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1

借鬼諷今的電影-《迷離夜》、《奇幻夜》

身為一個超理性的人,鬼片、恐怖片並不是我的菜,每看必挑剔其荒謬不合理處(希治閣(臺譯:希區考克)的驚悚片另當別論)。寫過《霸王別姬》、《脂胭扣》等劇本的李碧華每週在港版水果週刊登出一篇創作,她的奇幻鬼魅文章引人入勝。去年她把其中六個故事拍成兩部電影,分別由六個導演執導。片名分別為《迷離夜》、《奇幻夜》,合稱鬼魅系列。看在李碧華份上就找來看看,不看就算了,一看發現鬼故事講的其實不是鬼,是人、是香港人、香港事。

讓我來介紹一下故事及導演想諷刺之事(為了不要爆太多雷,所以故事簡單講):

《迷離夜》的第一個故事叫《贓物》,由男主角任達華執導,是他的處男之作。故事講任達華被裁員,找不到工作,但不甘於就此坐著等政府援助(領綜援)就跑去偷人家的骨灰來勒索。這裡諷刺了香港低下層找工作不容易,很多中國來的新移民乾脆不去找工作,跑去領政府綜援(家母最討厭這些蝗蟲)。也諷刺了生人找房子困難,死後找個位置安放骨灰也不容易。雖然任導初試啼聲不是拍得很好,但勇氣可嘉。

第二個故事叫《放手》,梁家輝演一個風水師傅退休前最後一天接到一件難搞的案件,本來想把它轉手給隔壁演慧琳的水晶占卜師。但陳慧琳一個人搞不定,最後要兩個人合力才把事情擺平。至於是什麼事情呢?片名《放手》已暗示了跟感情有關,不能爆太多雷。

第三個故事叫《驚蜇》由陳果導演,是跟香港洪水橋下面「打小人」有關係。洪水橋位於香港灣仔與銅鑼灣交匯處,對面是個很大的消防局。那裡長年有大嬸幫人「打小人」,就是用鞋子打一個人形紙片,邊打邊唸唸有詞。至於唸什麼就跟你要打的內容相關。大家可以google 得到各種「打小人」咒語自己來。重點是,肥鵬(盧海鵬)演的黑道大哥「梁震嬰」的出現最經典,他說有人要害他,不給他上位(往上爬)。「梁震嬰」其實是香港現任特首梁振英的諧音,梁特首跟馬總統有兩個雷同:兩個人名字裡都有個「英」字,兩個人的民望都非常低。所以,當有人拿「梁震嬰」當小人打,據說是史上第一次全院觀眾看鬼片看到歡聲雷動。

《奇幻夜》的第一個故事叫《枕妖》,講的是辣妹陳法拉因為男朋友失蹤後睡不好。換了個枕頭後不只睡得好,還春夢不斷,最後搞到不想上班。這部比較鬼魅,沒有太多香港特點。

第二個故事叫《迷藏》,講幾個中學畢業生回母校玩過夜遇到的么故事;而該校正準備被「殺校」。「殺校」是指學校沒人唸,所以要關門。香港的生活壓力很大,有人估計過,把一個小孩養大約需要四百萬港幣(約一千兩百萬臺幣),所以生育率甚低;香港人口的不斷增加其實是來自於中國的新移民。就因為沒人生小孩,很多學校都在關門,稱之謂殺校。臺灣估計距離殺校不遠了。

最後一個故事叫《黑傘》,泰迪羅賓演一個集滿點就功德圓滿的鬼,但遇到流鶯霸王硬上弓,快要失守。這故事點出香港一樓一鳳的合法妓女生態。

香港回歸後說是五十年不變,但中國愈來愈多的干預、愈來愈多的中國人入侵把房地產價格推高,日常生活資源也被他們買光。香港人快活不下去了,連拍鬼片的導演都忍不住要借鬼諷今。現在只能寄望臺灣能守住,別被賣臺份子賣掉啊!

