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9

三萬女﹣港女災難的深層意義


當台灣媒體在追童顏巨乳的新聞的同時,香港的媒體也在追一個女的新聞,她是三萬女。

誰是三萬女呢?香港的電視台前一陣子做了個一連兩輯的紀錄片,叫「港男.講女」,目的是要探討香港近年來日漸惡化的兩性關係。其中一名受訪者自稱大學英文系畢業兩年,當補習班導師,月入三萬(港幣)。她說不是她看不起港男,是根本沒有男朋友可以跟得上她的收入。而且她還繼續進修碩士,讓自己與時俱進。她跟她的女性朋友們都認為,香港是個以服務金融業為主的社會,溝通能力尤為重要。而女性在語言溝通能力方面遠勝港男,隨著在職場中的差異愈來愈大,沒辦法不「嫌棄」他們。當然媒體就開始去追這個女的到底是不是跟她說的一樣的厲害。

其實香港兩性關係緊張也不是一天的事了。在google 找尋「港女」,你會發現有無數個網站都在討論這件事。甚至有好幾個網站是專門「數臭」港女的。在記錄片裡各有各的說法。港女認為現在自己經濟自主,不用靠人,香港男生又無聊又不體面,所以是港男不爭氣。對於港男說她們花太多錢打扮自己,買名牌;她們的回答是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提高自己競爭力的原因有二:年輕的就是把自己打扮漂亮後讓男朋友帶出去有面子。熟女的說法是「北方佳麗」樣貌、身材好,不自我提升就會輸人;所以錢都花在塑身豐胸上。

對港男來說,港女太物質主義,只喜歡有錢的男人。而且平時就要男女平等,付帳的時候又要有男仕風度,所有便宜都被佔光。不只如此,港女現在跟上海「作女」一樣,「作」(難搞)得很。記錄片中提到,跟女朋友出去吃飯:

男:你想吃什麼?
女:隨便,你決定。
男:吃泰國菜好嗎?
女:我不吃辣!
男:吃火鍋?
女:會上火!
男:吃牛排怎樣?
女:我不吃牛!你知道的。
男:那吃素吧?
女:沒新意!
男:那你想吃什麼?
女:隨便,你決定。

既然在香港這麼吃不開,而北方的「佳麗」又溫柔體貼,就北上發展啦。結果又被港女罵。

紀錄片不足之處是把香港的電車男跟三萬女來作比較。雖說反差很大,其實是沒有必要的。香港兩性關係的緊張已經是街知巷聞了,不用增加反差以吸引眼球。更可惜的是,紀錄片裡沒有討論到兩性關係緊張的深層原因。

這些所謂的女性經濟獨立,男女社會地位倒轉都只是表面的原因,我認為深層的原因之一是香港的價值觀太單一。香港地小人多,無線的電視台又只有兩個,資訊流通非常快而且集中。一個新的價值觀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傳遍香港甚至被接受。就以名牌為例,當電視媒體播送某名媛提著最新款名牌包出現時,第二天辦公室裡討論的對像就是那個包,不懂或不知道的人就會有落伍或被批評為「唔埋堆」(不是我這一群)。因為地方的擁擠,同儕壓力變得很大,不懂的人要趕快跟上以免被疏離。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港男身上。所以,當整個香港的價值觀只在乎你的經濟地位時,兩性關係或擇偶就只看這單一的條件。沒有經濟地位的男人就找不到伴侶,又以為經濟地位是全部,只好向經濟地位差的一方發展;這就給女方詬病。而女方又以經濟地位能否跟自己匹配為標準,自然會被責之以物質。 

經濟成為香港唯一的價值觀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沒有人會去改變它。回歸前,殖民地政府為了好管理,把經濟、民生當主流甚至唯一價值是有必要的;這樣才不會有人去想國家、民族認同問題。回歸以後,中共以革命建國,最怕別人搞革命,所以這六百萬人每天只想怎樣去賺錢、怎樣吃喝玩樂也是最好管理的。所以無論回歸前回歸後,經濟當作主流、唯一的價值對前後兩個管理者來說都是好事,可惜卻誤了香港人的婚姻。

