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7
庶民的故事
我不喜歡歷史,不是從小就不喜歡的。小學時看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小孩子的那半部)跟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前面的神話時代)立志要當歷史學家。小時候把這兩本書翻來覆去的看,都只看前面的部份。一看到帝王的事就看不下去了。
不喜歡歷史是因為裡面都是王帝們的八卦,最不愛八卦了;而且他們都死了這麼久,關我屁事?
長大後很多人推薦看歷史,看這看那,說不只可以學會做人處事,還可以升官發財,更是討厭。司馬遷的史記,成書於漢武帝時,有夠老了吧。裡面除了書跟表以外,本紀說帝王、世家講各個宰相或重要人物、列傳描寫次要人物,都是權貴。想做人,看淮陰侯列傳(韓信);想處事,看項羽本紀;想升官發財後能終老,就要謮留侯世家(張良)。
嘩! 這麼實用?可惜,一不想做人、二不想處事,對升官發財更沒興趣。而且,從來都不相信八卦別人可以帶來成功。如果過去的行為可以預測未來,股市的技術派(線圖派)為什麼還會賠錢。不是說討厭史記,史記算是這一陣子看過最好看的書,文字優美。要是我小時候看過史記,就不會對金庸小說如此著迷了。
也不是對過去沒興趣,只是帝王八卦不是那杯茶。而且無論中外,歷史都被批評只注意大人物們,好像歷史是他們的。我們這些no name既失蹤又失語。在西方,不只被批評只看大人物,還被批評只看男的大人物。所以有Herstory 一說;不過,女性主義史學觀我們有空再聊。
跟歷史學家不熟,或許前陸同學可以給點意見,我覺得帝王八卦已經玩到沒啥好玩了,所以會有黃仁宇跟史景遷出現。萬歷十五年,原名叫: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從一個不重要一年發生的事情看出不是王帝、不是大臣、不是宰相,而是整個朝廷的結構把明朝帶向滅亡。這很社會學吧?而史景遷更進一步,他從歷史上的次要人物出發,往上往下建構起一張網,把當時的社會的狀況描述了個大概。雖然這兩人都很受爭議,很多「正統」歷史學家都說他們的論証不夠嚴謹,故事創作太多。這兩位卻是我等庶民比較喜歡的歷史學家,反正大家都愛看故事嘛!
John 介紹我看龍應台的大江大海。這書更妙,從小人物出發。書中的人物跟家裡長輩一樣、喜歡碎碎唸,又像是在樓下公園碰到的老伯伯、愛話當年,他們大部份都是no body。龍應台把他們連起來,不是用社會結構、不是用宮廷階層,而是用國共內戰。曾經聽過她演講,說如果當初在當台北文化局長前能過四書五經的話就不會 做得這樣辛苦;顯然她知道中國古書都是教人為官之道。所以她也知道在中國,寫史書要寫大人物,誰對樓下阿伯有興趣呢?可能是因為她沒受過正統史學訓練,所 以才會用庶民的角度來出發。
在我腦海中,歷史就像一張捕漁的網。漁夫拉著的繩頭就是帝王權貴們,下面的繩結就是我們這些庶民,網本身就是社會結構。中國的斷代史,全集中在繩頭們,無聊乏味。近代史家,從繩頭漸漸往下把網織出,讓我們多少了解當時社會的結構。而龍應台,利用口述歷史的方法,在網底開始織出那個混亂的年代。那些庶民們,並不知道繩頭到底要把網拉向何方。他們很無奈的生在網底的一個繩結,被繩頭到處亂拖,一別家鄉數十年。
歷史,如果只看達官貴人,只是見樹不見林。過去的no name,現在也追述不回來。何不從現在起,拿起筆、打開電腦,記錄下我們庶民的故事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父親出生於1923年,廣東鄉下農人,老大.全家只有父親一人在48~49年"隨國軍"來台.小時候問父親1949年的狀況,他總是欲言又止,不知是故事太長還是我們詢問的態度不像是準備瞭解那段苦難時代.看了大江大海1949才瞭解,以我們在"溫室"成長的資質,整天面對升學,電玩,就業環境.怎能體會那段時代所帶來的矛盾,衝突和苦難. 父親過世時,我們兄弟們痛哭流涕,同村的老伯伯來家中弔唁.說起一起和父親搭船當日,是如羊群般的一同擠到甲板.當時身上的幾個"袁大頭"竟在推擠的過程中掉入海中,父親一度欲跳船拾回掉下的全身家當,被同村伯伯拉著才免於"跳海". 此事我們全家竟無一人聽過.....感謝此書給了我對於那個時代模糊又真實的輪廓. 一滴小水滴流入歷史的河流,有整知這洪流會帶到哪?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