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3

歷史的另一種角度

最近看了三「部」歷史(正確來說應該是兩本書加一套紀錄片),角度跟我們印象中的差很大,值得拿出來說說。刻板印象中歷史是一堆人成王敗寇的故事,總覺得打打殺殺或耍陰險沒什麼意思。我這裡要講的跟成王敗寇無關,但還是能揭露人類在社會框架裡的變遷。

第一本要介紹是赫赫有名的夏志清先生寫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這本書到目前為止還是究研中國現代小說的必讀之書。夏先生本來是唸西洋文學的,一九五一年從耶魯拿到博士後一直為工作發愁。不斷找各種基金會看有沒有研究員可以做,就這樣進入了研究中國現代小說的領域。當時,中國剛落入共產黨之手,美國對新中國十分陌生,所以花了十年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正好填補了這塊空白。這本是英語界第一本介紹中國現代文學的書。

也許沒看過甚至沒聽過《中國現代小說史》;不過,如果你看過張愛玲小說的話,你就間接受了這本書的影響。因為夏先生在書裡大力推薦張的小說,讓大家認識她。要不是有《中國現代小說史》,我們根本看不到《傾城之戀》。

《中國現代小說史》除了單純的介紹中國至一九一七年文學革命到一九五七年反右運動間的文學演變,書裡讓我最深刻的是描述在共產主義下作家寫作方向的轉變,還有路線之爭。在自由社會裡,沒什麼路線不路線的,有人愛看這類小說有人愛看那類。但在極權國家裡,文學變成政治工具,文學不再是文學;作家們必需要按著當時政治風氣去寫作,這樣的寫作還有意義嗎?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還不是最慘的;更慘的是若然作家沒按路線來寫還會遭到清算,慶幸我沒活在那種國度。

第二本要介紹的是 Sylvia Nasar 寫的《Grand Pursuit - 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書名透露了這是一本講經濟學家的書。但這本跟別的傳紀不一樣,這是講經濟學家在政治上的影響。

作者之前其實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叫《A Beautiful Mind》講 John Nash 的,這本書後來還拍成同名電影中文叫《美麗境界》。跟《A Beautiful Mind》裡的 Nash 患上了精神分裂躲起來不見人不一樣,《Grand Pursuit》裡每個人不是宣揚革命(馬克斯)、擔任政府要職(熊彼德)就是在談判桌上跟鄰國廝殺(凱恩斯),很見得人的。

其實,這本書可以看成是歐洲的現代史。從十九世紀中開始講起,那時候歐洲沒什麼國家觀念,只要有能力的人可以到處任職。當時英國飢餓嚴重,狄更斯的筆下都是餓得半死的小孩。馬克斯看到這種狀況寫下他的解決方略。

作者從英國的情況寫到奧匈、寫到一次大戰再寫到二戰。中間加插這些經濟精英們到美國跟俄國取經的故事。有人想師法美國有人夢想著實現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烏托邦。

我的感想是,相對於我們批評現在的經濟學家總是躲在象牙塔裡搬弄公式與世界脫軌,那時候他們是邊研究他們的理論邊在戰場上(不管是真的戰場或是市場的戰場)練功的。這個美好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

第三個要介紹是一套長達十五個小時的紀錄片《The Story of Film》。我喜歡看電影,總是可以從電影裡歸納出很多文化意涵。如果你也愛看電影也用心在看電影的話,這套紀錄片一定要看。導演 Mark Cousins 很用心的從一八九五年電影在法國跟美國幾乎同時誕生開始講起,經過美國好箂塢的類型電影發展(為什麼電影會在好箂塢而不在東岸發揚光大呢?原來跟一個專利有關)、到其它各國不同手法的出現一直講到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開始,就有了戰爭跟政治宣傳電影。隨著兩次大戰後,歐洲出現了「新浪潮」;而這股新浪潮席捲全世界。除此以外,紀錄片也探討了各種特殊電影的出現,譬如說對性別國族反思的,對政治體制抗議的等等。當然,香港的功夫電影也是電影史裡重要的一環。片中也討論了膠卷的終結對電影界影響,最後以創新的廿一世 紀電影手法介紹做收尾。

電影史也許不像上面提到的中國現代小說或歐洲現代史這麼的嚴肅,但這部電影史所囊括的範圍是整個世界從十九世紀末到廿一世紀初超過一百年。如果你想多了解電影到底對人類有什麼意義,這套紀錄片非看不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