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1

中國?香港!


所謂一分錢一分貨,這句話用在買書上也是成立的。最近為了省錢買了大陸翻譯的巴菲特傳記《滾雪球》,看得一肚子氣。文句不通順就算了,翻譯的人連基本金融用語都不會(譬如說把“short”翻譯成「短缺」,譯者也知道這樣翻不對,就在「短缺」上加個引號就想把讀者打發掉)。看的時候要不停的把不通順的句子先翻成英文再翻回中文。不過我要講的不是這個。

書中其中一句話是這樣翻的:「衍生产品总有一天会导致曼哈顿、伦敦、法兰克福、中国香港或全世界...」。有沒有看到那個「中國香港」,你猜原文真的會是“China Hong Kong”嗎?那為什麼不是「美国曼哈顿、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中国香港」呢?很顯然是譯者自己加的,譯者雖然翻譯功力差,政治卻非常正確。

其實這個「中國香港」不只書上有,大陸媒體一大堆。以前在上海住,打開電視或翻開報紙,只要是香港、澳門跟台灣,全都是「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但題到上海、北京、甚至拉薩都不用前面加「中國」。香港回歸了十二年,每天在外面嚷,誰不知道香港是你大陸的呢。而且,講話時每次都上海北京跟中國香港怎樣怎樣的,彆扭啊!這種在某些區域前面加個「中國」,你猜我聯想到什麼?

想一下,回到五十年代,你媽剛嫁人,去舞會跳舞,有陌生帥哥請她跳舞。

帥哥:「小姐妳很面熟,我們以前見過嗎?」
媽:「好像沒有。」
帥哥:「那小姐妳貴姓?」
媽:「我先生姓姚!」

在那個年代,把老公姓搬出來當然就代表叫帥哥不要有非份之想。換作是現在,帥哥自然會說:「我問妳姓什麼,又不是問你老公。九唔搭八!」

沒錯,我想到的就是「冠夫姓」!

冠夫姓現在是很老土的事,應該沒人會做了。但在我媽那個年代可是很正常的。看看香港政壇,最有名的「手袋黨」,每個都冠夫姓。當過政務司司長的陳方安生就是本姓方,嫁人後冠夫姓陳。另外一個最近因為H1N1每天都上電視頭條的WHA秘書長陳馮富珍,她本姓馮,冠夫姓陳。上一代冠夫姓的女性比比皆是。

冠夫姓乃沙文主義及父權主義之下的產物,以前女仕們在嫁人後失去自我(身份),問及姓名時只能以夫姓回答。原有的名字不見了,變成什麼太太。生小孩後更變成什麼媽媽。不是以丈夫代表自己就是以小孩代表自己。過往女性不以之為耻,反而甘之如飴,此非吾等具兩性平等思想之士能擬之。

為什麼沙文主義者要強迫妻子冠夫姓呢?表面原因當然是要把自己勢力範圍劃清楚,其實他們是怕失敗的一群。就是因為自己沒什麼能力,自信心不足,怕領土被別人入侵,所以先在領土上插上旗子,表明此乃我土,外人不得窺覬。

冠夫姓跟狗到處尿尿一樣,是給其牠狗聞的,告訴別的狗這裡是牠的地盤。大狗尿四個角落就夠了,反正牠坐在那小狗就怕;小狗必需尿一圈才安心。只是簡體書跟大陸電視台都是面向國內觀眾,不知道他們要尿給誰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