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去看電影花落花開(Seraphine)一部關於法國素人畫家 Seraphine Louis 的故事。因為她沒受過任何正統訓練,畫風非常有自己的風格,被稱為Primitive Modern。才第二天上映就只有廿來個觀眾。一個平凡的老婦人忽然被發現會畫畫,沒畫多少年就瘋了,誰會來看這種電影呢?有觀眾表示台灣人的包容心跟好奇心還是很重的。這種電影在台北還有兩家戲院願意放映,台灣電影商還有一些使命感。
看完電影,戲院外廣場有個由四個高三生組成的樂團在表演,他們叫「小樂團 Fun4」( http://www.wretch.cc/blog/forFUN4)。這四個小朋友從國二開始組團到現在,每一首歌都是他們的創作,寫出他們那一代的煩惱。身上樂器都是他們到處演唱賺錢買的,不靠家裡。西門町廣場外人來人往,觀眾很多,一點都不害羞,看來真的是身經百戰。他們說,高三了,又要應付考試,又要準備出他們的第一張EP,壓力很大,不過可以大聲的唱著自己寫的歌,怎樣都值得。
拐個彎,中山堂前廣場的晚上。從熱鬧回到寧靜;那天晚上有台北詩歌節。多久沒有讀詩了?相信很多人最後一次讀詩是在考大學之前的背誦,考完之後就跟詩說拜拜了。沒想到在多年以後的台北街頭可以聽到詩人朗誦他們自己寫的詩。詩不是用看的,是用聽的,必須要詩人親自朗誦才有味道。那天晚上我們有法國來的詩人艾曼紐.碧葉荷(Emmanuelle Pireyre),中國來的詩人于堅,韓國來的詩人金惠順。你以為詩沒人聽了嗎?那人晚上有兩百人坐在那安靜地聽著詩。
一個晚上,同時看到三場文化表演,都不是那種最紅火、最吸引眼球球的,卻是最真誠的。兩百塊台幣看部只有廿來個觀眾肯定是賠錢的電影,聽團跟聽詩根本就免費。他們都不是為了你口袋的錢而表演,這個世界還有那裡會這麼好呢?
在北京,文化活動不比台北少,不過大部份都正經八百的嚴肅表演。少數現代的表演都會受到官方的控制。就在奧運過後,本來以為思想管制開放,在北京的一場公園音樂會發生了沒有觀眾這回事。其實不是沒有觀眾,是觀眾都在入口處被公安給擋住了。裡面的樂手覺得很奇怪為何都沒有觀眾,門外的觀眾就以為裡面發生什麼事不能進了。幸好有網路,政府怎麼搞大家都知道。大陸搞這種主弦律運動或許可以短暫的達到他們和諧社會的目的,但多少人的創作被抹殺呢?
所有的文化活動在上海都是商業活動,是表現自己身處階級的場地。與其說是看文化表演倒不如說是觀眾的自我表演。在上海辦個詩歌節看,如果不收費的,肯定沒人來。收一百人民幣的話可能有一百個人來,收兩百可能會有兩百個人到。收一千加上晚餐的話肯定衣香鬢影。
香港,文化活動比大陸來得活潑多元。可惜以商業為主流價值的社會,會不會賺錢才是要不要演出的主因。而且香港法治彈性很小,像台北街頭的文化活動幾乎是不可能。一直到最近才開放週末的西洋菜街讓表濱工作者能在那裡表演。香港藝術中心及文化事務處的確在文化活動中贊助了很多活動,每年的香港藝術節絕對是亞洲盛事,但庶民的文化活動是非常少的。
台灣的自由是華語社會的驕傲,文化活動的多元化其他區域望塵莫及。自由加上包容性強,成為華語地區的文化中心指日可待。住在台灣的朋友們,要好好珍惜啊!
PS. 剛看到報導,大陸盤古樂團最熱歌曲《奧你媽的運》被禁,就因為兩句歌詞:「操你媽的北京,奧你媽的運!」慶幸台灣的 《海角七號》不用因為第一句對白「我操你媽的台北!」而影響票房。
1 則留言:
同样一本书,摆在诚品为文化,放在金石堂就沦为商业了。
生活在一个城市v.s.经过一个城市,不同的心态,对一个现象的理解就很难为同一深度。
北京有中国式快乐的真相,也有猜火车咖啡馆的虚幻,至于小剧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无关文化?最热腾的还有今天的“撒谎的报纸不要看,到博客来吧,到互联网来吧。”政治和文化本来就各有各的生存空间。
至于上海,光涂鸦的任意,城市纪录的坚持,还有吴淞路每周的诗会……无一不是免费入场。所有的文化活动在上海都是商业活动???
还有香港,百老汇,麦高利,盂兰节的戏棚,不是庶民文化是什么?
为什么要成为中心,尤其是文化中心?文化本就是自我的,大众的,无高低优劣之分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