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6

尋找母親的旅程

這兩個星期一不小心就看了兩部尋找母親過往的電影。雖然一部香港、一部加拿大,兩部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值得拿出來探討一下。上週看的是加拿大的 《Incendies》(台:烈火焚身、港:母親的告白、中:焦土之城)2010 的金馬影展、2011 奧斯卡最佳外語提名。導演Denis Villeneuve 跟據 Wajdi Mouawad 的劇本《Scorched》拍的。昨天看的是《七月好風》,香港導演譚國明跟據陳慧的劇本拍,2008 年香港亞洲電影的開幕電影。

《Incendies》 講一個移民到加拿大的母親 Nawal 去世了,留下遺囑給她的龍鳳胎兒女,要他們找到父親與她的另一個兒子(兄長)後才能幫她立碑。Nawal 本來住在中東(黎巴嫩),原先有個情人,兩人珠胎暗結,情人卻被她哥哥殺死。她把小孩生下送至孤兒院後,跑去唸大學。

書唸到一半伊斯蘭跟基督教戰爭爆發,Nawal 不顧所有人的反對穿州過省要去找回孤兒院裡的兒子。沒想到孤兒院已被炸平。回程時巴士遇到基督徒游擊隊攻擊,信基督的她拿出十字架才保住性命。卻對基督教游擊隊感到非常失望。

大學時學過法語的 Nawal,被留下來教基督派領袖孩子法語。後來關進了監獄,受盡凌辱,生下上面提到的龍鳳胎。刑滿出獄後送到加拿大。

電影裡用的是雙線手法,描述女兒跟兒子去尋找母親過去的同時也描述Nawal 當年的經歷。這對twins 最後發現了非常難以接受、只能用悲劇來形容的真相(這留給讀者自己去看了)。

以電影的角度來看《Incendies》,真是一流。拍攝流暢,故事講得精彩,挑緊神經的 timing 恰到好處,兩個小時的戲一下就過去。奉勸你千萬別上洗手間。

以文化的角度來看,關於兩個宗教的衝突是隱藏的,並沒有明確表達。對中東家族威權式管治反而描述比較多,不過沒有新觀點。總體來說算是部有深度但不會過硬的電影。

《七月好風》一樣用雙線手法,描寫女兒蘭心因為母親(慧音)去世,從加拿大回到香港長住。蘭心回憶母親講過,她是嫁給廣東男人的上海女人,家裡只有她跟哥哥茂名倆的名字和家裡的大房子是母親決定的,其他的都是父親決定。

片中蘭心一直回憶媽媽跟她說過的話。譬如說,父親常常覺得母親做的菜不好吃,父親不準母親跟她的上海同鄉見面。蘭心又從鄰居大頭處得知過往只見過一面的蘭姨(慧音的上海摯友,一起逃到香港的)在父親去世後就搬進來住;從此她倆就過著講上海話的日子直到慧音去世。而且,至從父親去世後,母親就一件又一件的把傢俱換成上海式的。

蘭心為了躲債跟蘭姨一起回到上海,住在母親另一摯友的家。終於了解到上海對她母親的意義。

以電影的角度來說譚國明有很大進步空間的,電影想要 cover 的東西太多導致沒法好好處理(像導演也想處理蘭心港女特質的部份,可惜未如理想),這是新進導演常犯的。另外,不知導演是否想學岩井俊二的《四月物語》 feel,常常一些鏡頭都拖得有點久。不過,《四月物語》的松隆子才剛出道,演女高校生;蘭心已經廿九,不能比。不過,劇本的確不錯,很少看到講南來中國人的思鄉情結,這個題目在台灣探討得比較多。

小時候家裡也曾幫上海人帶孩子來補貼家用,因為說著唔鹹唔淡(不純正)廣東話我們都叫她們上海婆。不管是躲日本仔或是共產黨,很多上海人帶著資金、機器來到香港,造就了香港的紡織業。一百五十年前本來是中國最早開放的門戶,最西方的,最有錢的。落難到香港,現在想想,還真的是虎落平陽。

我也待過上海,雖然不多但也接觸過上海人,深能體會那種落難貴族的感覺,畢竟我也虎落平陽過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