后記:推薦大家看一下這部紀錄片,在網上很容易找到。遍尋不見者請舉手。

2009/04/12

國史大綱、童顏巨乳和政治正確


看到題目一定很奇怪,為何國史大綱跟童顏巨乳和政治正確會扯上關係?請大家聽我道來。

最近上清大張元老師的中國古代史,順便看一下買回來很久沒翻的國史大綱。錢穆先生學富五車,寫書多用文言,真難倒我這個文盲。費盡力氣看完後頓覺功力大增。不過,讓人耿耿於懷的是錢先生好像有點大漢族主義。只要提到外族,多以貶義詞形容。讓我舉幾個例:東晋時期,北方為五胡所統治,錢先生說:「諸胡中匈奴得漢化最早,...,故匈奴最先起。」「鮮卑感受漢化最深,...,命運較長,滅亡最後。」「諸胡雖染漢化,然蠻性驟難消除。」講到元朝時,「故元之諸帝,多不習漢文,甚至所用官吏,有一省之大無人通文墨者。」(有沒有讓你有些聯想)「蒙古人的統治,在大體上說來,頗有一些像古代貴族封建的意味。只是春秋時代的貴族階級,自身有一種珍貴的文化修養,而蒙古人無之。他們在武力的鎮壓與財富的攫佔外,缺少一種精神生活的陶冶。」對也算是一盛的清朝,他也沒有好話:「太宗則改用懷柔政策。對漢奸尤刻意利用。」「而清廷雖因勢乘便,以一時的兵力,攫奪到中國全國的疆土,亦不能不顧忌到社會上文化的和平勢力。」國史大綱成書民國廿八年,已經是推翻了清朝的時代,不是要五族共和嗎?滿族人也是中國人啊,為什麼還這麼的政治不正確呢?

回到張元老師的課,上五胡亂華時,老師跟我們簡介了匈奴、鮮卑、羌、氐、羯。然後問大家覺得那一族文化最高,可能他覺得這樣很不政治正確,馬上改口問那一族最容易跟漢族溶合。張老師讀書時也侍奉過錢先生,可能受到他的大漢思想熏陶;經過這幾年每天電視媒體的政治正確洗禮,老師反應也挺快的。

從讀大學開始,台灣就彌漫著一股政治正確的風氣。剛進去時就開始女性主義,後來就要把history改成herstory。為了政治正確,chairman要改成 chairperson、不能叫山地人要叫原住民、不能歧視不會說國語的人等。那時候只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不能歧視不會說國語的人,別人卻歧視我不會說閩南語呢?不過,這還不是大問題。

最近有兩個廣告,分別是瑤瑤跟舒舒拍的電玩廣告,引起大家的關注。這兩個廣告女主角都是所謂的童顏巨乳,在廣告中穿得少做出幼稚的行為來吸引觀眾。雖然我個人不覺得有什麼色情可言,但NCC及北市議員就非得要廣告商修改及撤除不可。公視新聞為了做平衡報導,訪問了市議員、勵馨基金會的代表、社運團體代表及其中一個女主角。市議員的嘴臉大家看很多,不用多說。勵馨基金會的代表也跟市議員一樣,以物化女性為主題,強調這個是不好的榜樣。可是社運團體的代表(也是女發言人)就覺得這沒有關係,這種廣告又沒有色情成份,如果女主角沒有受迫去拍的話,希望大家可以以開放的心胸去看這件事。最後是女主角,她說拍廣告時並沒有受到壓迫或感覺不舒服。四位女性,對這件事情有不一樣的看法,而且影響到的是一個面對廣大觀眾廣告的生死。你們覺得呢?