2014/04/27

中國式文明之遍地黃金

許多年之後,面對路上遍地黃金,香港人將會想起當年開放自由行以為會讓大家發達。

上週末下午在旺角最熱鬧的行人專用道上,一對中國夫婦讓其小孩當眾大便在路上。路人經過拍照,被父親搶去記憶卡,又被母親用嬰兒車撞至受傷(註一),最後報警由警方帶回處理。影片放上youtube,再次引起公憤跟中港網民罵戰。

看完影片後十分火大,大便處就在我家樓下拐個彎走路不到兩分鐘,走廿步有麥當勞在B1,走一個block 有公園,裡面有公廁。在我家樓下大便還大聲夾惡動手動腳的,這是什麼物種?唉!說白點,知道羞恥怕人拍就不要到處大便啦。

事情鬧大,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出來講話,你猜牠講什麼?牠說,小孩要上廁所不能等,是人之難處,港人不能體諒別人難處不文明。這種話也講得出來,不是騙大家的,原文照錄如下:

「   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不体谅别人的难处,绝不是文明的表现。当然,我们不是在比谁更不文明,而是提醒大家谁也不占据着文明的高地。大陆赴港游客仅去年一 年就达3000多万人次,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难免有人的言谈举止不合现代都市的标准,但因此就声称“大陆人”怎么样怎么样,甚至以“蝗虫”诬 之,那就是地域歧视!歧视,是最与文明相悖的丑陋。
  文明是需要不断自省和学习的,旅游也是需要积累经验的。游客与旅游地达致“相看两不厌”的境界,需要双方都提升文明程度,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

這是標準共產黨式文字,又長又臭看完不知重點在那,連呼籲國民出國要入境隨俗都不會(譬如路上大便前看看有沒有當地人在路上隨便大嘛),反而責怪香港人。香港是法治國家(國家是未來式),隨地大小便違法會被檢控的。中國沒有法治,所以官媒不懂叫人民出國旅遊要按照當地法律行事。這其中,最重要的,是違法了!

連官方都定調是香港人不文明,中國網民跟五毛們當然有恃無恐啦。網民馬上舉辦六月一日不再到香港運動。唉!這種爛招誰不知道,六一接近六四,每年六四香港都有紀念天安門屠殺學生的活動,共產黨怕人民知道真相,所以找個藉口說服他們不要來。港人就叫他們說不用等到六一,五一黃金週就不要來了吧。結果中國網民就說五一的機票飯店都訂好了,不好取消,乾脆大家一起去香港到處大便,來個「遍地黃金」行動。

牠們有多無恥,看這就知道,竟然號召大家一起去別人家隨處大便。港人也不甘心香港變成臭港,舉辦「遍地黃金攝影比賽」,準備五一假期相機、長短炮出動捕捉各種出恭姿態,大家坐好看戲吧。

中國人的傳統禮義廉恥文化素養經過共產黨這幾十年來各種政治運動惡搞消失無蹤,想要重新建立談何容易。加上中國人暴發了,以為有錢就是一切。再加上官方媒體都推波助瀾,要中國人進化成真正的人類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不只香港人,全世界人都要忍著、撐著。


補白:有人問我四月廿五日馬總統跟蘇主席會面跟小學生吵架一樣是不是可以跟這次中港大戰互罵比。我認為沒得比。雖然無聊跟幼稚程度一樣,但總統跟執政黨主席跟反對黨主席的水準如果跟老百姓在街上互罵一樣更加糟糕。怪不得臺股立馬下挫。這些貪戀權力的人,趕快洗洗睡了吧。

2014/04/13

歷史的另一種角度

最近看了三「部」歷史(正確來說應該是兩本書加一套紀錄片),角度跟我們印象中的差很大,值得拿出來說說。刻板印象中歷史是一堆人成王敗寇的故事,總覺得打打殺殺或耍陰險沒什麼意思。我這裡要講的跟成王敗寇無關,但還是能揭露人類在社會框架裡的變遷。

第一本要介紹是赫赫有名的夏志清先生寫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這本書到目前為止還是究研中國現代小說的必讀之書。夏先生本來是唸西洋文學的,一九五一年從耶魯拿到博士後一直為工作發愁。不斷找各種基金會看有沒有研究員可以做,就這樣進入了研究中國現代小說的領域。當時,中國剛落入共產黨之手,美國對新中國十分陌生,所以花了十年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正好填補了這塊空白。這本是英語界第一本介紹中國現代文學的書。

