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8

不要怪他們啦!(下)﹣資本主義


除了經濟學家外,也有很多人怪罪資本主義,讓人們變得貪婪,亂搞 derivatives、financial engineering,把大家搞死了。在日本,最近最hito的漫畫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好像回到過去要把資本主義吊起來打一樣。但其實我們真的了解資本主義是啥嗎?資本主義真的是罪大惡極嗎?在這篇文章裡,讓我們把大家最常談論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作個簡單、直觀的定義(法西斯、納粹主義已經沒人有興趣了吧),然後看看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最後我們會發現這次金融危機其實跟資本主義本身沒有關係。

資本主義跟其他的主義很不一樣,其他主義都是有人定義好了才去實行的。即是說,有人看到社會上有問題沒法解決,就想些新的辦法出來;通常這些都是哲學家,把這些方法叫什麼主義的。說服了別人一起執行,以現代社會來說就是組個黨,把這個想法發揚光大。但資本主義是唯一的例外,它是自然發展出來的。第一個系統的描述它的運作就是“國富論 ”,那時候並沒有給任何名字,只說是經濟學。第一個為它取名的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裡討論其歷史及它的未來,當然是用唯物史觀。所以大陸以前叫我們學的那種從供需出發的經濟學做「資本主義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註1;害我以前去大陸買經濟學課本都找錯地方。

這樣說還是很空泛,到底有沒有直觀一點的解譯呢?有的,以日常生產跟消費活動而言,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共產主義就是生產跟消費都歸政府管。社會主義就是生產你自己管,消費政府管。資本主義就是生產消費都是自己管。

共產中國開國之初是真共產,學生畢業政府分配工作。怎樣分?計劃經濟嘛,政府說那裡缺人就那裡。雖然沒什麼收入(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不過政府養你一輩子。就跟溫爺爺震後跟那個小妹妹說的一樣,國家管你吃管你住管你讀書,不用擔心。幸好他沒說是黨...

社會主義就看現在歐洲,工作自己找。賺來的錢政府抽了一大筆,讓你沒得花。錢去了政府那幹嘛?政府幫你“存著”,當你失業時政府養你,當你老時政府照顧你。資本主義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工作自己找,賺錢政府也留給你自己花,不過老了自己要想辦法。像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就是這樣,小政府主義,政府花不了多少錢,抽稅幹嘛,政府沒錢,也做不了什麼事。這些制度當然各有優缺點,資本主義就告訴你必須為自己所有的選擇負責。讀書時不好好讀,找不到好工作?沒人幫得了你。年青時把工作賺來的錢都花光,老的時候沒得吃也沒人幫得了你。

每一種主義都要有一種精神才可以讓它存在下去。共產主義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共產主義之所以失敗重主要原因是因為忘了人類不是每一個都大公無私。當組織內有人不盡所能又多取時,這就失效了。

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呢?

社會學之父有三位:涂爾幹(Emile Durkheim)、馬克思(Karl Marx)、韋伯(Max Weber)。他們對社會學影響最深的作品分別是:“社會分工論”、“1844哲學經濟學手稿”、“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灣社會學的研究一直受壓迫,所以熟悉社會學的人不多,很多人把社會學跟社會福利工作搞混,一直到解嚴後才開始發展,原因如附註2。對我是好事,對台灣則是壞事。)讓我們來看看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怎樣解釋資本主義精神的由來。

韋伯發現,十九世紀末時新教徒比其他教徒有錢,而且以一個叫卡爾文的宗派(Calvinism)為最。他研究後發現,原來這個宗派的教義跟別的不一樣。天主教當然是以苦行為其精神,必須要排開俗務來侍奉上帝。其他宗派可能沒有這樣過火,但也是把主的事情看得比俗世的來得重要。但這個卡爾文宗很特別,他們相信“不是”信耶穌就可以得永生。誰可以上天堂在大家生下來之前就已經被上帝決定好了(預定論)。那怎麼辦呢?怎麼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挑選的那個呢?除了傳統的德行、操守外,卡爾文宗還要求在俗世事務上的成功,亦即個人的生意上的成功。這裡指的生意不是單指商業,務農、補鞋、乞討都算。那什麼叫成功呢?當然就是看賺到多少錢啦。這個就是當時的新教倫理。