如果這個問題對你來說太難的話,我們找個容易一點的(跟做物理一樣,先找個極端例子)。我們來看看娼妓要不要合法化?你可以用政治正確的方式來回答我嗎?同樣用女性主義的觀點就已經會有兩組相反的答案。反方:物化女性。最近這個詞很紅火,大家也容易理解。正方:女性身體自主,既然是我的身體,我要怎樣做就怎樣做。男人可以出賣身體(苦力)為什麼女的不可以?大家看看每次跟公娼有關的討論出來談的都是女性(男性出來馬上變炮灰),但還是各執一詞,根本沒有一個「正確」的說法。連這種極端的問題都沒有正解,更何況是一個跟本沒有違法的廣告呢?

其實所謂的政治正確不過是大家的意識形態,當社會的意識形態向東,那東就是政治正確;改天向西的話記得轉軚快點就沒事啦!

2009/03/18

不要怪他們啦!(下)﹣資本主義


除了經濟學家外,也有很多人怪罪資本主義,讓人們變得貪婪,亂搞 derivatives、financial engineering,把大家搞死了。在日本,最近最hito的漫畫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好像回到過去要把資本主義吊起來打一樣。但其實我們真的了解資本主義是啥嗎?資本主義真的是罪大惡極嗎?在這篇文章裡,讓我們把大家最常談論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作個簡單、直觀的定義(法西斯、納粹主義已經沒人有興趣了吧),然後看看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最後我們會發現這次金融危機其實跟資本主義本身沒有關係。

資本主義跟其他的主義很不一樣,其他主義都是有人定義好了才去實行的。即是說,有人看到社會上有問題沒法解決,就想些新的辦法出來;通常這些都是哲學家,把這些方法叫什麼主義的。說服了別人一起執行,以現代社會來說就是組個黨,把這個想法發揚光大。但資本主義是唯一的例外,它是自然發展出來的。第一個系統的描述它的運作就是“國富論 ”,那時候並沒有給任何名字,只說是經濟學。第一個為它取名的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裡討論其歷史及它的未來,當然是用唯物史觀。所以大陸以前叫我們學的那種從供需出發的經濟學做「資本主義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註1;害我以前去大陸買經濟學課本都找錯地方。

這樣說還是很空泛,到底有沒有直觀一點的解譯呢?有的,以日常生產跟消費活動而言,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共產主義就是生產跟消費都歸政府管。社會主義就是生產你自己管,消費政府管。資本主義就是生產消費都是自己管。

共產中國開國之初是真共產,學生畢業政府分配工作。怎樣分?計劃經濟嘛,政府說那裡缺人就那裡。雖然沒什麼收入(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不過政府養你一輩子。就跟溫爺爺震後跟那個小妹妹說的一樣,國家管你吃管你住管你讀書,不用擔心。幸好他沒說是黨...

社會主義就看現在歐洲,工作自己找。賺來的錢政府抽了一大筆,讓你沒得花。錢去了政府那幹嘛?政府幫你“存著”,當你失業時政府養你,當你老時政府照顧你。資本主義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工作自己找,賺錢政府也留給你自己花,不過老了自己要想辦法。像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就是這樣,小政府主義,政府花不了多少錢,抽稅幹嘛,政府沒錢,也做不了什麼事。這些制度當然各有優缺點,資本主義就告訴你必須為自己所有的選擇負責。讀書時不好好讀,找不到好工作?沒人幫得了你。年青時把工作賺來的錢都花光,老的時候沒得吃也沒人幫得了你。

每一種主義都要有一種精神才可以讓它存在下去。共產主義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共產主義之所以失敗重主要原因是因為忘了人類不是每一個都大公無私。當組織內有人不盡所能又多取時,這就失效了。

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呢?