也許沒看過甚至沒聽過《中國現代小說史》;不過,如果你看過張愛玲小說的話,你就間接受了這本書的影響。因為夏先生在書裡大力推薦張的小說,讓大家認識她。要不是有《中國現代小說史》,我們根本看不到《傾城之戀》。

《中國現代小說史》除了單純的介紹中國至一九一七年文學革命到一九五七年反右運動間的文學演變,書裡讓我最深刻的是描述在共產主義下作家寫作方向的轉變,還有路線之爭。在自由社會裡,沒什麼路線不路線的,有人愛看這類小說有人愛看那類。但在極權國家裡,文學變成政治工具,文學不再是文學;作家們必需要按著當時政治風氣去寫作,這樣的寫作還有意義嗎?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還不是最慘的;更慘的是若然作家沒按路線來寫還會遭到清算,慶幸我沒活在那種國度。

第二本要介紹的是 Sylvia Nasar 寫的《Grand Pursuit - 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書名透露了這是一本講經濟學家的書。但這本跟別的傳紀不一樣,這是講經濟學家在政治上的影響。

作者之前其實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叫《A Beautiful Mind》講 John Nash 的,這本書後來還拍成同名電影中文叫《美麗境界》。跟《A Beautiful Mind》裡的 Nash 患上了精神分裂躲起來不見人不一樣,《Grand Pursuit》裡每個人不是宣揚革命(馬克斯)、擔任政府要職(熊彼德)就是在談判桌上跟鄰國廝殺(凱恩斯),很見得人的。

其實,這本書可以看成是歐洲的現代史。從十九世紀中開始講起,那時候歐洲沒什麼國家觀念,只要有能力的人可以到處任職。當時英國飢餓嚴重,狄更斯的筆下都是餓得半死的小孩。馬克斯看到這種狀況寫下他的解決方略。

作者從英國的情況寫到奧匈、寫到一次大戰再寫到二戰。中間加插這些經濟精英們到美國跟俄國取經的故事。有人想師法美國有人夢想著實現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烏托邦。

我的感想是,相對於我們批評現在的經濟學家總是躲在象牙塔裡搬弄公式與世界脫軌,那時候他們是邊研究他們的理論邊在戰場上(不管是真的戰場或是市場的戰場)練功的。這個美好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

第三個要介紹是一套長達十五個小時的紀錄片《The Story of Film》。我喜歡看電影,總是可以從電影裡歸納出很多文化意涵。如果你也愛看電影也用心在看電影的話,這套紀錄片一定要看。導演 Mark Cousins 很用心的從一八九五年電影在法國跟美國幾乎同時誕生開始講起,經過美國好箂塢的類型電影發展(為什麼電影會在好箂塢而不在東岸發揚光大呢?原來跟一個專利有關)、到其它各國不同手法的出現一直講到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開始,就有了戰爭跟政治宣傳電影。隨著兩次大戰後,歐洲出現了「新浪潮」;而這股新浪潮席捲全世界。除此以外,紀錄片也探討了各種特殊電影的出現,譬如說對性別國族反思的,對政治體制抗議的等等。當然,香港的功夫電影也是電影史裡重要的一環。片中也討論了膠卷的終結對電影界影響,最後以創新的廿一世 紀電影手法介紹做收尾。

電影史也許不像上面提到的中國現代小說或歐洲現代史這麼的嚴肅,但這部電影史所囊括的範圍是整個世界從十九世紀末到廿一世紀初超過一百年。如果你想多了解電影到底對人類有什麼意義,這套紀錄片非看不可。

2014/03/28

服貿的非懶人包

服貿鬧得沸沸揚揚,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支持跟反對的懶人包。看了n 個,全是用故事、比喻等方式呈現,太容易受意識形態左右了,不能滿足我們這些唸理科的人。數據說話嘛,為什麼沒人整理一下到底臺灣對中國開放多少,而中國又對臺灣開放多少呢?到底除了洗頭印刷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關注的呢?好吧,只好花點時間來自己研究一下承諾表。這個分析絕對不是懶人包,有數字也有我個人想法。希望大家看完後還是去對照原文,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們會先從承諾表裡十加一個部門開放的數目開始,然後集中在政、經、民生、國防幾方面討論。