既然在工作上成功與否決定了是不是那個被上帝挑選的,他們變得斤斤計較、兢兢業業,理性化就此出現。還記得無米樂裡面的崑濱伯嗎?為什麼他比其他幾個阿伯種田種得好?他把每年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下農藥、什麼時候做過什麼跟收成做一個詳細的記錄;用這些經驗幫助他下一造收成更好。他雖然沒讀過什麼書,沒受過科學訓練,但為了多收成一些他其實已經用上了科學方法。這不就是理性化的過程嗎?韋伯一百年前就說過了。

不只如此,本來賺了錢就該用來花,用來炫燿。為了要賺更多的錢,他們把錢省下來繼續投資,擴大事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延後消費。他們默默耕云、埋頭苦幹只為了証明自己是神的選擇。這種理性化、兢兢業業、賺錢不為享受的行為就是資本主義精神。

聽完韋伯講資本主義精神後,有沒有一個人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呢?沒錯,他就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他每天一大早起來就工作、日復日、年復年;生活儉僕,年薪十萬美金,住在已經住了五十年的屋子,車子也不知開了多少年。巴菲特就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典型。其實在知道巴菲特之前我就認識一個有著資本主義精神的人,就是我剛入行時的部門經理。他每天很早就到,晚上回去吃個飯又回來繼續工作,身上沒有半件名牌,手錶是看得出有些年月的CASIO跳字錶。每天晚上離開辦公室時看到他腰背挺直的在寫報告我就想到韋伯。

現在我們遇到的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崩落。這些舉頭三尺並沒有神明的貪婪CEO們,有那一位知道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的!

附註:

1. 很多年前飛上海,那時候還沒有浦東機場。過關時看我反動份子的尊容,叫到一旁去,被兩個關員圍住搜行李。除了水果週刊外,還給她們搜出一本張五常的經濟學,一副幸災樂禍的說這是精神污染書刊,要沒收。我馬上大罵:「你們有沒有讀過書啊?這叫經濟學!」其中比較老的大嬸說:「什麼叫經濟學?這不能帶進去!」另一位可能要証明她有讀過書,就拿起來翻。然後轉過去跟大嬸說:「這本可以啦。」就還給我讓我走。不過,還是損失了幾本準備送人的水果週刊。

2. 我進去唸大學的時候台灣剛好有韋伯熱,連報紙副刊都在講。中國通史老師帶我們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此改變我的一生。既然韋伯是社會學之父,為什麼台灣要到九十年代才講韋伯呢?或者這樣問好了,為什麼社會學這麼晚才在台灣發展呢?原因是台灣的白色恐佈。社會學之父其中一個是馬克思不用說,韋伯的全名中文翻譯剛好叫馬克思.韋伯。那就慘了,雖然一個是名一個是姓,而且拼法也不一樣;搞censorship 的人有誰讀過書的,看到馬克思三個字就禁了。一直到解嚴。

2009/03/17

不要怪他們啦!(上)﹣經濟學家


最近經濟危機,很多人都怪經濟學家亂搞,不知道每年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幹嘛!其實我們錯怪經濟學家了。

台灣的經濟是以工業跟“高科技業”為主,學校裡學生學的又以理工為主,通識課只是聊備一格,學生又偏要找好過的學分來修,經濟學絕對不是他們的那杯茶。出來社會以後,又忙著工作,週末打麻將的時間絕對比看書來得多。跟金錢有關的最多就是這裡那裡投資一下,又那會知道什麼是經濟學呢?這就等於每天看電視裡的政論節目,看多了以為懂得政治學一樣,貽笑大方。李傲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罵那些罵蔣介石的人不夠資格,因為他們都沒看過蔣介石的書;只有他有資格罵,因為他全都看完了。