社會學之父有三位:涂爾幹(Emile Durkheim)、馬克思(Karl Marx)、韋伯(Max Weber)。他們對社會學影響最深的作品分別是:“社會分工論”、“1844哲學經濟學手稿”、“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灣社會學的研究一直受壓迫,所以熟悉社會學的人不多,很多人把社會學跟社會福利工作搞混,一直到解嚴後才開始發展,原因如附註2。對我是好事,對台灣則是壞事。)讓我們來看看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怎樣解釋資本主義精神的由來。

韋伯發現,十九世紀末時新教徒比其他教徒有錢,而且以一個叫卡爾文的宗派(Calvinism)為最。他研究後發現,原來這個宗派的教義跟別的不一樣。天主教當然是以苦行為其精神,必須要排開俗務來侍奉上帝。其他宗派可能沒有這樣過火,但也是把主的事情看得比俗世的來得重要。但這個卡爾文宗很特別,他們相信“不是”信耶穌就可以得永生。誰可以上天堂在大家生下來之前就已經被上帝決定好了(預定論)。那怎麼辦呢?怎麼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挑選的那個呢?除了傳統的德行、操守外,卡爾文宗還要求在俗世事務上的成功,亦即個人的生意上的成功。這裡指的生意不是單指商業,務農、補鞋、乞討都算。那什麼叫成功呢?當然就是看賺到多少錢啦。這個就是當時的新教倫理。

既然在工作上成功與否決定了是不是那個被上帝挑選的,他們變得斤斤計較、兢兢業業,理性化就此出現。還記得無米樂裡面的崑濱伯嗎?為什麼他比其他幾個阿伯種田種得好?他把每年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下農藥、什麼時候做過什麼跟收成做一個詳細的記錄;用這些經驗幫助他下一造收成更好。他雖然沒讀過什麼書,沒受過科學訓練,但為了多收成一些他其實已經用上了科學方法。這不就是理性化的過程嗎?韋伯一百年前就說過了。

不只如此,本來賺了錢就該用來花,用來炫燿。為了要賺更多的錢,他們把錢省下來繼續投資,擴大事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延後消費。他們默默耕云、埋頭苦幹只為了証明自己是神的選擇。這種理性化、兢兢業業、賺錢不為享受的行為就是資本主義精神。

聽完韋伯講資本主義精神後,有沒有一個人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呢?沒錯,他就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他每天一大早起來就工作、日復日、年復年;生活儉僕,年薪十萬美金,住在已經住了五十年的屋子,車子也不知開了多少年。巴菲特就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典型。其實在知道巴菲特之前我就認識一個有著資本主義精神的人,就是我剛入行時的部門經理。他每天很早就到,晚上回去吃個飯又回來繼續工作,身上沒有半件名牌,手錶是看得出有些年月的CASIO跳字錶。每天晚上離開辦公室時看到他腰背挺直的在寫報告我就想到韋伯。

現在我們遇到的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崩落。這些舉頭三尺並沒有神明的貪婪CEO們,有那一位知道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的!

附註:

1. 很多年前飛上海,那時候還沒有浦東機場。過關時看我反動份子的尊容,叫到一旁去,被兩個關員圍住搜行李。除了水果週刊外,還給她們搜出一本張五常的經濟學,一副幸災樂禍的說這是精神污染書刊,要沒收。我馬上大罵:「你們有沒有讀過書啊?這叫經濟學!」其中比較老的大嬸說:「什麼叫經濟學?這不能帶進去!」另一位可能要証明她有讀過書,就拿起來翻。然後轉過去跟大嬸說:「這本可以啦。」就還給我讓我走。不過,還是損失了幾本準備送人的水果週刊。

2. 我進去唸大學的時候台灣剛好有韋伯熱,連報紙副刊都在講。中國通史老師帶我們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此改變我的一生。既然韋伯是社會學之父,為什麼台灣要到九十年代才講韋伯呢?或者這樣問好了,為什麼社會學這麼晚才在台灣發展呢?原因是台灣的白色恐佈。社會學之父其中一個是馬克思不用說,韋伯的全名中文翻譯剛好叫馬克思.韋伯。那就慘了,雖然一個是名一個是姓,而且拼法也不一樣;搞censorship 的人有誰讀過書的,看到馬克思三個字就禁了。一直到解嚴。