承諾表分成兩部份:非金融跟金融服務部門。非金融一共十個部門:


服務部門
臺灣對中國開放之次部門
中國對臺灣開放之次部門
商業
22 (外加3 小部門)
12(外加2 小部門)
通訊
3
2:其中增值電信部門限福建
營造及相關
5
5
配銷
3
2:中國不開放現在最熱的網購服務給臺灣,但臺灣對中國沒限制。
環境
3
7:這是中國對臺灣開放最多的部門。不過垃圾處理含金量有多少我不清楚。
健康與社會服務
3
4:限制福建、廣東地區。
觀光
3:臺灣開放中國來獨資開旅館,但中國並未開放予臺灣同等承諾。
1
娛樂、文化及運動
3
2
運輸
9
5:海運跟公路運輸只限福建省。
其他
4
2
金融
3:證券投資放寬至十億美元
3:銀行業限福建;證券投資受QFII 管制。


上面的數字告訴我們,臺灣對中國開放多於中國對臺灣開放;看來臺灣讓利很多嘛。不只如此,承諾內容更藏著危機。

從政治角度來說,好幾個部門只開放福建或某幾個省,臺灣對中國開放亳無地區限制。這是把臺灣矮化成省的一種策略,把本來是國與國的尊重下降成省與省的條約。而負責談判的臺灣官員竟然沒有一點敏感度。現在中國巴不得用各種方法討好臺灣,幹嘛要自甘墮落呢?

從經濟角度來說,臺灣的銀行業如果只能開在福建而中國能開在台北真不合理。銀行業者不能開在上海那開放來幹什麼呢?如果只能開在福建,那就限制中國的銀行只能開在嘉義好了。福建種茶,嘉義種米才合理。

不用問,網購跟物流業在中國熱到爆。全世界都虎視眈眈,每年看雙十一光棍節就知道。但中國對臺灣不開放網購也不開放公路運輸開在福建以外的城市,就等於斷了臺灣業者這條路。這很不公平。

在民生方面,商業服務部門裡的F 其他商業服務指的是臺灣所說的中小企業。臺灣對中國開放十四項(外加三小項),而中國只開放六項(外加二小項)。這就是大家最擔心中國會把臺灣中小企業主趕盡殺絕的部門。我不知道連中小企業都要引進外資是什麼樣的一種邏輯。如果一個地區連本地的中小企都做不下去要等外資來救,估計老百姓也沒法活了。

國安是我最擔心的。在商業服務部門下臺灣開放一個小部門叫「與科學技術有關之顧問服務業」裡的「地質、礦物及其他科學勘察服務」。這表示中國可以來勘查臺灣的地理跟海洋,當然以「科學」名義啦。但中國科學與國防沒分,開放這個不就等於給中國來畫之後攻臺的地圖嗎?中國跟本不用請間諜來探路,開公司就可以了。這種敏感的部門,中國當然不會開放給臺灣啦。根本就是引狼入室。

還有,臺灣開放中國來蓋飯店,蓋飯店要買地,就等於開放中國來買地。而且,飯店一定得開在精華區,那太好了,台北被中國整個買下來就好,花錢來買,不用花子彈來統一。中國當然不會開放這一項啦。而且,就算開放也有招;中國買地只買使用權,七十年後地又會還給國家。臺灣是買斷的,買下來就是中國的。

別以為金融開放不平等只影響經濟方面,臺灣開放十億美元的證券投資限額,要知道每天臺灣股市交易量平均才廿億美元。中國要真的玩死臺股很簡單的,這是國安問題。而中國把限額放在QFII 裡,就等於不承諾嘛。

不看就算了,看了一整個承諾表,對所謂的談判專家愈來愈感到憂心,他們到底是領中國薪水還是領臺灣薪水的呢?這已經不是大雄跟老師說:「你根本不懂胖虎!」的問題了。不退回重審你覺得OK 嗎?當然,有人要追求歷史定位又另當別論啦。

