解了自由的意義,這樣會使大家失去對自由的信任。其實講這段話的時候是很心虛的,這要經過很長推理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註一)

凱倫推薦過話劇《蔣公的面子》,一直沒機會看。最近有幸讀了劇本,驚為天人!一定要找機會去看看。關於這個劇先放著,先看一下劇本裡面背景是民國三十二年兩位教授間的對白:

卞從周:教育合不合理是多方面的問題,不能都推到自不自由上。現在的人就是太講求自由了,才造就了所有的不合理。

時任道:造成所有的不合理的,不是太講求自由,是太講求道德廉恥上的自由,而思想與言論太少自由。

這兩句話真的講到重點,「道德」、「廉恥」、「思想」、「言論」正正就是我們在看新聞或日常生活中碰到會使人不安、不爽的面向,例子太多,我們挑幾個來看看好了。

每次有人被拍超速、亂停車被拖吊或紅燈轉彎被抓,駕駛人都會責罵交通警察為什麼偷偷躲在角落拍照或者無預警就來抓。我也曾一次紅燈左轉被抓了,他也許被人罵久了,竟然跟我說不好意思。我說:「警察先生,違規的人是我,應該我來說不好意思吧。」

有些黑道民代當選除了每次都當選,還能在那種錢滾滾來的廟裡當廟公。明明就是壞人,明明就是隨便一條罪都可以讓他吃很多年牢飯,選他當民代就算了啦,廟是拜神的,如果那些神明是真的,又怎會讓這些人當廟公呢?選民們難道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嗎?還是太自由呢?

當然還有很多私領域的道德廉恥上太自由例子我們就不討論了。

至於思想上,就不用說了,現在在餐桌上能講點有水準話的人有如鳳毛麟角。大家知識大多從網路、臉書或 youtube 來,每次都臉書說這網路說那,好像網路說的就是真的,非常膚淺。其實膚淺也沒關係,有興趣的再深入也是可以的。問題是有些人反智,就是有人提出有點深度的題目會被翻白眼,以思想不自由為榮。

言論自由在台灣是愈來愈好了,之前藍綠分裂嚴重時完全不能接受跟自己意見不同的想法。坐下來就會吵架。現在好多了,也許因為共同敵人是紅色,也許大家愈來愈懂得什麼叫政治正確(或稱為中庸吧)。可惜,有時候我們把政治正確(中庸)變成一種沙文主義,明明是不對的事我們卻要說要包容,為什麼不能一棍打下去呢?

下次有人再問台灣是不是太自由,我有標準答案了。


註一:我的自由觀念得自於林火旺老師的《自由主義課》,這門課影響我甚大。由於其極之受歡迎,台大把這門課送上網路,有興趣當個合格公民的同學可以點下面的 link:


2015/09/20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一直以來有個說法:東方的教育方式是老師在教室內宣講,同學在下面乖乖抄筆記,放學還有課後複習跟大堆作業,忙到十一、二點才能回家,日復一日為了考上好大學。老外的教育就是小班制,能力分班,邊玩邊學,活動教學,照樣可以考上大學。講到結果,東方學生成績一流,創意九流。最後領諾貝爾獎還是老外,創業還是老外;東方人不是在實驗室過得像條狗,就是在白人下面打工。

不管如何,最近幾乎是全世界都有虎媽虎爸虎老師教出優秀學生的信念,不然虎媽一書也不會在美國大賣。更有甚者,愈來愈多外國人跑到中國去唸書,分明是找死。說到信念,就是從來沒人挑戰過嘛,最勇敢的BBC(我一直都認為BBC 比其它電視臺更勇敢)不信邪,從中國找了五個老師去英國教中學生一個月,然後跟上一般課的學生一試定勝負。BBC 把這場比試拍成了三集的實境秀《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相當精彩,值得講一下。

BBC 不是省油的燈,親自去中國挑老師,臉孔不是板起來的不挑,不是名校的不挑,他們教出來的學生大部分都能考入長春藤,科目也是中國的強項,數學、科學、中文、體育、文化;故事從挑完老師後開始。學校選了五十名中等以上學生,跟家裡溝通過後開始一個月的非人生活。非人生活從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先到操場集合做體操唱國歌升旗,如果你是臺灣或中國人的話也許很習慣;在英國,誰跟你升旗啊。當下英國鬼仔馬上不爽,邊做體操邊玩,自然被老師開罵啦。上課吃飯上課吃飯,之後還有留校複習,晚上七點半才可以走。看著隔壁班三點半下課,而自己一天十二小時,真的是非人生活啊!

說到上課,鬼仔鬼妹怎可能跟你乖乖的坐在那聽你在台上講話?跟我小時候一樣,老師頭一轉過去就跟旁邊女生聊天啦。老師罵了也臉皮厚的反駁我又沒做什麼?那可能像大陸人這樣專心?你猜老師怎樣教訓他們?這些古板老師說你現在不好好唸就考不上大學,之後就找不到工作。同學不聽,老師竟然說你們英國就是因為社會福利太好,不唸書找不到工作還有政府養。你們國家正在沉淪,以後就會把社會福利刪掉,還不專心一點?拜託,跟十三、四歲反叛期小朋友講這個?根本就當你唱歌嘛,誰管你啊。

第一集基本上就是介紹中國老師背景,學生如何不適應,如何被老師的懲罰嚇一大跳等。看完後,基本上跟刻板印象裡的中國老師一樣,只有一個詞形容,討厭!

第二集,衝突加劇,學生不止不聽,很多跟不上的根本就不來上課,在校園裡鬼混。校長看到事態嚴重,找訓導長一起去找中國老師們研究到底發生什麼事。雖然說校長親自關心而且多次視察中國老師的上課情形,其實他是個得失心很重的人。一開始擔心英國老師會輸,這樣不只証明他們多年的教育方法有問題,而且學校是小班制,老師編制很多。假若使用中國老師教法一對五十還讓成績更好,面子會掛不住。所以當他看到中國老師的班亂成一團,真的是嘴角帶笑。

訓導長沒有「業績壓力」,能幫就幫,但也只僅僅跟所有同學宣示要聽老師的話,不然他不會客氣等等。中國老師看完這一幕更失落,他們認為同學們就因為只有受教一個月,所以聽不聽無所謂,而訓導長是從一進學校就處理所有大小懲罰的,同學自然聽他的話。他們五個愈想就愈 frustrated,感覺充滿理想要做點文化交流,現在變成寄人籬下,孤立無援,難過得哭起來了。想破頭後,靈光一閃,既然同學不理,學校不幫,那就找家長吧。

家長會開在「放學」後,當然就是七點半後啦,天都黑了。家長也不知道為什麼要來,已經把兒女交給你做實驗啦,管不好不是你們五個人的事嗎?抱著看猴戲的心態來。中國老師嘛,話都講一半,明明學生很壞心裡很幹又不敢講白,講完等於沒講,唯一一句就是考試快到了,希望大家督促學生們認真複習。最後家長們只覺得老師的熱情很值得欣賞,就這樣。唉!中國老師啊,連我都覺得你們可憐。

第三集,中國老師為了不輸,卯足全力,針對跟不上的同學來個課後輔導。天啊,七點半放學後再來課後輔導,都不知幾百點了。既然跟不上了,很多人其實是放棄了的,課後輔導根本就蹺課。中國老師苦口婆心勸他們回來,換著在中國,不上課是你的損失,不用擔心這一層。

啊!忘了說,在中國體育課不及格是考不上大學的,教育要全面是他們的哲學。西方的哲學是專注自己的長項(其實古希臘也是很注重體能的,是後來風氣改變了),體育不好就認真唸書吧。所以裡面幾個書唸很好的同學體育怎麼樣都不達標時非常失落,一直哭。

無論這些鬼仔鬼妹有多皮,當他們試著包水餃,練習跳扇子舞時的認真態度是很可愛的,他們對於中國文化很好奇。我認為中國老師教得這麼辛苦是因為五個老師面對的不只是這五十個同學,其背後是整個學校跟英國文化。換著五十個英國學生到中國去讀一個月我認為會相當的不一樣。不管如何,這個實驗也許不完整,裡面的文化衝突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去探討。

有興趣看這三集節目找不到的話,歡迎跟我連絡。

2015/09/12

梅媽的抉擇

來,我們來想像一下:若你家門外(你家是house,不是apartment 喔)來了個乞丐,要你收留,但可以幫忙洗衣做飯,你會收留他/她嗎?