2009/03/17

不要怪他們啦!(上)﹣經濟學家


最近經濟危機,很多人都怪經濟學家亂搞,不知道每年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幹嘛!其實我們錯怪經濟學家了。

台灣的經濟是以工業跟“高科技業”為主,學校裡學生學的又以理工為主,通識課只是聊備一格,學生又偏要找好過的學分來修,經濟學絕對不是他們的那杯茶。出來社會以後,又忙著工作,週末打麻將的時間絕對比看書來得多。跟金錢有關的最多就是這裡那裡投資一下,又那會知道什麼是經濟學呢?這就等於每天看電視裡的政論節目,看多了以為懂得政治學一樣,貽笑大方。李傲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罵那些罵蔣介石的人不夠資格,因為他們都沒看過蔣介石的書;只有他有資格罵,因為他全都看完了。

經濟學其實跟心理學、社會學一樣,都是描述人類行為的科學。心理學是描述個人自身的行為;社會學是描述人跟社會的關係;經濟學則描述人的選擇行為。如果還不是很清楚的話我們可以用自然科學來做一個比擬。物理學是用來描述物體的行為,例如描述一個球放在無磨擦力的斜面上,受到萬有引力的影響怎樣運動。而經濟學的類比就是一個人看到水價降了,在其它條件不變的狀況下會多用多少的水。就這麼簡單,而經濟學的能耐也只到這。 

其實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學問分成下面四類,前三類我稱為Primary Knowledge,第四種稱為Secondary Knowledge。

第一類是自然科學,當然就是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描述自然的運作。

第二類是行為科學(或社會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政治學等。描述人類的行為。

第三類是人文學科,文學(各種語言)、數學、哲學等。為什麼數學要跟文學哲學放在一起呢?因為這些都是工具。文學就是自然語言,是研究社會科學的語言;數學則是自然科學所用的語言。

第四類我稱之為應用學科。是所有基於前三類學問所衍生出來的學問,包括電機、醫學、管理、法律、金融等。這些學問常常都須要使用超過一種Primary Knowledge。但由於這些學問可以直接服務人類,所以通曉Secondary Knowledge的人都會被稱專業人仕。

所謂的通識,就是在四個類別裡面都有所涉獵。不同的學問類別用不同的思考模式,通識就表示能掌握不只一種模式。我這裡所說的涉獵是指讀一些經典,而不是看別人介紹的二手東西。因為經典通常是學問的開山鼻祖,裡面充滿著作者在思考這個學問時的思路反覆。他領著你不斷的反思這門學問的合理及重要性,就等於跟著他去冒險一樣。當然,一個好老師領著你去讀是很重要的;導讀不只可以讓你更快進入作者的思想核心,還可以在作者反反覆覆時不致讓你走火入魔。想當年讀量子力學怎麼讀都讀不通,把Dirac的1930年經典“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拿出來苦讀。這書前半部都是文字,是他思考時的輾轉反側,讀得有點煩,但還是耐著性子讀。因為已經有點概念,愈看愈順,直到有天凌晨三點,看完了某一章,終於打通了任督二脈,大喊Eureka!把整層宿舍吵醒。從此,對某門學問有興趣時,除了看點二手東西作導讀外,一定要讀懂經典才算了解。你讀過經典嗎?沒有?What a pity!

那經濟學的經典是什麼?以可讀性來說首選當然是國富論。國富論非常有啟發性,要花很多時間反覆思索,而且得到的不只是經濟學的知識。當然不是說從來沒看過經濟學一下子就跑去看國富論,會走火入魔。坊間如四人幫之類經濟學課本可以作為入門的。如果要普及一點當然是張五常先生的文章,可以從“賣桔者言”開始看起;看看經濟學家怎樣做實驗驗証自己的想法。一直可以看到“憑欄集”講芝加哥學派各經濟學家的工作。

講了這麼久,應該明白現在的經濟問題是金融問題,是Secondary Knowledge出問題。怪經濟學家幹嘛?你車子壞掉會跑去怪愛因斯坦嗎?