2014/03/16

中國的邏輯

如果你是個關心世界大事的人,這幾週發生的事情夠多了,讓人眼花繚亂。香港明報前總編劉進圖被人斬成重傷,前幾天才找到嫌犯,還有到現在還下落不明的馬航。祝願劉進圖案能水落石出,而被「劫機」(不知明天會不會有新版本)能人機平安,早日尋獲。另外,三月一日晚在昆明車站發生的砍殺事件據官方數據有一百四十三人受傷、廿九人死亡;希望逝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

三月二日(週日)早上聽香港廣播得知昆明事件的,廣播引述的全是新華社發出官方消息。消息一開始就說這是件「東獨份子所計劃的恐怖襲擊事件」,然後報告兇徒多少、多少人死多少人傷。廣播每半小時報一次新聞,半小時後,兇徒、死傷人數有變,但「東獨份子所計劃的恐怖襲擊事件」一樣。我聽了一個上午,只有死傷人數定下來,兇徒人數上上下下好幾次,好像根本沒法掌握。但是,連兇徒有幾人都不知道,「官方」如何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事件是「東獨份子所計劃的恐怖襲擊事件」呢?這喚起過往追著新聞聽大案子的回憶。

文明國家裡發生這種案件是這樣處理的:「官方」會先公佈有什麼案件發生,死傷幾人,兇嫌多少人被捕,結束。因為什麼都不知道嘛,只能描述現場。接下來是調查兇嫌,有証件用証件,沒証件用人臉比對,然後審問。如果兇嫌是在案東獨份子,就發佈照片說兇嫌某某,是東獨份子,「懷疑」這是一起有計劃的恐怖襲擊事件。懷疑這個詞很重要,沒定經過法律程序是不能隨便栽贓的。從「懷疑」到定罪這要點時間,但這是文明國家必要的痛,落後如中國自然不需要這種程序,「快速破案」嘛!

恐怖份子不會沒事跑出來以命換命的,有計劃的恐怖襲擊更是有所訴求。那天早上聽到「恐怖襲擊事件」後,一直在等東獨組織出來發表聲明。最後我等到的是被中國認定為東獨組織的世界維吾爾大會領導人熱比婭女士說這件事跟她無關。所以,這到底是那門子的「東獨份子所計劃的恐怖襲擊事件」?

Radio Free Asia (RFA)長期跟新彊、西藏友好,他們的記者採訪到兇徒所屬的組織。RFA 的故事是這樣的:兇徒的確是東獨份子,中國公安一直在追捕他們,公安一邊追,他們一邊跑。從新彊逃到雲南,準備從雲南出境跑到緬甸,就在他們買車票時被追上了。他們知道被抓是死路一條,只好拿出刀出來殺出一條血路。也許你說殺了這麼多人難道不會覺得殘忍嗎?這是幼稚的漢人思維,對維吾爾人來說,漢人侵佔了自己的土地,掠奪了自己的石油,殺無赦!

你相信快速破案的「東獨份子所計劃的恐怖襲擊事件」還是東獨份子被迫到牆角殺出一條血路的故事呢?

中國的兩會(人大、政協)剛剛結束,因為跟馬航事件衝堂,所以光彩都被搶去,留下的可能是:「你懂的」這句話。

話說政協二次會議第一場記者會的問答時間一個多小時都是官方媒體發問,讓國外媒體淡出鳥來。發言人呂新華知道這樣大家會不爽就點了香港的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發問。雖然被染紅了,但記者還是一樣大膽提問近期最敏感的周永康事件。呂新華想了想說:「我和你一樣,在個別媒體上得到一些訊息。」看了看面前的提示電腦說:「無論什麼人、無論職位有多高,只要觸犯黨紀國法,就要嚴厲懲處。」接著補了一句:「我只能回答這樣了,你懂的。」

這是什麼回答啊?什麼是「你懂的」?就是不懂才問啊!中國的發展瓶頸就是人治,人治就是什麼都是潛規則,不寫下來,靠「你懂的」,「我懂的啦」來過活。為什麼中國一直要讓上海取代香港成為金融中心而香港愈來愈不怕?香港一開始也怕的啊!但摸清了原來中國人還是靠「你懂的」來處理事情就不怕了。

這種「你懂的」文化在私人企業(反正中國沒有廉政公署)間運行沒關係,自負盈虧嘛。連政協發言人都這樣講,上行下效,這種文化不知根植有多深。其實不想回答就直接說「目前還在調查,有進一步消息會跟大家公佈。」不就解決了?耍嘴皮子以為聰明,結果被看破劣質官僚的手腳,可憐。

中國的邏輯?我不懂!