收留與否,都情有可原。不收留當然是安全問題,素未謀面,誰知道門外是什麼人?登堂入室,就算搜身乾淨,也可能是武林高手。至於說收留嘛,除了愛心爆炸,也許是John Rawls 讀過頭,深信如果有一日自己變乞丐也有人收留。不過,相信即刻來個投票的話,不收留者完勝。


現在就有一幕這樣的戲在西方上演,敘利亞難民湧向歐洲,既有匈牙利的關門放狗派也有德國的中門大開派,還逼得英國不得不跟進。到底現在是演哪一齣啊?


唉喲,難民這檔事問我最會。小時候還有南北越之分,北越受共產黨壓迫,人民紛紛坐船逃難香港。每天公海上接獲船民一堆。北越會坐船,南越也會,但南越是因為經濟問題,所以有政治難民跟經濟難民之分。雖然香港是距離越南最近的自由之地,但芝麻這麼小,怎能全部收留呢?我們把難民分成經濟跟政治兩種,經濟難民就放進難民收容中心等待遣返,畢竟窮不是人道問題。政治難民就可獲得「行街紙」,他們能自由活動,等候美國或加拿大收容。如果在美國遇到越南移民,十居其九皆在香港住過。


後來,經濟難民實在太多,收容中心擠到爆,三不五時有全武行事情發生。政府就想辦法讓經濟難民知道來了也沒用,一定會遣返。每天晚上十點,廣播電臺會對著公海發送「北漏洞拉」告越南文(註一)。聽多了,每個學生都會背。


對於德國的大方與匈牙利的小氣,我是這樣看的:匈牙利其實跟東歐,南斯拉夫等都是很不幸的國家。一九八九年蘇東波事件前的七八十年,不是被軸心國扯進去就是在蘇聯的淫威下過著一窮二白的生活。忽然間有難民大軍殺到,肯定措手不及,深怕再一次被吃窮;這種危機感跟窮人變有錢了總會吝嗇一陣子一樣。所以她用沒有難民法來搪塞雖然有點過份,但也未嘗不能理解。


那梅媽(Mama Merkel)為何選擇中門大開呢?相信肯後的想法是這樣的:她在為一百多年前,帝國主義橫掃全世界(包括美洲、非洲、中東)而做補償。


非洲跟中東本來是部落政治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有不爽,不過就冷兵器打一打,死傷最重不過就一整個部落幾百人。歐洲各國在南美、非洲殖民已久,中東民風強悍,雖然打不進去,但派出間諜不停的做顛覆活動(最著名的莫過於阿拉伯的羅倫斯),扶持親近自己的部落、酋長當政治領袖。由於各國都利益不一,所以俄國扶持的肯定跟美國扶持的有所爭執。


一眾部落最後分一分成為幾個國家,中東還好,雖然各為其主,還是有點自主性。非洲就慘了,打開地圖,看到非洲各國國界很多直線,表示國家不以天然屏障來分,是歐洲白人撒退時瓜分所留下的痕跡。為何非洲種族屠殺不斷?白人撒走時說你這族當頭,其他族一定不爽,最後大打出手到現在。甚至還有盧安達在殖民時期竟然把胡圖族跟圖西族搞混了的事情,電影《盧安達大飯店》就是講這段烏龍害死了無數人的歷史。


歐洲人種下惡果現在能不負責嗎?不講遠的,就講敘利亞,阿塞德搞掉多少人命?這還不是美國跟歐洲國家扶持上來的?當初看他穿西裝打領帶就以為是自己人,又口口聲聲說要改革。結果一上台就變了調,搞民粹,現在趕不下來了,事情又搞這麼大,反正他現在大條道理要打IS ,其實有沒有在打也不知道。總之,這筆糊塗帳一開始就是歐洲人惹出來的?梅媽身為歐洲老大挺身而出真算是女中豪傑要給她個讚,反之英國的卡麥隆本來還想當縮頭烏龜,聽到人民正義的呼喊才出來說要收。美國最孬種,要不是因為人民不爽還不懂主動點。


這件事我最看不起的就是俄羅斯的普丁,躲在那一句話都不講。之前中東的惡搞蘇聯要負最大責任,現在卻好像事不關己。無耻之耻,無耻矣!


中東、非洲的這些爛帳還要個好幾十年才收拾得完,估計我見上帝前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祝他們好運。



2015/08/22

再訪新加坡之HKIA 輸很大

知道要出差新加坡的那一刻心裡很是矛盾,除了已經去過兩次,十多年來沒有新景點,完全沒新鮮感以外,新加坡還踩到我一些紅線。

首先,新加坡是個極權國家,除了連十六歲小屁孩講話都不放過外;雖然有所謂的選舉,但反對黨如果勢力大到影響執政黨,就會以各種理由羅織入罪。以前有個新加坡的同事,聊天時他咬牙切齒地談起同學就是因為從政,被塞了個逃稅罪關起來。如果有天他退休,一定回去加入反對黨跟同學一起打拼。

不只如此,執政黨還搞洗腦這一套,美其名叫道德重整。譬如說,《Sex and the city》(《慾望城市》)在新加坡是被禁的,意識不良云云。過了幾年,老外抗議啦,政府打算開放;結果,一堆老百姓跑出來喊說政府是人民父母,怎可以讓這種不良電視劇污染腦袋呢?你看看,新加坡人都長不大,希望得到政府的父愛。

更誇張的是,新加坡人生下來就有三六九等。一流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栽培,獎學金領不完,最後進政府。一般來說最優的人進私人企業,新加坡則相反。

最後,我不得不承認,香港跟新加坡有瑜亮情結,我們都是英國的殖民地、都很小、都沒有天然資源、都以金融業為主。但香港有自由,新加坡沒有,不喜歡是天命。

話雖如此,這次造訪使我有新的體會。

Clarke Quay 擠滿了遊客,要讓waitress 多給些關注是不可能的,我也不是要講這種。但當踏進客戶的會議室,驚訝的是後面有張小桌子放滿了旅遊指南跟地圖。天啊!這叫我怎麼開會嘛。很顯然,他們策略是先開會,開完了讓你看看剩下的時間有那裡可以玩。但是,我的客戶又不是觀光業,為什麼要擔起這個責任呢?難道新加坡全民兼差拼觀光?

會開完到處走走,我這人特愛體驗普羅生活,覓食當然就跑hawker centre 啦。去這種地方就跟香港大排檔一樣,不期望有什麼服務,只要想像最差一定差不過在澳牛點光速餐一樣受三字經對待,一切都好。沒想到檔老闆都非常友善,看我們站著看半天猶豫不決,一定是遊客啦,主動出擊,推薦各點一樣嚐嚐。這個建議不錯,從善如流。換著是香港?老闆一定說:「唔好企係到阻x 住做生意,諗掂先好過嚟。」(別站著擋住做生意,想好再過來。)這點,新加坡嬴。

吃飽,去印度區買咖哩。咖哩以前買過,其實印度人本身不買「咖哩粉」,他們自己買香料粉來配,每個家裡有祖傳的配方。買咖哩粉的大部分是非印度人或象我們這些遊客。進到印度店,什麼粉都有,花多眼亂,東看西看,店員就過來啦,說這是什麼粉那是什麼粉。拜託,鄉音濃厚,嘰哩咕嚕,怎會聽得懂。隨便挑了一包煮肉的一包煮蔬菜的閃人。雖然店員幫不了什麼忙,誠意十足啦。

要離開了,坐計程車到樟宜機場,從遠看到近,這個機場沒什麼嘛!醜得要死,怎麼跟Norman Foster (他被封男爵,應尊稱為Baron Foster)設計的香港機場(HKIA)比呢?三不五時這個破機場還嬴HKIA ,什麼鬼評比啊,一直不爽到通關。

護照遞給關員,他指著前面的糖果盤說:「Eat one, please.」同學,有沒有看聽到重點?Please 喔!我從來沒聽過海關說 please 的,受寵若驚,趕快吃一顆。打開包裝紙放進嘴巴手續就弄好了。他把護照還我時指著糖果盤說:「One more, please.」OMG!嘴巴的還沒吃完啊。

樟宜機場的 X-Ray 不是集中的,而是分佈於每個閘口前,這樣多花了很多錢,但不用擔心塞人的情況;缺點是檢查完要上洗手間得出去重檢一次。檢查時我的皮帶扣讓機器鬼叫,這時候關員就會拿個金屬探測器在你身上到處磨蹭。如果她們長得都跟電影《萬有引力》裡的白百何一樣正,那麻煩多磨一點,金屬探測器越叫我越高興,最好叫到上不了飛機;但真實世界遇到的通常都像欠了她/他們幾百億似的,臉臭得要死。檢查我這位跟白百何相差何只十萬百千里,不過她說:「Dear sir, please open your arm.」手張開,她說:「Thank you sir.」檢查完後,她說:「Dear sir, 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同學,重點又來了。「Dear sir」耶!你啥時候在海關聽到dear sir 的?回想在中國時被指著:「你!過來!」啊!我都快感動得哭出來了。

怎麼會這樣呢?