2009/03/11

南美 ﹣打翻調色盤的歐洲


到過南美嗎?看過南美的照片嗎?聽過別人說南美嗎?在南美,我看到很多歐洲式的建築物,吃到很多歐洲的食物,當然是以前殖民地的時候把infrastructure都留了下來。就以巴西為例,學弟說,跟葡萄牙一樣,簡單的說就是分身;在葡萄牙旅行就跟在巴西旅行一樣的自在。雖然沒去過葡萄牙,我相信學弟。

更特別的是,這裡各種顏色的人都有。而且,無論富或貧,都不分顏色。好奇的問這裡是不是沒有種族問題,回答是肯定的。他說巴西是個移民國家,所以沒有種族問題。的確,沒有聽說過南美洲有種族問題的。不過,他的回答快了一點,不是每個移民國家都沒有種族問題。美國到今天才有黑人當總統,秘魯早就有日本人總統了。南美洲在種族問題上走快了不知多少步。其實說走快了多少步並不恰當,其實是走快了一千多年。西班牙跟葡萄牙不是在十五世紀末才殖民南美嗎?為什麼說一千多年呢?這要從一個很早又很遠的故事說起。

公元八世紀,中東發生了伊斯蘭地區的第一個革命事件。Abul-Abbas率領革命軍把烏邁耶朝(Umayyads)推翻,成立了阿拔斯哈利發朝(Abbasids)。歷史書到這裡都會把注意力轉往阿拔斯哈利發朝,開始合理化這個革命,然後開始描述中東在阿拔斯哈利發朝統治下的發展。誰會去關心失敗者的下場呢?就等於誰會關心宋朝最後一個皇帝趙昺竟然是死在香港一樣。

我要說的故事其實是從阿拔斯屠殺烏邁耶的遺族開始。阿拔斯為了要趕盡殺絕,派人追殺整個烏邁耶家族。烏邁耶的王子Abd al-Rahman當時只有十多歲。為了躲過追殺,隨從們帶著他逃難。由伊朗出發經過埃及、北非、穿越直布羅陀。最後在西班牙的哥多華(又譯科爾多瓦,Córdoba)落腳,重新建立他的王朝,這個地區的阿拉伯語名字就叫做al-Andalus(大家所熟知的安塔露西亞)。

這個重建的烏邁耶朝非常開明,以不管黑貓還是白貓的方式起用大量的當地人(猶太人跟基督教徒)。當時猶太人最高當到宰相,而且是非常好的宰相。Abd al-Rahman去世前安塔露西亞已經不只是繁榮,還是個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三教並存而且和平共處的地方。烏邁耶的領土在全盛時期包括了整個Iberian Peninsula(伊比利半島:西班牙、葡萄牙)、北非,影響力遠至波爾多。除了在地域的擴張外,文化上他把所有的拉丁文、希伯來文典籍全部翻譯成阿拉伯語,加上本來從中東帶來的波斯典籍,是當時最文明、文化最鼎盛的地方。那時候任何人要做學問的話,通曉阿拉伯語是首要的。阿拉伯語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在九世紀中期有個基督教人仕叫保羅(Paul Alvarus)看不下去了,他寫道:“All talented young Christians read and study with enthusiasm the Arab books; they gather immense libraries at great expense; they despise 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as unworthy of attention. They have forgotten their own language. For every one who can write a letter in Latin to a friend, there are a thousand who can express themselves in Arabic with elegance, and write better poems in this language than the Arabs themselves.” 大意就是所有的年青基督徒都去學阿拉伯語,搞到自己的語言都忘了,能寫封拉丁文信可能是千中其一。反正他就是吃醋了。