2014/02/24

孩子痛不欲生,讓他去死嗎?

上個週末比利時解除了安樂死的年齡限制;表示不管幾歲,只要因為病痛,經過雙親同意、醫生核准就可以打一針去見上帝。我認為這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國會很不負責的一個投票結果。

我贊成安樂死。讀哲學時老師有教,人是individual of uniquess,人跟動物不一樣,人可以選擇,連生命都可以選擇。但是,小孩也在此列嗎?

我不同意未成年也可以選擇安樂死的主要原因是既然法律上認為小孩在很多方面都不具成人一樣的權利也沒有成人一樣的義務,安樂死也是一樣。舉個很簡單例子,未成年沒有政治上的投票權。為什麼沒有投票權?成年人的想法是:孩子搞不清楚誰跟誰,誰被選上後可以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權益不知道。好吧,連自己未來幾年的權益都沒有選擇能力,為何對自己的生命有選擇能力呢?這不是很矛盾嗎?

更矛盾的是,我們不讓未成年人有投票權另一個隱藏在背後的原因是他們容易被父母左右(當然這也沒有判斷力的表現)。所以選擇安樂死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受不了照顧的責任而煽動孩子選擇的。

再者,孩子懂什麼叫死亡嗎?想像過怎樣跟小朋友解釋什麼叫死嗎?難道真的就告訴他去見上帝嗎?還是告訴他要跟已經見上帝去的祖父母碰面呢?當這個小毛孩連死都不知道是什麼的時候要他去選擇要不要安樂死會不會太殘忍了?

至於為什麼大人們會這樣投票通過這個法案呢?我認為這是功利主義發揮太過頭的結果。

功利主義一直因為中文翻譯的問題被華語世界所誤解,其實功利主義就是前面幾次提到 J.S. Mill 所提倡的思想。功利主義以大局為重,能張顯全體福祉的話犧牲自我也可以。所有「福祉」都用「Util」(Utility 的單位)來計算,這成就了現代的經濟學。功利主義沒什麼不好,但有一個漏洞,就是如果我們社會犧牲一人,讓他非常痛苦,但讓全體得到幸福(總體福祉增 加),這「正義」(Just)嗎?在自由主義看起來當然不「正義」啦!不過這以後再聊。

這些國會議員,爭取的是選民票,未成年的孩子沒有票,絕不在他們的雷達螢幕上。誰是他們的票?當然是納稅人啦!納稅人最在乎的就是稅收使用。在比利時這種歐洲國家,小孩有病政府都照顧很好。而照顧是要納稅人分擔的。如果這些需要長期照顧的小孩能一死了之,當然省下不少錢啦。而這八十六張贊成票就是這樣來了。

這個安樂死法案還會造成一個副作用,就是醫生不需要再認真的為小孩尋找治病方法。反正這些小孩痛苦不能忍受會去求死。死了就不用煩啦。連研發新治療方法的錢都省了,乾脆連醫生都省了,患重病的人打一針死了算。

真正應該對這個議題投下一票的是未成年的小孩,可惜他們不能投票。他們變成沒有聲音的犧牲品,十分可憐。我認為,這個議題還需要有多一點的時間來討論,不應該倉促投票下結論。

比利時魯汶大學是歐洲哲學重鎮,給我感覺是思想很周全的國家。沒想到國會竟然會在還有很多爭論的時候讓這個法案通過,不知這些傢伙在想什麼。

2014/02/09

郎才女貌?