不管接觸到中產或是草根階層,他們的臉上都掛著一種我是新加坡人的光榮感。就是這份光榮感讓他們面對外人時很有自信,自信自己的出品會被欣賞,也歡迎各位來享用。甚至到了:「你不懂享用?沒關係,我來教你。」的這種程度。一個人有自信不希奇,每個人都自信需要一種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是重視自由主義跟個人主義的香港所沒有的。這種凝聚力過了頭就變質為集體主義,而在我短短三天造訪裡,凝聚力的表現剛剛好。不管李氏家族如何階層化人民,洗腦是成功的。

怪不得每任中國領導人都跟新加坡取經,可惜中國人搞不懂的是,這種洗腦得剛剛好是要有基本條件的,人民必須有恰恰好的教育程度,太高就會反思、反叛;太低,就跟中國現在一樣,把凝聚力玩過頭變成土豪加霸道。新加坡的普及教育相當成功(殖民地皆如是),相對於中國很多人都沒法受到良好教育。我認為,中國要搞新加坡這套先得把教育弄好。

最後一天,電視上看到李顯龍為新加坡組屋拍的廣告。組屋算是新加坡最好的政策,只要是新加坡公民,就有資格以低廉價格買到組屋。李顯龍的廣告是說沒錢付首期沒關係,政府借你。當週邊國家的年輕人還在為安身房子所傷透腦筋的時候,這個政府跟你說:「安啦,房子的事我幫你搞定,你好好發展事業吧。」能不感恩嗎?

幸好新加坡離自由還有一段距離,否則以他們的教育水平,每個人都能無後顧之憂的往前衝,旁邊的國家還不哀鴻遍野嗎?

2015/08/01

為同學們喝采

放暑假,太陽伯伯認真得很,天天三十幾度,最好做什麼?當然在家裡吹冷氣喝水打電動啦。不然跟同學們一起去逛街看電影,晚上接著唱k 如何?寫暑期作業?那是開學前兩個星期的事。補習?又不是建中北一的,幹我屁事?也許你的小朋友正是這樣想的,也許你當年就是這樣過的。

如果你家小朋友有天跟你說:「媽,我們來討論一下下學年要唸什麼好了,我覺得怪怪的。」你會怎麼回應?你會這樣回答她嗎:「給妳什麼就唸什麼,叫什麼叫?搞快打電動去!」又或是:「反正你唸什麼長大後就會忘記,沒關係啦。來,媽給你錢去跟同學去看電影吧。」你不會這樣講。你會很高興的跟她坐下來好好討論到底那裡覺得怪怪的,你知道她的未來無可限量。

看到各地教育部前有很多同學為他們來年所讀的內容而奮鬥著,真讓人激動。頂著大太陽,臺灣的夏季最多午後雷陣雨,他們照樣的撐著。可是教育部官員們卻完全不理,坐在辦公室裡吹冷氣,等待他們體力、精神消耗光。這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態啊?

同學要的起初很簡單,教育部長出來溝通一下,解釋一下為什麼要改,最多讓步一下不就皆大歡喜了。現在激怒了這群同學(這些都是「名校」學生喔),現在要怎樣收攤?身為教育部長,最怕學生不認真;現在學生認真起來了,正中下懷,最好學生告訴我們想學什麼,事半功倍啦。面對抗議學生,不只不會蹲下來聆聽,還當著媒體問同學:「你們懂教育政策嗎?」豬頭!學生要討論的是教育內容,政策不是同學的事,他們不用懂。老實說,現在正是教育政策有問題,不懂回去檢討,還有臉問人懂不懂,無恥之恥,無恥矣。

當我們為林冠華同學的輕生而感到悲痛時(當晚真的很憤怒,如果豬頭部長能早一天離開冷氣房下去聊一聊,無論有沒有結果,他絕不會走到這一步),網路上許多人都很疑惑,又或是與鄭南榕先生比擬。我卻認為跟王國維先生比較像。王國維先生是清朝秀才,民國後被請去開創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國學研究院是第一個,也是師資陣容最強的國學研究院,裡面老師皆一時之選(跟梁啟超先生、陳寅恪先生、趙元任先生合稱四大導師)。進研究院兩年後投頤和園的昆明湖自盡。當時大家都不明白為什麼他要投湖;當代解釋是民國後,傳統的道統不見了,文化衰落,他沒辦法接受。林同學也許認為新的課綱所代表的價值不是自己所認同,也就自盡了。

也有很多人說同學們被煽動了,要什麼黨負責云云。天啊!什麼時代了,現在小朋友有這麼好煽動嗎?去煽動他們不要打電動看看,去煽動他們不要玩臉書看看,煽動他們三十幾度烈日當空站在外面曬太陽?別做夢了。

國民黨就是當年不聽人民的聲音被趕來臺灣,現在又一次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看不起這些同學?沒關係,在烈日當空下的同學們沒幾年就有票在手。這個債,是要償的。