這個榮景維持了好幾百年,烏邁耶朝在公元十一世紀開始內亂,搬來搬去,又被北方人打,最後在十五世紀末結束。伊斯蘭的朝代結束了,留下的是好幾百年的多元民族、文化、文明混血的洗禮;留下的是對異族的習慣、思想的包容跟相互學習。看過那邊的教堂嗎?特別是在安塔露西亞週邊,有沒有發現教堂都有圓頂而且用上了伊斯蘭特有的馬賽克(Mosaic)?他們把這一套帶到南美去了。我一開始看到Titicaca湖邊小鎮竟然有著個洋蔥頭馬賽克大教堂真的嚇一跳,怎麼沒聽說伊斯蘭跑這麼遠來到南美,後來一想就不奇怪了。所以,被他們殖民怎會有種族問題呢?

同時被殖民的還有北美洲。那邊就不一樣了,殖民的是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跟德國人。他們的歷史裡從來沒有跟異族和平共處的經驗,有的只是單純的殖民統治。時至今日,兩國人種的比例:巴西有 53.7% 的白人,38.5%的黑白混血,黑人有6.2%。美國有80%的白人,12.85%的黑人,黑白混血少到沒有數據。

有歐洲的建築、語言、infrastructure,加上五顏六色的人,不就是個打翻了調色盤的歐洲嗎?


附:對中東或伊斯蘭教歷史感興趣又不知從何入手者可以參閱Bernard Lewis 的中東,該書中文版由鄭之書翻譯。譯者在倫敦亞非學院取得博士,翻譯水準甚高。關於Umayyads在al-Andalus的故事,可以參閱María Rosa Menocal的The Ornament of the World。這書是妹妹送的,一直放在書架上沒看,幸好這書解了謎團,要謝謝她。

2009/02/24

巴西﹣金磚四國之首


說起巴西,第一個讓你聯想到的是什麼?剛開始的嘉年華?森巴舞?比基尼熱情拉丁女郎?熱帶雨林?我的第一印象則是金磚四國。

南美第一站聖保羅(São Paulo)是巴西的金融中心,而住在學弟的家就位於Av. Paulista邊上。Av. Paulista的地位相當於香港的干諾道中、上海的世紀大道(台灣沒有金融業,無可比擬),滿街都是西裝畢挺、有著獵人眼神的banker。不過比較誇張的是,為了不用塞車及擠地鐵,這些獵人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直升機。一大早轟隆轟隆的,害我每天想睡晚點都不成。在全南美洲最賺錢的的一條街上班,沒有理由要低調。


作為被西班牙語包圍著的唯一一個葡語國家,巴西一點都不害怕。她有最大的地、最多的自然資源,農作物礦產無數。隨著這幾年世界各國的目光都放在礦產及自然資源,巴西自然成為搶手貨。不只匯率這四年來狂升了超過30%,就以2008年為例,他們的人均GDP已到了一萬美元的水平,而且還以每年5.2%增長。怕了沒?可惜,光輝的背後總是充滿著淚水...

在每年5.2%成長的背後是5.8%的通貨膨脹(消費性物品)跟8%的失業率。這表示不管收入增加有多快,還是追不上物價的上漲,真的是每下愈況。而且百分之八的失業率,對社會來說是個很大壓力。這種不穩定,不只影響到巴西人民,還會傷害到我們這些遊客。以前看電影,中央車站、低城(Lower City)就已經對巴西治安的印象不好。出發之前,被Lonelyplanet洋洋灑灑超過一打的警告跟一個專門的章節討論scams and robbing techniques嚇到。去到聖保羅,還被學弟及他在那的學長恐嚇;他來自里約,他說到里約玩一定要非常注意。不只不能帶包、相機出去,會被搶,連手錶也不要帶,免得手被砍下來。

