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8
不要怪他們啦!(下)﹣資本主義
除了經濟學家外,也有很多人怪罪資本主義,讓人們變得貪婪,亂搞 derivatives、financial engineering,把大家搞死了。在日本,最近最hito的漫畫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好像回到過去要把資本主義吊起來打一樣。但其實我們真的了解資本主義是啥嗎?資本主義真的是罪大惡極嗎?在這篇文章裡,讓我們把大家最常談論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作個簡單、直觀的定義(法西斯、納粹主義已經沒人有興趣了吧),然後看看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最後我們會發現這次金融危機其實跟資本主義本身沒有關係。
資本主義跟其他的主義很不一樣,其他主義都是有人定義好了才去實行的。即是說,有人看到社會上有問題沒法解決,就想些新的辦法出來;通常這些都是哲學家,把這些方法叫什麼主義的。說服了別人一起執行,以現代社會來說就是組個黨,把這個想法發揚光大。但資本主義是唯一的例外,它是自然發展出來的。第一個系統的描述它的運作就是“國富論 ”,那時候並沒有給任何名字,只說是經濟學。第一個為它取名的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裡討論其歷史及它的未來,當然是用唯物史觀。所以大陸以前叫我們學的那種從供需出發的經濟學做「資本主義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註1;害我以前去大陸買經濟學課本都找錯地方。
這樣說還是很空泛,到底有沒有直觀一點的解譯呢?有的,以日常生產跟消費活動而言,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共產主義就是生產跟消費都歸政府管。社會主義就是生產你自己管,消費政府管。資本主義就是生產消費都是自己管。
共產中國開國之初是真共產,學生畢業政府分配工作。怎樣分?計劃經濟嘛,政府說那裡缺人就那裡。雖然沒什麼收入(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不過政府養你一輩子。就跟溫爺爺震後跟那個小妹妹說的一樣,國家管你吃管你住管你讀書,不用擔心。幸好他沒說是黨...
社會主義就看現在歐洲,工作自己找。賺來的錢政府抽了一大筆,讓你沒得花。錢去了政府那幹嘛?政府幫你“存著”,當你失業時政府養你,當你老時政府照顧你。資本主義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工作自己找,賺錢政府也留給你自己花,不過老了自己要想辦法。像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就是這樣,小政府主義,政府花不了多少錢,抽稅幹嘛,政府沒錢,也做不了什麼事。這些制度當然各有優缺點,資本主義就告訴你必須為自己所有的選擇負責。讀書時不好好讀,找不到好工作?沒人幫得了你。年青時把工作賺來的錢都花光,老的時候沒得吃也沒人幫得了你。
每一種主義都要有一種精神才可以讓它存在下去。共產主義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共產主義之所以失敗重主要原因是因為忘了人類不是每一個都大公無私。當組織內有人不盡所能又多取時,這就失效了。
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呢?
社會學之父有三位:涂爾幹(Emile Durkheim)、馬克思(Karl Marx)、韋伯(Max Weber)。他們對社會學影響最深的作品分別是:“社會分工論”、“1844哲學經濟學手稿”、“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灣社會學的研究一直受壓迫,所以熟悉社會學的人不多,很多人把社會學跟社會福利工作搞混,一直到解嚴後才開始發展,原因如附註2。對我是好事,對台灣則是壞事。)讓我們來看看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怎樣解釋資本主義精神的由來。
韋伯發現,十九世紀末時新教徒比其他教徒有錢,而且以一個叫卡爾文的宗派(Calvinism)為最。他研究後發現,原來這個宗派的教義跟別的不一樣。天主教當然是以苦行為其精神,必須要排開俗務來侍奉上帝。其他宗派可能沒有這樣過火,但也是把主的事情看得比俗世的來得重要。但這個卡爾文宗很特別,他們相信“不是”信耶穌就可以得永生。誰可以上天堂在大家生下來之前就已經被上帝決定好了(預定論)。那怎麼辦呢?怎麼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挑選的那個呢?除了傳統的德行、操守外,卡爾文宗還要求在俗世事務上的成功,亦即個人的生意上的成功。這裡指的生意不是單指商業,務農、補鞋、乞討都算。那什麼叫成功呢?當然就是看賺到多少錢啦。這個就是當時的新教倫理。
既然在工作上成功與否決定了是不是那個被上帝挑選的,他們變得斤斤計較、兢兢業業,理性化就此出現。還記得無米樂裡面的崑濱伯嗎?為什麼他比其他幾個阿伯種田種得好?他把每年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下農藥、什麼時候做過什麼跟收成做一個詳細的記錄;用這些經驗幫助他下一造收成更好。他雖然沒讀過什麼書,沒受過科學訓練,但為了多收成一些他其實已經用上了科學方法。這不就是理性化的過程嗎?韋伯一百年前就說過了。
不只如此,本來賺了錢就該用來花,用來炫燿。為了要賺更多的錢,他們把錢省下來繼續投資,擴大事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延後消費。他們默默耕云、埋頭苦幹只為了証明自己是神的選擇。這種理性化、兢兢業業、賺錢不為享受的行為就是資本主義精神。
聽完韋伯講資本主義精神後,有沒有一個人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呢?沒錯,他就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他每天一大早起來就工作、日復日、年復年;生活儉僕,年薪十萬美金,住在已經住了五十年的屋子,車子也不知開了多少年。巴菲特就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典型。其實在知道巴菲特之前我就認識一個有著資本主義精神的人,就是我剛入行時的部門經理。他每天很早就到,晚上回去吃個飯又回來繼續工作,身上沒有半件名牌,手錶是看得出有些年月的CASIO跳字錶。每天晚上離開辦公室時看到他腰背挺直的在寫報告我就想到韋伯。
現在我們遇到的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崩落。這些舉頭三尺並沒有神明的貪婪CEO們,有那一位知道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的!
附註:
1. 很多年前飛上海,那時候還沒有浦東機場。過關時看我反動份子的尊容,叫到一旁去,被兩個關員圍住搜行李。除了水果週刊外,還給她們搜出一本張五常的經濟學,一副幸災樂禍的說這是精神污染書刊,要沒收。我馬上大罵:「你們有沒有讀過書啊?這叫經濟學!」其中比較老的大嬸說:「什麼叫經濟學?這不能帶進去!」另一位可能要証明她有讀過書,就拿起來翻。然後轉過去跟大嬸說:「這本可以啦。」就還給我讓我走。不過,還是損失了幾本準備送人的水果週刊。
2. 我進去唸大學的時候台灣剛好有韋伯熱,連報紙副刊都在講。中國通史老師帶我們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此改變我的一生。既然韋伯是社會學之父,為什麼台灣要到九十年代才講韋伯呢?或者這樣問好了,為什麼社會學這麼晚才在台灣發展呢?原因是台灣的白色恐佈。社會學之父其中一個是馬克思不用說,韋伯的全名中文翻譯剛好叫馬克思.韋伯。那就慘了,雖然一個是名一個是姓,而且拼法也不一樣;搞censorship 的人有誰讀過書的,看到馬克思三個字就禁了。一直到解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