2015/07/04

雍正之《大義覺迷錄》

也許,你聽過大清康熙駕崩時原本要繼承的十四阿哥剛好外出打仗;遺詔被四阿哥從「十四子」改成「予四子」,就這樣雍正把皇位搶走了。你相信這個傳言嗎? 如果我告訴你:有人在路上瘋傳這件事被抓,雍正不只沒把他宰了,還贈與一千兩(當年做官年薪兩百兩)(別忘了他因為《維止錄》(雍正兩字去頭)把查嗣庭「戮屍梟示」)。你信嗎?不相信吧,那有這麼好的事? 如果我告訴你:雍正因為這件事編了厚厚一大本書來解釋;而且還要印來發給全國讀書人一人一本,你相信嗎?不相信吧,要是有這書,你怎會沒看過也沒聽過? 如果我告訴你:雍正這本解釋的書不只讓讀書人看。還要派官員全國巡迴講習,你相信嗎?不可能吧!事情搞這麼大,課本都會寫吧。 你講得都對!但如果你有空的話,聽我講講這個故事(歷史?事實?)吧! 是這樣的,雍正六年,川陝總督岳鐘琪在路上被人攔路告狀,由於是岳飛之後,他很怕這會被滿州人看到後狀告反清;趕緊把狀書收起。回到官府後細看,果然是勸他反清復明。不止如此,還說自滿清後,貧者日貧、富者日富,近來自然災害日多,寒暑弟序、五谷少成、山崩川竭。最後,更大書雍正罪狀:弒兄屠弟、謀父逼母、十分貪財、酗酒成性、縱情淫色,等等。 岳很怕好不容易得來滿人的信任由此而失,久思之後他還是跟按察司碩色(滿人)商量。他倆決定先審問投逆書的張熙,同時趕快去找陝西巡撫報告。 軟硬兼施下,張熙終於說出還有幾名同黨,都是湖南人,其中一名叫曾靜的算是他們的老師。還說一年前還去浙江造訪呂留良的後人,看了他的日誌及文集。呂留良的述著言之有物,但子孫卻甚為平庸,所以張熙就離開了。 岳鐘琪問訊後派人馬不停蹄的以密折寄予雍正。雍正一開始覺得這只是多宗謀反中的其中一件。但細讀後對逆書內雍正如何獲得皇位和如何對待諸位阿哥的描寫十分不滿,決定要嚴加駁斥。於是雍正就派人把曾靜等人抓回來。 雍正之所以爭議很大,不只是他乘本來康熙最愛的十四阿哥出去遠征西藏時改了遺詔獲得皇位,登基後把八阿哥改名「阿其那」,把九阿哥改名「塞思黑」(狗跟豬的意思)。隨後又把這幾位阿哥關進牢中,最後弄死,真是心狠手黑。 這本來是宮中事,他萬萬沒想到會流到外面去,做了虧心事怕人講,所以他要好好的為自己辯護一番。就跟曾靜打起筆仗來。 他在審訊曾靜的同時(他們倆從未見面,雍正是用奏折的方式跟曾靜駁斥),把他跟岳鍾琪之間的密折公開給曾靜看,告訴他何其寬大為懷。也把平常關心大清各地民生狀況的奏折也給曾靜看,讓他了解如何勤政愛民。關於他是異族這事,雍正說其實也是用儒家的方法治國,跟漢人沒兩樣。 對於他皇位跟阿哥之間關係,他抓到放出謠言的是幾個流放外地以前服侍過阿哥們的太監,就把他們殺了。 曾靜跟雍正一來一回,終於被說服了,深深的覺得錯怪了他。而雍正也以自己能改變曾靜的想法為傲。但他認為世上還有很多人被迷惑,就把跟曾靜一來一回的書信加上跟岳鍾琪及各總督之間的奏折、密折,挑選合適的印成一共五百零九頁的《大義覺迷錄》。書名的意思是以「大義」(曉以大義的「大義」)覺醒「迷」。 雖然曾靜覺醒了,畢竟還是犯了謀反之罪,所有大臣一致認為要判他死罪。但雍正一意孤行,不只不用死,還送他一千兩送他回湖南老家讓他蓋大房子。 同時,除了讓所有讀書人,人手一本《大義覺迷錄》外,雍正認為這是他心血結晶,漢人讀懂了以後一定會安心的的讓滿清統治。所以開一整個全國宣講行動,當然曾靜是宣講的要員之一。 這個立意本來是好的,可惜雍正沒想到副作用是:不知宮中阿哥們相互爭奪的善良老百姓遠比聽過的多,看了《大義覺迷錄》或聽了宣講後,每個人都知道原來宮中這麼亂。老百姓還是喜歡八卦的啊。 雍正突然駕崩(傳說是呂留良女兒呂四娘用血滴子把他頭割下來),乾隆即位。他知道滿街的人都在講宮中八卦,一怒之下,把所有的《大義覺迷錄》全部回收,印刷用的木板燒燬。曾靜、張熙、呂留良的後人全部處死。乾隆要做到這件事完全沒發生過一樣。 我們今天又如何知道有這件事呢?原來在滿清跟日本的民間往來就很頻繁,好幾本《大義覺迷錄》運到日本去,收不回來。兩百年後,革命黨人匯聚日本,發現此書,運回中土,再次印行,以告天下滿清是多麼會自相殘殺的民族,所以我們才重新發現這段歷史。 若你問我為什麼會對這個有興趣?很簡單,耶魯大學的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看他把中文名字取這樣就知道最崇拜的是誰啦)生花妙筆,把沉悶的歷史寫得非常生動,每一本都讓你覺得為什麼當初不唸歷史呢?這個故事就是從他的書看來的啦。我只把裡面緊張刺激的部份描寫了十分一不到,有興趣的自己找來看吧。 

2015/06/04

不知不覺廿六年

說不知不覺是太誇張了,因為去年的事情令今年很不一樣了。這應該從那裡說起呢?

其實該從臺灣的太陽花運動談起。這幾年香港年輕人愈來愈喜歡到臺灣去玩。慢慢的他們以臺灣狀態為榜樣。去年太陽花學運讓很久很久沒有政治運動的港人發現原來學生運動可以如此的浪漫。受這種氣息感染的香港人接手搞出太陽傘運動,明擺著跟太陽花相呼應。呼應的正是中國的威脅。

太陽傘結束後,年輕人跟臺灣更靠近,連思想都相似,學會了本土意識。本土意識是從何而來的呢?

臺灣本土意識自於李登輝時期,他把中國歷史從課本上拿掉了,換成臺灣歷史。關心本土理所當然,可惜當時矯枉過正氛圍不單減少中國內容這麼簡單,還把中國忽略了。不只如此,整個臺灣社會把關心自己做太過頭,不只忽略中國,還忽略全世界。最後臺灣人就成為島民了。

這種想法現在感染了香港年輕人,他們覺得中國的事就是中國的事,跟香港沒關。這有兩個方向:其一是香港獨立,中年以上的香港人也許想過港獨,但不敢說出口,現在年輕人不一樣啦,香港制憲掛在嘴邊。其二是乾脆不關心政治,退縮到只顧自己。

本土意識抬頭後出現一種「六四關我屁事」的看法,既然中國人這麼討厭,最好他們天天六四,中國人死光光不是很好嗎?老實說,這種想法一開始還蠻不錯的。不過,從現實面來看,香港跟中國要完全脫離關係並不這麼容易,六四絕對不只是個「屁事」這麼簡單。手無吋鐵卻一點聲音都不發,萬一坦克開過來怎麼辦?

以普世價值來說,一個被人民賦稅所養的政府用納稅人的錢造坦克槍炮反過來殺人民,這是完全不可原諒的,這些發號司令的人是要被判唯一死刑的。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這種事我們都要站出來譴責,更何況中國就在旁邊。

每次聽到任何「關我屁事」之類的話,都會想起尼莫拉牧師的話:

「當納粹追殺共產主義者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當他們追殺社會民主主義者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當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沒站出來說話
我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追殺猶太人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追殺我
再沒有人為我說話了」

不管有多少人,今晚還是會在維多利亞公園,點起一支蠟燭,向廿六年前為自由而犧牲的英雄們致敬。

2015/05/31

論死刑

讓我們先向剛離開世界的劉小妹妹致哀,相信innocent純潔無辜)的她定必在上帝身邊成為最可愛的小天使。

昨天下午在公車上滑手機看到新聞說劉小妹妹經已離開,主治醫師在記者訪問時哭不成聲。點進去看影片,他的一番話真讓人掉淚,幸好週末公車沒什麼人坐。

網上聲討嫌犯的文章炸開,大部分都說不應廢除死刑,該直接給他死,多篇文章還嗆聲廢死聯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我也曾在不同年代想過這個問題,跟大家講講。

第一次碰這個問題是中學參加辯論比賽,題目剛好就是要否廢除死刑(香港當時有死刑),抽簽抽到反方。辯論比賽一隊四人,我是第二棒,論點是罪大惡極到要死,就死一死算了,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記得當時對手有一位心儀的女師妹,搞得我心神不寧,當然就輸啦。辯論這回事是這樣的,廢死就談廢死,不用想司法公不公,有沒有判錯,這都不是重點。

台灣的蘇建和案從1991 年發生到2012 年才無罪定讞歷時廿年,這擺明是司法不公。如果當時死刑執行了,那真的是冤案。他們三位坐牢也坐了廿年,也算冤獄吧。

最近凱倫同學回澳洲,剛好有兩位澳洲人在印尼販毒執行死刑,當地的媒體也一樣炸開。她跟我討論死刑這事,有機會好好的再想了一下。

讓我們先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討論起。什麼是刑罰?刑罰有兩個作用:第一個是為受害者或家屬報復。也許你以為傷害經已造成,報復有什麼用?不過就是多一個人受傷。不要以為報復只是東方想法,聖經上早就「以眼還眼」這句上帝的話。所以刑罰第一個作用是報復,讓受害者心裡舒服。

刑罰的第二個作用才是我們現代人普遍認為的預防阻嚇。重刑頒布目的是要想犯罪者三思,抓到就大刑侍候。所以死刑的存在就是要警告想犯罪的人別亂來,會死人的喔。

我們再來看看死刑本身,死刑就是剝奪犯人的生命,生存的權利。人的生命是誰賦予的?有宗教信仰的會說是上帝(或神)賦予的(所以澳洲才會炸開),就算沒宗教信仰也會說是父母賦予的。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又不是神,更不是別人父母,當然不應、也不能判其他人死刑。

如果我們不能判死刑,又怎樣達到報復跟警告作用呢?反廢死的支持者最常提到的例子是挪威屠殺兒童的布列維克(Breivik),他殺了七十七個兒童,大概坐廿一年牢就可以放出來。這讓有阻嚇效用嗎?對受害者家屬公平嗎?

