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6

戲台上的即興

CC 成了國家音樂廳最高等級的「金緻會員」,找我一起去那邊的圖書館看看。他擔心我這個劉佬佬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我這個臨時閱讀証很多館藏都不能聽,特別關照說如果無聊就跟他說。沒想到裡面好些戲劇類的期刊,一看無法收拾。

戲劇類期刊,台灣的不多,中國的不少。可惜中國期刊裡的論文水準參差,濫竽充數者眾。高水準的也有啦,不多就是了。其中一篇登在台灣《戲曲學報》第九期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沈勇寫的《浙江地區路頭戲現狀調研》吸引了我的眼球,十分有趣。

講到戲劇,大家不是想到粵劇(廣東大戲)、歌仔戲(台語戲)、國劇(京劇)、昆曲、就是莎士比亞。但你知道戲劇是怎樣變遷的嗎?戲劇是從:演、演員演、演員演故事,一直進化到依劇本演員演故事。就是說,人類一開始就會演,就跟你伙著同事一起跟客戶演場戲那種演。

然後發展成演員演,即是由專業演員來表演。再進化成演員跟據故事大綱來演。最後進化到演員背劇本來演戲。

中國一直到唐朝都只有歌舞劇跟滑稽劇,到宋才有故事劇,一直至元才有劇本的雜劇。所以,如果看到古裝片裡說唐有戲劇就是騙人的。

所謂路頭戲,就是只有故事沒有劇本的戲,算是演化的中間產物。由師傅在表演前分配角色、講解戲文主要事件、人物關係等。在演員上台前指點套路、走位、開個頭。之後就全交給演員自己即興演出,演出好壞就全看演員功力了。這種戲在以前是用於慶壽祭祖、上樑、送考、人生節慶、地方節慶等傳統喜慶。

而演員演戲,最主要是靠一些小段子。這些小段子叫「賦子」,譬如說有:「趕考」、「宿店」、「花園」、「搶親」、「公堂」、「探監」、「團圓」等情節場景。古時候的故事畢竟就是由這些場景組成,所以整個劇就由師傅把賦子「篐桶」般篐起來。所以路頭戲的師傅又叫「篐桶師傅」或是「派場師傅」。

相信大家都聽過《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這戲原本也就是一部路頭戲,後來才變成有劇本的戲。

路頭戲現在還在浙江地區表演,作者跑去做田野調查,實地訪問演員(這用了社會人類學方法),問他們劇本戲這麼盛行,為什麼路頭戲還有人看。他們表示有三個原因:一、因為一般下午戲約兩個半小時,晩場更長,而劇本戲不會有這麼長的。他們能把兩分鐘的故事演成兩個半小時,所以節慶都找他們去演。二、方便:因為早上接到活,說一下故事,下午湊一下晚上就能演。三、觀眾:觀眾文化水平低,路頭戲裡賦子都是土話,而且故事簡單,不嚴肅。所以路頭戲還生存到現在。

但路頭戲卻正在漸漸的式微,為什麼呢?根據演員的說法,最主要是演員們覺得路頭戲低俗落後。找人寫劇本,請導演來排戲才叫高檔。另外,現在在外頭演戲都要有字幕機,路頭戲都是即興的,沒劇本,字幕機用不上啊。

所以,路頭戲的式微跟價值觀有關係,不是戲本身的問題。這讓我想到爵士樂。爵士樂當初是黑人樂手送殯後回家時打發時間即興演奏的音樂,跟路頭戲很類似。而爵士樂手也有一段時間因為價值觀問題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窩在小酒館,一直到很後期才能在音樂廳演出。

而且,路頭戲的演員跟爵士樂手一樣,愈老愈值錢。兩者都是五十過後,賦子、段子多了才會演。價值觀可以改變,這樣好玩有趣的路頭戲什麼時候可以跟爵士樂一樣登上國家級的表演廳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