西方的傳統智慧往往可以轉化為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哲學;中國的卻常常迂腐得很【注一】。就像上次講到 Mill 對 Taylor 夫人(Harriet Taylor)的漫長守候,真是浪漫過人。吸引 Mill 等待廿一年的並不是美貌(因為長得真不怎樣)而是她的智慧。這對佳人絕對沒有符合郎才女貌的標準,可是在西方卻是佳話。

不只如此,大劇作家蕭伯納的美女求婚故事聽過嗎?小時候看這個故事覺得很好玩,一直記得。蕭伯納不止以劇作有名,他的小聰明很多,講過很多睿智的話。話說有個美女跑去跟蕭伯納求婚,她說他倆生下的小孩一定很棒,有她的美貎跟他的智慧。蕭伯納拒絕她說萬一生下的跟他一樣醜跟她一樣笨怎麼辦?

西方人對郎才女貌真沒什麼期待,為什麼?等我來解構一下郎才女貌的迷思吧。

郎才:才者,才華也。才華是先天天賦加後天努力的結果,而努力佔大多部份。努力什麼呢?努力配合社會需求。大眾需求被某人滿足就說這個人有才華。曲高和寡不管你智商多少都沒用。

女貌:美貌就不一樣啦,以前的人生下來就決定一切。現在還可以動點手腳(其實是動點臉動點胸)但後患如何誰都說不準。你們家有那個沒日沒夜放 K-Pop 的電視台嗎?一開始看得真興奮,每個女子團體都衣不蔽體正妹,邊唱邊上下左右跳。看久了才發現原來每首歌都是不同團體,怎麼都長得一個樣?樂風一模一樣,只是人數不一樣而已,這有啥意思?

說到美貌,有一句中國話講得對:二八年華。過年跟阿明、阿鋒去沙田喝東西聊天,斜對面坐著一對中學生在唸書(這種情景我最熟悉啦),男的帥女的美。陽光打在女孩臉上,那個光、就是那個光,女生最美的就是這個年紀了。十六歲剛好是死亡交叉,過後皮膚會愈來愈差,外貌會愈來愈醜(這是生物學,別跟上帝作對)【注二】。但如果你用心經營,智慧會愈來愈累積,人生歷練會愈來愈豐富,氣質跟味道就出來了。

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某天看到報紙副刊登了一篇講「煮東西」的文章。煮東西的文字一般叫食譜,但這篇不是食譜。這文章我只能說優美來形容,很優美的寫下作者為什麼要煮這頓飯,怎樣煮,有誰吃。天啊!抱歉,詞窮,實在難以形容有多優美。一看作者:林文月。這是誰呢?原來是敝校的中文系老師(就怪我都把時間花在自然跟行為科學裡,沒修到她的課)。

後來林先生把一些「煮東西」文章收集成《飲膳札記》(連書名都優美)。她是台灣第一個把《源氏物語》翻成中文的人,《源氏物語》有若日本之《紅樓夢》,翻譯不是等閒事。同學們快去看一下她的照片,看一下公視幫她拍的紀錄片就知道什麼叫氣質什麼叫味道了。林先生舉止談吐告訴我們,歲月雖然催人老,但氣質可是日積月累的。

像林先生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前為她寫過文章的翁山蘇姬,要不然你看張曼玉、張艾嘉也都是。反例也很多,打開港版水果報,以美貌嫁入豪門最後因為敵不過年輕貌美小名星的大有人在。這些以贍養費維生的名媛努力以打這個隆那個把自己變成塑膠人跑趴追逐歲月尾巴,真可憐。

最近某姑娘公告天下說從今走氣質路線不要再跟她說五四三啦。但如果每天花在鏡前顧盼的時間超過讀書聽音樂看電影,怎會氣質起來呢?別以為留長髮、穿長裙、戴膠框眼鏡、踏帆布鞋、坐咖啡店就是文青。無論坐著多美,一旦開口說話?唉,算了!

【注一】上中國通史課時隔壁班用的書是孫隆基老師寫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出來工作後買來讀,裡面批評了很多中國文化膚淺之處,很值得一看。

【注二】每次看到女生花大錢在保養品或去弄這弄那時都會苦口婆心說:「不用浪費錢啦,今天是你最美的一天(聽到這會心花怒放)。因為明天你會比今天更老更醜,後天又會比明天更老更醜(聽到這會變臉)。不如把錢拿去買書看吧。東西放在臉上會被歲月偷走,放在腦袋裡沒人偷得走。」當然講這話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