我認為,有個折中的方法,就是死刑繼續判,但永不執行。死刑是沒有假釋的,一關就是關到死。老實說,關到死比真的執行死刑更可怕。死,不就幾秒鐘的事,眨一下眼就沒知覺了,所以之前的鄭捷跟現在這個龔重安才會想一死了之。關到死就不一樣了,人生剩下五、六十年被困在小小的空間,沒有自由,一直到死的那一天,比死更可怕。大家想想看,如果他們想死不敢自殺跑去殺人就幫他們死,那不就便宜了他們?不讓他們死,讓他們關到死,這樣是很有阻嚇作用的。

也許你會擔心要養他們一輩子不是很花錢嗎?其實花不花錢就看監獄本身啦,現在不是很多監獄很會搞東西出來賣?弄得好,監獄還可以賺錢吧。這全都看獄方如何經營而已,不用擔心啦。

看倌,要不要支持我這個想法啊?

2015/05/09

一部電影的兩種觀看角度

上週看了部電影,想到有個角度來討論還不錯;沒想到這週發生一件事帶出另一個角度。讓我慢慢道來。

大家先回答個問題:你工作的團隊有位同事因為憂鬱症請了好一陣子假,現在康復回來上班了。但老闆想辭退他/她,搞了個全民投票。有兩個選擇:一、讓他/她回來上班;二、辭退他/她但每個人下個月有四萬(台幣)的獎金。如果要你投票,你會投什麼呢?會讓他/她歸隊還是下個月多拿四萬呢?為什麼?

拜科技之賜,現在做民調很容易,line 一送出去自然就有善心人仕回覆。台灣人還是很善良的,幾乎全部都選擇讓他/她歸隊。理由不外乎是康復了自然該回來上班、分擔工作量(團隊至上派)、今天的他/她就是明天的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派)。甚至遠在德國的布蘭登說他以前老闆玩過這招,明明想辭退員工又沒種,所以要大家投票,非常不恥這種行為,幹聲line 上傳。

這是下週五要在台灣上演法國片《兩天一夜》的劇情,女主角 Sandra 剛康復就遇到這件事。她跟丈夫還有兩個小孩剛換了個大一點的房子,若失去工作貸款還不起就只能換回小房子。所以這份工作對她非常重要。

得知要投票已經是週五下班時,她只有兩天一夜的時間一一去說服同事們投她一票。老實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很多人是需要這四萬元來修房子、付孩子學費等,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來法國的經濟不怎麼好,很多人必須週末在外面打工,四萬元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雖然說西方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其實應該是自由主義,但老百姓也許沒想這麼多,只能downgrade 至個人主義),幸好還有好幾位挺身而出支持正義。還有一位女同事為此跟老公離婚,既然價值觀不同,合則來不合則去,這是相當西方的觀念,東方目前還到不了這個水平。

不過,也有民調回覆說這跟獎金多少有關,如果獎金是一千萬那可能想都不用想了吧。這就馬上從自由主義問題推廣至個體經濟學問題了。

看完同事的角度,我們從 Sandra 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

Sandra 是由《玫瑰人生》的女主角 Marion Cotillard 飾演,她除了因為該片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外,這部片她也被再一次提名奧斯卡,一付每演必被提名的陣勢。不過她演得真好,把那種被逼到牆角的 desperate(絕望)演得很有味道。她剛從憂鬱症恢復,還是很脆弱,就要面對這種狀況。她其實很不想去說服別人,一直覺得不想麻煩人,怕被拒絕。縱 使幾個同事跟丈夫都一直支持,甚至幫她去說服一些人,但遇到挫折總是退縮。

法蘭西不同台灣,說拒絕就是拒絕,不留情面;台灣的話,遭遇這麼慘,登門拜訪想拒絕都忍不下心吧。而且,東方女性不比男性,比較不會怕麻煩到別人的面子問題,所以成功的機會遠比西方來得高。所以我相信不用民調也知道你不管多困難都會去逐一敲門問候。

片中其實還有一個小亮點,當她忐忑著去拜訪一個同事時。這位同事忽然間哭起來說感謝她來,讓 Sandra 不知所措。原來當初他剛進公司,犯了個小錯,資深的女主角一肩扛起。雖然她已不記得這事,但對一個初入行的人來說可是一生難忘;當然這又是一鐵票啦。這讓 我想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為之。」這句話。法蘭西也是這樣喔!那不就是普世價值了?

其實電影看完最有興趣的是以同事角度看這件事,這有點跟前兩篇關於道德的決擇有關。但這週有個 desperate 的同事來找我聊,想也不想我就幫忙了;雖然對現況沒有大幫助。後來回想為什麼會這麼直接伸出援手呢?也許因為剛好看完這部電影吧,也許就是不忍看到有人在絕望中吧。為什麼這位同事會在最後一秒來找我呢?也許是曾經「勿以善小而不為」吧。

2015/04/19

兩個道德的問題

上週介紹過一本從演化論探討道德由來的書,裡面提到一篇論文〔註一〕,該論文又引用另一篇〔註二〕。看書跟看論文就這樣,一本(篇)帶出另一本(篇),結果愈看愈多。反正能讓腦袋長進的東西不排斥。這兩篇論文講到兩個道德的情況,非常有趣。

第一個是這樣的:你開著一台軌道車,發現前方路軌上有五個人。企圖按喇叭跟踩剎車,但兩者都壞掉了。眼看要撞到他們,忽然看到右邊有條支線,上面只有一個人。你會轉向右邊嗎?(感謝曼曼提醒我這在 Michael Sandel 的《Justice》有,回去看一下,果然書上也有cite 這兩篇文章)

民調(訪問同事們)顯示全部人都會轉向右邊,因為犧牲一個比五個好。文章裡是這樣總結這個選擇:

Killing five is worse than killing one. (殺五個比殺一個糟)

這是個很明顯的功利主義問題(華語社會常誤會功利主義這個名詞,英文是 Utilitarianism,這其實是指幸福最大化原則),同樣是殺,當然是愈少愈好啦。

第二個問題:你是個外科醫生,有五床瀕臨死亡的病人,兩個肺壞了、兩個腎壞了、一個心臟壞了,再不移殖馬上就會死。剛好有一個病人來看病。身為外科醫生的你,會把這人的五個器官取下來救上面的五個人嗎?

民調(訪問同事們)顯示全部人都不會這樣做,各人有各人的原因,探討大家的想法前,我們來看看 Thomson 如何歸納這個選擇:

Killing one is worse than letting five die. (殺一個比讓五個死糟)

這就不容易比較了,一邊動詞是「殺」,另一邊動詞是「讓」;所以不能單純用功利主義裡數多少來得到答案。

如果大家都同意:「殺一個比讓五個死糟。」讓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問題的變形:軌道一樣,主軌道有五個人,右邊有一個人。你站在軌道的交叉點 (Bystander at the switch),該處有個控制路軌轉彎的控制器。你看到軌道車的駕駛昏倒了,現在只有你可以控制這車直走撞死五個或是轉右撞死一個。你會怎辦?

我只問過一個同事(三寶的媽 Vickie),她說當然會把車轉到右邊去。我追問說:「其實你跟軌道車沒關,只不過剛好走到那,你不碰控制器其實也沒關係啊。」她說:「沒想這麼多耶, 直覺上就會去做。」果然是有正義感。但她這一轉代表選擇了殺一個人,而不是讓五個死。怎麼跟第二問題歸納出來的結論相違背呢?我們要怎麼處理這個矛盾呢?

去天龍國後變聰明的紫小姐跟作者 MIT 哲學教授 Thomson 女士一樣,提出「權利」一說。她說:「去醫院看醫生表示他想活,我不能剝奪他活的權利去救其他人。」跳出比數字的框框。

這兩篇哲學文章裡面充滿著這兩個問題的變形,每個討論都是對腦袋的衝擊,在這裡我不引用太多,不然到後天都寫不完,有興趣自己看吧。

最後,回應曼曼問我想法是什麼?其實我這個人比較抽離,有時候看抽象的文章會比較 practical,看接地氣的文章會想如何去 generalization。對這兩篇文章,一直想如果我是法官,會怎樣判呢?你明知道軌道車壞掉不是駕駛的錯,無論撞死一個或五個都是有人死,要怎樣 判呢?過失殺人嗎?從撞死五個變撞死一個,不只沒有過失,還有功吧。但有人死了,難道沒人要負責嗎?傷腦筋!

