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30

伍子胥傳奇:後記

上回已經把伍子胥一生的故事交代完。這回跟大家講一下司馬遷先生其人、其書及對傳奇裡出現過人物的評價。

司馬遷,字子長,公元前一百四十五年(漢景帝中元五年)在陝西韓城出生。廿歲開始離家出外遊歷,走遍大江南北,前後約十年。回到長安後,就當上漢武帝的郎中(侍從)。父親司馬談也當上太史令,一直很想把整個歷史系統化的寫出,可惜資料收集了,苦無時間整理。

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漢武帝元鼎六年)武帝平定川南、雲南、貴州等地方,派司馬遷到那邊去視察。回來後父親病危,在病榻前囑付他要把史記完成:「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這成了司馬遷先生一生的願望。

司馬遷接替了父親工作後除了可以進出朝廷的圖書館翻閱藏書跟資料外,又跟武帝遊歷了一些地方;真是讀萬卷書走萬里路,這是我十分羡慕的。書跟資料收集得差不多,地方也看很多了,司馬遷在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百零四年)開工寫書。

寫書就寫書,唔應該搞搞震。可惜他埋頭寫書寫到第六個年頭,看到李陵跟李廣利出兵打匈奴失敗。李陵投降,李廣利損了兩萬大軍後回朝。司馬遷多嘴替李陵說情被武帝判死。廣東佬有句話:「萬事皆因強出頭。」正正是講他了,但為什麼他明知老闆不高興李陵還要去說情呢?

李廣利是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為人好大喜功,不管部屬死活。之前武帝派他去搶汗血馬死了五萬人,搶回「善馬」數十匹,武帝還說他大勝而回,封他海西侯。而李陵呢?他是名將李廣的孫,李廣善待部屬:「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可惜被武帝跟他的寵臣衛青逼死。司馬遷看到武帝如此寵信近親卻不珍惜真有能力的人,憤而上書。這種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反骨,真讓我崇拜。一個小小的太史令竟然唱反調,馬上判死。司馬遷為了能寫完史記,求武帝改判宮刑。

宮刑後司馬遷忍辱負重,在極度痛苦中繼續他的史記,一直寫到公元前九十一年(征和三年)。史記完成後不到一年他就去世了。

史記是中國史上的第一部以傳記體來記錄歷史;不止人物,連經濟活動(貨殖列傳)、西域(大宛列傳)都有記述。史記最引人之處是文筆,為何伍子胥傳奇會把這麼多文言文原汁原味的複製、貼上,實在是原文太優美了。不只有文字,還有畫面,有空去看看項羽本紀裡描寫鴻門宴那一段;不足一千字,一邊看一邊會有畫面浮現腦海,精彩啊!

司馬遷在每一篇文章後都會來一段太史公曰,抒發他的感情,以伍子胥為例:「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意即惡毒的人太過份了,就算當王的也不能對部下如此,更何況是同僚。如果子胥跟哥哥一樣去送死,跟螻蟻有什麼分別。忍辱負重而雪恥,不是烈丈夫怎能做出這事呢?可見司馬遷對伍子胥能忍辱負重十分賞識其實是抒發了自己受宮刑後的情感。整部史記都是在歌誦能忍辱負重的人物。

司馬遷對楚國那一堆豬頭當然不會有好話:「楚靈王方會諸侯於申,誅齊慶封,作章華臺,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及餓死于申亥之家,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勢之於人也,可不慎與?棄疾以亂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幾再亡國!」

他對能忍辱負重的句踐當然比較好:「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彊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句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對一般人而言,史記是很難一次從頭看到尾的書。偶而在夜深人靜,拿出一兩篇來讀,跟著太史公的文字去感受主角的遭遇,跟主角一起面對選擇、面對痛苦。想著太史公的屈辱,好像能感覺到他就在面前。坐在燈下,想到能透過文字跟兩千一百年前的太史公心神交會,不禁會感動、激動起來。

附圖是寫伍子胥傳奇時用到的書,方便大家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