被LP跟在地人一嚇,很緊張,害我到里約後都不敢多拿相機出來拍。那邊能玩的地方很少,糖麵包山、耶穌像、兩個海灘、市中心跟當代美術館,約兩天就玩完。不過愈玩就覺得愈安全,根本不像他們說得那麼危險。看到很多剛到步的遊客跟我開始一樣的緊張兮兮,都覺得好笑。最後一晚吃晚餐時遇到一個在美國唸過書的里約女生,她能講流利的英語。我跟她complain書上跟每個人都說里約很危險,為什麼我不覺得。她說危險是有的,不過不在我會去的地方,她說周邊(還是在里約市內)有很多貧民區(favelas),那裡是很危險的,連她也不敢去那些地方。離開里約的那一天坐巴士到長途車總站,途中經過favelas,衣衫襤褸的路人眼睛直瞪瞪的往巴士裡看,真的是毛骨悚然。不過,也不能因為我沒出事就掉以輕心。上週四,嘉年華會的前一天,有兩個青年旅舍被手持刀、槍、手榴彈的搶犯搶劫,共有四十七個backpacker被搶。天啊!什麼地方?

手上沒有巴西貧富差距的數據,沒辦法推測社會問題有多嚴重。不過,在貧富差距很大的大陸都不會有地方我們不敢去就知道肯定嚴重多了。這些問題在一個社會還在強勁發展時不會顯現出來。一但經濟開始不景氣,社會問題就會像地雷一樣一個一個的爆開。就跟巴菲特說過的一樣,潮退才知道誰沒穿泳褲。

(附圖為Av. Paulista)

2009/02/12

食在荷蘭


Joy 嫂說,荷蘭人有兩樣東西不夠好。一是食物,一是穿著。我到的時候是冬天,每個人都穿得跟粽子一樣,看不出來會不會穿,但食物可就騙不得人。

有幸Joy帶我去看風車屋那天遇上一台灣來的旅行團,就跟他們一起去吃荷蘭風味餐。前菜,沙拉(沙律)跟湯,味道一般。主菜來了,是一塊很孤單的烤龍脷柳。為什麼說孤單呢?因為該條被烤得外皮焦焦脆脆,裡面白白滑滑的龍脷柳很孤單的躺在白色的碟子上,旁邊沒有任何伴碟或配菜。雖然肉質過得去,但賣相真差。吃完這道孤單的烤龍脷柳後,再來杯冰淇淋就結束了。就這麼簡單!我們去這個餐廳可不是專做遊客生意的地方,裡面是人山人海的本地人。所以荷蘭食物乏善可陳好像是真的。但大家有否想過為什麼這樣一個高度發展的國家食物還會這麼糟呢?其實這是有跡可循的。

以吃聞名於世的國家全都在歐洲大陸跟中國大陸,其他新大陸,像美洲、非洲、澳洲等跟美食是沾不上邊的。所謂富不過三代不懂吃穿,文明愈久愈可能出現美食,這很容易理解。歐洲大陸中有名的美食國家:首選法國、意大利;再來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數不出這幾個。剩下的國家雖然也富不知多少代了,但也沒有人認為會跟美食扯上關係:像德國,只有啤酒跟肉腸烤豬腳;瑞士只有巧克力;英國東西難吃是出名的,只有炸魚薯條。全部都搬不上檯面。吃,不容易啊。這些美食國家相互間有什麼關係?我指的當然不是意大利跟法國互相看不起對方食物的關係。請大家打開地圖看,這些國家都在歐洲的南邊。

回頭再看看中國。中國有八大菜系,分別是:粵、閩、川、湘、浙、蘇、徽、魯。這些省份分別有四個在長江以南(粵、閩、湘、浙),三個在長江流域(川、蘇、徽),一個在黃河口(魯)。可見大部份以吃為名的地方都在南方。

無論歐洲或中國,南方地區氣候適合農作物生長,食材就已經佔了優勢。清代才子袁枚在在他的「隨園食單」第一單「須知單」裡面的第一條「先天須知」中有云:「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元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元味也。」在南方,食材新鮮種類多,不需要太多的烹調手法都可以弄成佳餚。北方天寒地凍,雖人傑但地不靈。食材有限是這些地區的天缺,米其林大廚也無能為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