〔註一〕Judith Jarvis Thomson, “The Trolley Problem”, Yale Law Journal 94 (May 1985):1395-415

〔註二〕Philippa Foot,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 Virtues and Vices and Other Essays in Moral Philosophy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1978), P.19

2015/04/12

人性向善的動物解釋

不知大家中學讀書時有沒有學過什麼人性本善本惡之類的理論或教條,我們這些殖民地的豬不教這個的。以前老人家唸三字經聽過「人之初、性本善」,老實說毫無感覺,性是否本善誰知道?

大學時聽哲學系傅佩榮老師說「人性向善論」;他認為,人性本什麼根本沒人知道。如果說人性本善為什麼有人一生下來就是大惡魔?如果跟荀子一樣:「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那怎會有人願意犧牲自己完成大我?他引用孟子公孫丑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他說不用再討論「本」什麼了,我們應該討論「向善」。還記得老師在三百人的大教室裡說:「就算是無惡不作的人,看到小嬰兒要掉進井裡,一定會救他。」聽起來有點道理,但我一直都找不到証明這個說法的時機,所以無法判斷老師說的對或錯。而且我猜老師不認識什麼惡人,更無從証明起。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書,靈長目動物行為學家德瓦爾(Frans de Waal)寫的《靈長目與哲學家:道德是怎樣演化出來的》(Primates and Philosophers: How Morality Evolved),正是用演化論的觀點探討這個問題。

雖然作者吸收了孟子的觀點(書中一章講孟子的善,他稱之為 “Good”),西方人對善稱之為道德。他們說人類生下來有動物性,變得有道德是自己選擇的(當然也可以選擇繼續動物下去啦)。這種論點最有名是赫胥黎的 「飾面理論」(Veneer Theory),這個赫胥黎是《Brave New World》(美麗新世界)作者的祖父,果然是一個家族都厲害。(英國人真的很厲害,能寫出像《1984》跟《Brave New World》這種警世的小說)

「飾面理論」的意思跟性惡很像,人類的本性是自私,野蠻。而我們在習得文化後為了掩飾本性而把「道德」這塊遮羞布蓋在外面。在赫胥黎心中,我們是外皮光鮮的爛蘋果。

德瓦爾的觀點不一樣,因為研究靈長目的關係,看到黑猩猩有很多道德的行為(下詳),他傾向道德演化論。演化論故名思義,隨著動物演化,道德也會在演化中的某一個階段出現(黑猩猩)而不會在前一階段出現(像猴子)。

鬼佬又不是中國人,做動物研究又怎樣定義看到什麼行為叫善(道德)呢?德瓦爾認為要有道德先必有同理心跟同情。同理心(empathy)是個行為,意即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put your feet into other’s shoes),而因為同理心所產生的情感為同情(sympathy)。這其實跟孟子的「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惕惻隱之心」一樣。下面是他舉的例子:

黑猩猩 Joni 很有同理心,每次作者假裝哭泣,Joni 都會第一時間停止他的遊戲或活動,氣喘吁吁地跑到他面前,圍著他轉來轉去。甚至會用手指撫摸他的臉,用掌心托著他的下巴,試圖搞清楚發生什麼事。這顯示猩猩能讀懂人類傷心的表情。

侏 儒黑猩猩 Kuni 撿到一隻撞暈了的八哥。動物園管理員叫 Kuni 趕快放了八哥。沒想到 Kuni 帶著八哥爬到樹頂,用手把牠的翅膀張開然後用盡全力掉出去。八哥沒飛很久又掉下來。Kuni 跑下樹來,站到八哥旁邊守著,怕有其他動物傷害牠。這顯示猩猩知道鳥是如何飛,如何用鳥的方法來幫助牠。

黑猩猩不會游泳,所以通常都關在有護城河的人工島上,台北市立動物園也是一樣。德瓦爾看過有新手黑猩猩媽媽不太會帶小孩,不小心讓小猩猩掉進去河裡。結果一隻成年雄黑猩猩跳下去救他,結果自己丟了性命。這可不只是「怵惕惻隱之心」,已經是利他行為的極致。

從儒家在兩千年前下人性向善的定論到現代動物行為學家想要從演化論跟猩猩的觀察証明人性向善,這是不是有點跟費馬定理一樣呢?

2015/04/05

框框人與八爪魚

出來工作也不是一段短日子了,不知道是因為公司的關係還是現在不一樣了,遇到很多特別的人。介紹兩種:

引起我注意是個女生,長得不錯喔,有點小聰明,但每次部門去outing 如果是郊遊她就皺眉。熟了後問為什麼,原來她不喜歡流汗。不喜歡流汗?這輩子第一次聽到。夏天誰不會流汗?洗個澡不就好了。接著問她是不是不愛運動,回答是當然啦!怪不得皮膚雖然很白,但毫無線條,手不是手,腿不是腿,難看死了。而且,運動會產生腦內嗎啡,讓心情愉快放鬆。她每天看這不習慣看那不習慣,做不久就離職了。

別以為女生長得不錯有點小聰明就東嫌西嫌的,男生也會。餐桌上聊天,講到一本書很有趣,馬上就想借。書拿來了,一看,就說:「這麼厚,怎麼看啊?算了吧。」退貨(也沒多厚,才不過一吋而已,比它厚的多得是)。沒關係,還有別人要借。另外一個打開一看:「字這麼小,怎麼看?算了吧。」再退貨。奇怪,當初不是因為書的內容有趣才借嗎?怎麼因為厚跟字小這些外在而放棄呢?好吧,沒看又不我的損失,隨便。

還有吃東西,店裡吃的人明明不少,只不過環境不太優,有些人(男女均有)一看就說:「這是人吃的嗎?」退貨。又還沒吃,怎知道好不好吃呢?而且,裡面吃的不是人嗎?會不會太侮辱人了。

另外一些看到我去過地方的照片,當然是漂亮啦!然後問說下次去可以跟嗎?可以啊,但沒水沒電手機沒訊號要走十幾小時喔。馬上打退堂鼓。朋友,這麼漂亮的地方如果車子可以開到門口你覺得會被遊客破壞成怎麼呢?要不是這麼難去又怎會保持得如此美呢?

還有些人很奇怪,只要電影是得獎的就不看,只要是台灣片也不看。問為什麼,答案是不好看。看過嗎?從沒看過,但感覺上就是不好看。哈哈哈,雖然我不知道,我感覺他們很笨。

他們用一次一次的拒絕表達自己是有所堅持的、有立場的,這些拒絕就如在身邊劃上一條一條的線,把自己框起來。讓自己安放在舒服熟悉的comfort zone 裡,生命是無限廣闊對他們來說從不存在;這不就是莊子說的夏蟲不語寒冰嗎?

反而有些同學第一眼看起來不是很聰明,也沒有舉一反三的感覺。每次跟他們講些新東西新觀念,你可以看到他們呆了一下,明顯跟他們的原始觀念差異很大,需要時間消化;但他們試著去理解,消化後勇於嘗試。

其實這不是很容易,大部份人最後一次學習就是畢業的時候。畢業後就停止學習,愈是小聰明去學新東西的意願愈低,通常因為他們覺得街頭智慧更重要,而自己也夠聰明。所以反而一開始不這麼bright 的人願意開放心胸接受新事物。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這個小學讀過的故事活生生在演著。

當你遇到畢業時連金庸小說都沒看過,沒過幾年竟然討論起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哲學為何還要宗教?當你遇到了解自己英文不好,乖乖地每天晚上去上課,連週末都沒有了(有個同事剛好相反,明明英文不好,不只不去學,還警告老闆不能讓他接要用英文的工作)。當你遇到不想乘著日圓便宜去東京血拼而去古巴抽雪茄的朋友,才會領悟這個世界除了框框人還有不斷想嘗試新事物的八爪魚。

這才叫生命是無限廣闊嘛。

2015/03/15

其實我們誤會了她/他(一百年)

「歷史是我們對於以前發生事情的當代詮釋。」不知道各位同學有沒有聽過?雖然一直以來都認同這句話,但沒有深刻的感覺。最近一連看了兩本書,終於深深的體會了。先介紹一下這兩本書好了。

第一本是藍弋丰寫的《橡皮推翻了滿清》。作者是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學弟;根據柯文哲(沒錯,就是那個柯P)寫的序,台大醫只有不到十個畢業後沒當醫生,作者的背景就讓人感到非常有趣。藍弋丰的治史手法有點像黃仁宇,不單只看朝內或滿清國內所發生事情。更因為清末世界各國其實相互影響甚深,所以把世界政經版圖都拉進來分析,而且相當大膽。總結一下他的論點:中國出口茶葉導致美國獨立,美國獨立導致英國東印度公司缺銀要賣鴉片,缺銀也引發法國大革命。拿破崙興起後打了半島戰爭,半島戰爭爆發西班牙自顧不下導致南美各殖民地爆發獨立戰爭。南美顧著打仗不產銀導致世界銀荒、滿清銀漏引發鴉片戰爭。你相信嗎?他講得很有道理耶!

