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6

三部金馬電影評論

今年很混,金馬前很多電影都沒看(不是沒看電影,基本上每週平均看兩部,但就沒有一部是參賽的),搞得頒獎當晚還手忙腳亂上網惡補。最不能原諒是竟然連張作驥的《醉‧生夢死》都沒看。撇開案件什麼的不談,張導雖然產量不多,每部都是把人性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傑作。幸好,頒獎前後把另外三部看過了,而且在兩岸三地。剛好,也想跟大家聊聊這三位導演的轉變。
第一部是在台灣看的《聶隱娘》。侯孝賢電影是我認識台灣的第一個媒介,《童年往事》第一幕婆婆在鄉間路上喊著:「阿孝!阿孝姑!」找孫子的場景直到現在還栩栩如生。《風櫃來的人》講述青年人從澎湖跑到高雄混日子的那種粗獷。《悲情城市》是當家父問我台灣人為什麼討厭國民黨時拿給他看的電影,一看就了解。侯孝賢是我心中台灣導演第一位,可惜有了這部《聶隱娘》。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老了眼睛不好就會追求視覺上、色彩上的豐富,《聶隱娘》在視覺跟色彩上真的是極致,美術、攝影很完美,問題是,電影在講什麼?他善長的人性描寫到那去了?侯導馬上 downgrade 到跟張藝謀同樣水準(其實張藝謀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水準一流,現在拍的只注重色彩美術,垃圾)。侯導得獎後說想多拍唐代小說,希望他能拍得貼地一點,不要只顧美術而離人類太遠。
第二部是在上海看的《山河故人》。賈樟柯是十年前我最愛的中國導演,還為了他的電影到處找碟(注)。他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把山西人與人、人與地的關係拍得相當動人。《小武》雖然是部相當簡陋的電影,但就是這種raw (粗獷)把主角小武的無聊拍得非常突出,我們坐在銀幕外的觀眾都感受到這種無聊(比《風櫃來的人》更有爆發力)。賈樟柯受侯孝賢影響很深,而侯導又受小津安二郎影響,鏡頭用得非常簡約。其實,鏡頭、畫面豐富只是次要,重點是導演到底要跟我們講什麼、用不用心講。而《山河故人》也是賈導開始離地之作。雖然電影是從一九九四年的山西開始,中間經過二零一四年的山西,終結在二零二五年的澳洲,其實故事可以離開山西而獨立。電影的目的在於女主角(賈導的妻子趙濤飾演)的愛情、親情與感情描術,其實並不突出,也不真摰。香港明報月刊裡甚至有文章評論本片失去了賈導過往電影裡所訴說的人文精神。其實我對《山河故人》是失望的。不過,這片獲得金馬觀眾票選最佳電影,表示台灣觀眾對賈導電影開始有興趣,希望他們能回去看看他最初粗獷動人有爆發力的作品。
最後一部是在香港看的《百日告別》。林書宇是個非常有爆發力的導演,《九降風》是跟他的第一次接觸。啊!對不起,應該是《海巡尖兵》。《海巡尖兵》是部短片,在《九降風》開演前隨片附送,三個演員一個晚上的故事,拍得非常有張力,觀眾情緒完全被牽著。《九降風》就不用我說了,相信大家都看過。《百日告別》是他紀念去世太太的作品,情感真摰完全不用懷疑。電影要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如何去思念,如何去想思過往;他要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去放下,如何用一百天走出傷痛。從一開始不能接受到接受至親的人的離世到最後放手。四聖諦裡的集諦就講苦的原因,聖諦就是「貪、嗔、痴」這三毒,痴就是痴迷,執著。不執著,放手了,就不會苦,所謂「花開花謝終有時」不只是大自然的寫照,人與人的關係也是這樣啊。
就這三部片看來,人怕出名豬怕肥這句話在導演界也成立,導演成名後就開始離地,花很大力氣拍不真誠的電影。不過,這才合乎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法則嘛。
注:以前寫過的文章 http://mlcweekly.blogspot.tw/2007/01/w703.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