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其實是前天)介紹過一篇文章講有些事情不該做,但因為有些Action Bias 讓你不得不做。今天介紹另一篇文章講有些Bias 讓你想做都做不出來。做什麼呢?做決定!
紐約州立大學 Albany 分校的Anderson 整理了前人對做決定的研究,歸納成四種現象:延後選擇、保持現狀、忽略、慣性【註】。我們來把四種現象簡單討論一下。
延後選擇(choice deferral)的原因不難理解,會延後主要原因是為了有更多可供選擇。名模或美女都很晚結婚,因為認識的人會愈來愈有錢。萬一嫁了再認識更有錢不就虧大了。這就是延後選擇的主因。
保持現狀(status quo
bias)通常用於對未來不清楚或有危機的情況下。因為對現在狀況比較了解,對做完決定後的狀況不了解,所以選擇保持現狀。特別是之前做了一個很好的決定
現在不想改變。很多企業的衰敗就是因為想保持現狀而導致的。自己保持現狀,外在環境在變,沒跟上就落伍了。
忽略(omission bias)這個現象在文章裡被認為跟後悔的預期有關。就是說,預期做決定後會後悔,那就不要做好了。
慣性(inaction
inertia)則特別是指已經失去了一個機會,在另一個機會(更差)的機會出現時會慣性選擇棄。有點抽象吧?來,舉個實例,當房子在一坪三十萬的時候你嫌貴,升到四十萬更嫌貴。雖然你理性地知道房價一去不復返,會五十、六十的繼續上升,不買就更買不到。但慣性使然,你還是不買。
看完四種不同的現象,我們來看看不做決定背後的因素。作者列出三大主因:
第一個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成本效益計算(cost-benefit calculation),如果因為成本效益無法計算清楚當然就無法做決定了。
另外一個很大的因素是後悔預期(anticipated regret)。如果你認為做了某個決定很容易會後悔,那一定不會做。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名模挑老公的情況一樣。萬一嫁的是個空心大老官怎麼辦?當然是看準才嫁啦!結果你看以前的第一名模...
第三個大因素就是「選擇有困難」(selection
difficulty)。上面名模的也是個好例子,但這裡所謂的選擇困難不是指很多選擇,而是指不會選或沒有很好的選擇原則。我以前有個朋友,一直抱怨男
朋友都是爛人,但其實她不乏優秀的追求者。我就著她把要求按重要次序例下來,然後填上每個追求者在各項目中的分數,從中挑選分數最高者。分數打了,卻沒有按分數選擇,還是跟著感覺走。當然沒有好結果啦,這就是「選擇有困難」了。
有些企業,明知守著舊產品只有死路一條。全公司上下都知道要改革殺出一條血路,但老是下不了決心要做什麼(selection
difficulty)。看著從客戶來排山倒海的新產品要求,怕沒做會後悔(anticipated
regret),每個都想做;資源分薄了,每個都做得跌跌撞撞。看著新的要求又怕多投資會回不了本(cost-benefit
calculation)。你說這怎樣走得下去呢?
某些政府也是一樣,明明看到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但還是不願意出手(inaction inertia)。認為更多的措施只會讓情況更糟(status
quo bias)。就連高速公路要怎樣按里程收費都沒法決定(choice deferral),就只怕做了會引起民怨(omission
bias)。
不管企業、政府甚至個人,我們常常都會發現不太想做(決定)的情況。了解其成因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著力點幫助他們是最有效的。大家試試看。
【註】
Anderson, Christopher J., The Psychology of Doing Nothing: Forms of
Decision Avoidance Result from Reas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29, pp. 139-167, 20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