第二本是張戎寫的《慈禧》。張戎是共產中國執政後到英國讀書的第一人。她把自己、外婆、母親從滿清、民國到共產黨的經歷寫成《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而成名(這書相當好看)。後來跟他的英國丈夫合寫了《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也是非常有名。

《橡皮推翻了滿清》和《慈禧》除了幫慈禧太皇徹底翻案外,以前從課本上或電視劇裡認識的滿清官員原來我們都誤會了。舉例來說,一直以為李鴻章是個好人,原來他是個爛貨(後面會講),我認為他的無能導致推翻滿清。又譬如開創招商局的盛宣懷(這次過年回去時,家父還要我去深圳招商局博物館看看盛宣懷的貢獻,還好沒去)也是個公報私仇的傢伙,以藍弋丰的看法,他直接導致滿清結束。

就以慈禧來說,她其實非常開明,願意任用有能之士而不管他是漢人甚至洋人。她把大清海關交予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管理,他把海關建設成高效率、沒貪污的機構,每年提供穩定的稅收用作賠款和發展使用。另外她也推派第一個駐外使節,郭嵩壽被指派往英國,要他以日記形式每月出版給慈禧閱讀以了解外國各個方面。她也推動鐵路發展,派送學生出去留學。甚至改革科舉,全面學西學。滿清之所以還是落後,全是老臣們拖她後腿。

以前讀書,說慈禧把北洋軍費拿去蓋頤和園,其實不然。根據考據結果,頤和園前前後後一共花了約一千多萬兩,而滿清養一堆八旗軍每年就要花兩千萬兩,所以北洋不成完全不是這個原因。北洋不夠錢原因是聽了左宗棠守新疆陸軍比海軍重要,所以錢倒到陸軍去所致的。

中學課本說百日維新失敗,康有為遠走日本,慈禧下令處斬戊戍六君子,全錯。《明定國是詔》說是光緒跟他的老師翁同龢起草的,其實是慈禧押著翁同龢寫的。慈禧要全面改革科舉引入西式小學、中學、大學,改了就沒他的工作,所以《明定國是詔》出來幾天光緒就叫翁同龢開缺歸藉。誰會笨到寫出讓自己失業的提案?康有為等人暗通光緒,明為幫光緒暗殺慈禧讓他可以歸政,暗是想推行君主立憲自己想當總理。被慈禧知道他要暗殺自己,當然殺無赦。

課本也說慈禧搞義和團惹毛洋鬼子,其實不然。當時各國都想分土地,可惜陸、海軍都不成。義和團到處惹事生非,怎麼壓都壓不住。慈禧一時鬆手,就變成義和團事件;其實當時連慈禧都擋不住。

上面提到其實慈禧思想十分開明,在八國聯軍離開北京後她盡力的跟各國大使夫人交朋友,了解各國的狀況。慈禧也知道通過這些大使跟夫人們的交流是最好的公關策略。而且在生命最後幾年,她一個接著一個的推行改革,君主立憲的時間表排好(有分上、下議院),如何讓民智提高(教育)到可讓他們投票也想好。她也推行廢除纏足,禁鴉片(跟英國國會達成共識),取消滿漢通婚禁令,提倡女學(宋氏姐妹為第一批女留學生)等開明政策。

看到這裡,你還會以為是她讓滿清滅亡的嗎?

另外我們再看一下李鴻章,以前總以為他是北洋海軍的創始人,很厲害。沒想到原來是因為他怕失業才會輸掉甲午戰爭,而甲午戰爭一輸就被全世界看破手腳,從始各國來犯。當時慈禧歸政,光緒只聽信老師翁同龢,李鴻章擔心翁會找藉口罷他的官。既然光緒不想在海軍上花錢,他就不再添購軍艦,但你不買日本人拼命買啊。甚至問他海軍狀況如何時還回:「就渤海門戶而言,已有深固不搖之勢。」「二千餘里間,一氣聯絡,形勢完固,已無可蹈之隙。」結果日本一打就掛。你說這種為了官位而棄國防而不顧的人還值得尊敬嗎?所以後來慈禧:「斥李相貽誤。」但因為北洋沒人可替,只好繼續用著,不然他頭恐怕早落地了。

講了這麼多,如果唸歷史又愛東看西看的人就慘了,課本永遠落後於新發現,回家看的跟課堂上唸的相反,難不成要回去跟老師吵嗎?

還好我沒唸歷史。

補白:一直不懂為什麼會有人拜關公、甚至拜哪吒、豬八戒、孫悟空(小說人物都有人拜)。原來拜這些始於義和團。「若干人為一團,多者或至逾萬人,少亦以千百計。每團各設有壇宇,所奉之神,任意妄造,殊不一律,率以出於《西遊》、《封神》、《三國》、《水滸》諸小說者為多數。」「各團領袖,皆稱大師兄,凡有正式祈禱,則神必降集其身,跳舞升坐發號令。餘眾膜拜奉命。」「練習時,由大師兄撚香誦咒,其人即昏然撲地,俄頃倔起,謂之神來附體,則面目改異,輒自稱『沙僧、八戒、悟空』之類,狂跳踴躍,或持刀予亂人一弓手舞,呼嘯如狂醉。新入者,則以次等頭目教授之,令誦經咒,習拳棒,謂經月而足用,三月而術成,則矢石槍砲,均不能入,以此抵禦洋人,削平世界各國,所向無敵。」

2015/02/14

歲晚時事短評

年近歲晚,本以為可以安靜渡過,怎知世事變幻莫測,這裡短評幾則:

烏東(不是烏冬麵)亂七八糟打了一段時間,普京從第一天就死不承認是反叛軍背後黑手,西方國家沒他辦法。一個頭兩個大之下只好用油價去搞他(其實他賺夠了,沒差)。前幾天終於肯乖乖的跟德、法、烏坐下來談,說好二月十五日開始停火。

同學們,不覺得很奇怪嗎?烏東對打的雙方是烏克蘭當局跟反叛軍,四國會談又沒有邀反叛軍領袖,怎可能談出停火時間表呢?如果真的有停,那不就是普京自打嘴巴嗎?明明就是他說了算嘛。

而且,要停為什麼不馬上就停呢?還要搞幾天後才停,那這幾天要幹嘛呢?拼老命狂打嗎?把軍火武器消耗掉嗎?這些老外頭腦不知怎麼長的。不管如何,大家都不是笨蛋,不會放過普京的。

其實,不只俄國領導人頭腦不清楚。

早上看藍報專訪馬英九總統,真被他打敗。問他頂新門神事件為什麼連藍營立委都不力挺,他回答 call in 文化造成不負責任的評論,顛倒黑白,叭啦叭啦,就是沒回答為什麼藍營不挺。到底他是知道大家都離棄他但不敢說,還是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不挺呢?

說著說著,他就講到每天量體重三次,早起一次、運動完一次、睡前一次。一天量三次體重有什麼意義?意義是讓大家知道他不懂統計學。每天量體重的確是個對健康有益的統計方式,但什麼叫變重變輕呢?不是說有變就有問題,我們還要看變多少?我們習慣以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作為標準,若升高或降低超過一個標準差才是真的有問題,否則當作雜訊即可。而每天吃東西喝水運動的消耗皆在標準差內,有什麼好量的。要量只要每天固定時間量即可。這表示馬英九總統跟他身邊醫生的數學不怎麼好。領導人不一定要很厲害啦,只要能找到厲害人幫你就可以,他連醫生都不會挑,怎會挑閣員呢?怪不得。

說著說著,他又講到每天三餐都喝一杯牛奶。老實說,能訪問總統不容易啊!我們可不想聽他講牛奶的故事,每天喝幾杯牛奶關我屁事呢?治國很差才是我們所擔心的啊。老實說,不少人倒是希望總統最好每天不吃不喝早點離開啊!

藍報都已經罩著他了,還可以答非所問,真是不知如何形容。沒想到哈佛博士竟然頭腦如此,幸好沒去唸。

前幾天高雄監獄事情搞很大啊!弄到六個囚犯自裁。這些囚犯都是慣犯,出入監獄多次,老實說他們應很清楚如何在監獄裡生存。而且以他們的江湖地位,在裡面應該過得很不錯,起碼有很多小弟服待。所以很有理由相信他們應該有一些話想要講,有些冤情想要申訴,最後搞到全部自殺(據說是否真是自殺也說不準)。要是有個好作家(像 Truman Capote 這種)再加上個好導演,這肯定會是部好電影。問題是,臺灣人超善忘,沒幾天就過去了。

Anyway,祝大家羊年身體健康,新年快樂,羊年不要有這麼多新聞,No news is good news。

2015/01/25

不正義的威力彩

前個星期威力彩累積至卅億。開獎當天中午跟CC 出去吃飯,阿比打過來說要跟曼曼去買,問要不要加入,贏了第二天就不用上班啦。我猶豫了一下,然後問:「買五十塊嗎?」。旁邊的CC 說最少一百啦,電話裡的阿比也說買兩百。最後我決定不買。

香港人那有不賭的,我又不是道德重整委員會。對上兩次賭博是半年前賭神豬會當選,結果輸了,爽;選舉前一天賭柯P 贏神豬百分十以上選票,我贏了,更爽。

那為什麼卅億威力彩就在面前而無動於終呢?最主要是我認為這種賭博方式不正義。賭博就賭博,那有什麼正義不正義的?來來來,聽我娓娓道來。

什麼叫「賭博」?賭博就是財產重新分配的一種方法。以賭馬為例,眼光差的人的財富轉移至眼光好的人的口袋裡(跟賭柯P 一樣,是眼光的問題)。而威力彩或樂透則是錢從運氣差的人轉移至運氣好的人。

什麼叫「正義」?運氣好壞之間的財富轉移沒什麼正義可言,財富從有錢人口袋裡分一些到窮人手裡則比較正義。所以各國賦稅皆是累進稅率制度,賺愈多繳愈多稅。能力愈強責任愈大不只形容蜘蛛人,老百姓也適用,這就是正義。

賽馬是相對正義的,因為不管有錢沒錢的人都參與,窮人挑戰自己看馬的眼光,有錢人養馬自己參與。財富重分配不單以運氣,還有更多是眼光的成分。相對的,樂透、威力彩就單純的只是運氣了。這種單純以運氣來賭博的遊戲沒法吸引到有錢人的參與,結果就是社會上 less privileged(弱勢族群)財富互相轉來轉去。同學們不妨當個半天巷子口社會學家,在大彩券行外徘徊,光顧的均以中下階層為主,少見中產階層,更遑 論有錢人了。

威力彩的不正義還不只窮人之間財富轉來轉去,而且還被營運機構分去一部分(這幾年是中國信託銀行)。威力彩的盈餘使用:百分之五十用作社會福利(這還好,因為窮人間相互幫忙算是件好事),百分之四十五用作國民年金。這就很不合理了,國民年金是全民所享,為什麼要由中下階層去養不買威力彩的中上階層呢?

從中下階層間財富重分配跟盈餘用作全民所享的國民年金,我認為威力彩、樂透等博彩是不正義的。

這個想法從這種博彩出現我就這樣認為了,但從沒寫過任何文章,怕同學們覺得我太 cynical(其實真正 cynical 的人認識不少,不過我不是)。最近看了 Michael Sandel 的《Public Philosophy》(中文版《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其中一篇文章《反對州營樂透彩》裡面的觀點跟我一模一樣。美國各州對樂透簡直到達迷戀的程度,因為其盈餘當作是稅收的一部分。而且文章中有數據支持,在麻州,窮的鎮彩券行是富有鎮的密度十倍,而窮鎮的投注額是富鎮的三十倍。換算其收入比例,窮鎮居民投注了年收入的百分之八而富鎮居民只投注了其年收入的千分之一。而稅收是全民無分貧窮富有共享的。連這位哈佛教授都寫文章來批評了,我也應該把多年 隱藏在心裡的想法公諸同好。下次別用卅億誘惑我。



2015/01/10

從電影《亲爱的》看中國法治

陳可辛執導的《亲爱的》去年獲得倫敦電影節提名,主演的趙薇也被提名金馬獎最佳主角,可惜都沒有獲獎。我認為,與許鞍華的《黃金時代》比較,陳可辛更應該以這部電影獲得最佳導演,可惜他沒提名。

《亲爱的》講一對父母因為兒子被拐走後千里尋子的故事,中間帶出很多社會問題。網路上很多很多關於中國拐帶兒童的討論;在上海生活時看到很多大人帶著小童乞討,同事說他們都是從別處拐帶來,根本不是自己的小孩。我們要討論的是電影裡幾場戲所帶出的法治問題。

第一場戲是這樣的:男主角黃渤發現兒子不見了,馬上去報警。警察說失蹤人口報案規定在不見了廿四小時後,因為很多人只不過出去溜躂溜躂,不是真的失蹤。黃渤說兒子才幾歲,不見就是不見,等廿四小時就真的找不到,所以他自己去車站、火車站找。廿四小時後警方受理,查看錄影帶發現歹徒是坐火車把他兒子拐走,而且就在他去找的時間點附近。就是說,如果警方立刻受理這個案件開始清查車站的話是可以找到的。中國網民也認為廿四小時這個規定是拐帶小孩沒法找到的最大原因。

第二場戲:失蹤小孩的父母們組成了一個互助會,除了相互安慰還互通訊息,若聽說某地方破獲人口販子就一起去當地找看自己的小朋友有否在裡面。組織裡的老大(張譯)追尋小孩多年不果,決定再生一個。在中國生小孩前要先去區辦事處申請「準生証」,沒有「準生証」就不準生,沒有醫院會為你作產檢,也沒法安排接生,十分殘酷(中國一胎化是個很困難的題目,我還沒想得清楚,以後再討論吧)。老大跟太太(張雨綺)去辦準生証,辦事員一查,說你們生過一個了。老大把小 孩失蹤資料奉上,說兒子失蹤已久,想再生一個。辦事員說:「那你們去辦死亡証吧。」

看到這裡,我這個沒當過父母的都覺得火大,當爸爸媽媽的同學們想必更是難過。孩子不見了,尋找多年,沒找到總是有個希望,搞不好過幾年就找到呢?怎可以隨便叫人辦死亡証呢?更何況沒有証明已經死了。戲裡老大大發雷霆(要是我也會),辦事員說:「我也知道你難過,但規定就是這樣啊。」又一個規定。

為免爆雷,第三場不能講太多。大概就是 A 跟 B 要爭一個在育幼院裡小女孩的領養權,在簡易法庭裡辯論。一方是本來養她很久的非親屬,另一方是中產階級。戲裡法官高高在上,只以法條辦事。本來要判中產要勝訴,但後來獲知 B 有可能要辦理離婚,馬上判 A、B 都輸,還給育幼院。

我們常說「法治」(Rule of Law),什麼是法治呢?法律到底是「不外乎人情」還是「不在乎人情」呢?

很抱歉,電影裡的三場「法律不在乎人情」戲都不是法治,而是法制(Rule by Law)。在中國最常聽到的官話「以法治國」,其內涵就是法制。法制的意思就是不管合不合理,各單位都按本子辦事,照規定來。(也許這樣說有點抽象,法制 換轉在工作場所中就叫官僚,這樣說會否比較易懂?)按本子辦事沒什麼不對,但如果法例或本子是人民沒法參與修定的呢?這就是法制了。

中國的一胎化人民有權舉手說不要嗎?有問過人民如果是小孩失蹤後的配套法律嗎?問都沒問就人大橡皮圖章百分百舉手通過,這只能叫法制。

法制國家最愛對爭取民主的人民講的一句話是:「要在法律的框架下爭取民主。」(譬如香港的梁震英跟林鄭月娥)明明法律就沒有民主的路,又怎能在裡面生出民主來呢?這不是鬼打牆嗎?這也是為什麼自由主義者提出公民抗命的最大理據。

反正在中國話裡「法治」與「法制」是一樣發音,他們在說的時候心裡想什麼根本沒人知。沒讀過書的人還真的傻傻分不清楚。

陳導這個片名取得好啊!前年有個中國人說殘體字反影出中國國情:親而不見是中國式的亲,愛而無心是中國式的爱。幸好我們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