經濟學其實跟心理學、社會學一樣,都是描述人類行為的科學。心理學是描述個人自身的行為;社會學是描述人跟社會的關係;經濟學則描述人的選擇行為。如果還不是很清楚的話我們可以用自然科學來做一個比擬。物理學是用來描述物體的行為,例如描述一個球放在無磨擦力的斜面上,受到萬有引力的影響怎樣運動。而經濟學的類比就是一個人看到水價降了,在其它條件不變的狀況下會多用多少的水。就這麼簡單,而經濟學的能耐也只到這。 

其實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學問分成下面四類,前三類我稱為Primary Knowledge,第四種稱為Secondary Knowledge。

第一類是自然科學,當然就是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描述自然的運作。

第二類是行為科學(或社會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政治學等。描述人類的行為。

第三類是人文學科,文學(各種語言)、數學、哲學等。為什麼數學要跟文學哲學放在一起呢?因為這些都是工具。文學就是自然語言,是研究社會科學的語言;數學則是自然科學所用的語言。

第四類我稱之為應用學科。是所有基於前三類學問所衍生出來的學問,包括電機、醫學、管理、法律、金融等。這些學問常常都須要使用超過一種Primary Knowledge。但由於這些學問可以直接服務人類,所以通曉Secondary Knowledge的人都會被稱專業人仕。

所謂的通識,就是在四個類別裡面都有所涉獵。不同的學問類別用不同的思考模式,通識就表示能掌握不只一種模式。我這裡所說的涉獵是指讀一些經典,而不是看別人介紹的二手東西。因為經典通常是學問的開山鼻祖,裡面充滿著作者在思考這個學問時的思路反覆。他領著你不斷的反思這門學問的合理及重要性,就等於跟著他去冒險一樣。當然,一個好老師領著你去讀是很重要的;導讀不只可以讓你更快進入作者的思想核心,還可以在作者反反覆覆時不致讓你走火入魔。想當年讀量子力學怎麼讀都讀不通,把Dirac的1930年經典“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拿出來苦讀。這書前半部都是文字,是他思考時的輾轉反側,讀得有點煩,但還是耐著性子讀。因為已經有點概念,愈看愈順,直到有天凌晨三點,看完了某一章,終於打通了任督二脈,大喊Eureka!把整層宿舍吵醒。從此,對某門學問有興趣時,除了看點二手東西作導讀外,一定要讀懂經典才算了解。你讀過經典嗎?沒有?What a pity!

那經濟學的經典是什麼?以可讀性來說首選當然是國富論。國富論非常有啟發性,要花很多時間反覆思索,而且得到的不只是經濟學的知識。當然不是說從來沒看過經濟學一下子就跑去看國富論,會走火入魔。坊間如四人幫之類經濟學課本可以作為入門的。如果要普及一點當然是張五常先生的文章,可以從“賣桔者言”開始看起;看看經濟學家怎樣做實驗驗証自己的想法。一直可以看到“憑欄集”講芝加哥學派各經濟學家的工作。

講了這麼久,應該明白現在的經濟問題是金融問題,是Secondary Knowledge出問題。怪經濟學家幹嘛?你車子壞掉會跑去怪愛因斯坦嗎?

2009/03/11

南美 ﹣打翻調色盤的歐洲


到過南美嗎?看過南美的照片嗎?聽過別人說南美嗎?在南美,我看到很多歐洲式的建築物,吃到很多歐洲的食物,當然是以前殖民地的時候把infrastructure都留了下來。就以巴西為例,學弟說,跟葡萄牙一樣,簡單的說就是分身;在葡萄牙旅行就跟在巴西旅行一樣的自在。雖然沒去過葡萄牙,我相信學弟。

更特別的是,這裡各種顏色的人都有。而且,無論富或貧,都不分顏色。好奇的問這裡是不是沒有種族問題,回答是肯定的。他說巴西是個移民國家,所以沒有種族問題。的確,沒有聽說過南美洲有種族問題的。不過,他的回答快了一點,不是每個移民國家都沒有種族問題。美國到今天才有黑人當總統,秘魯早就有日本人總統了。南美洲在種族問題上走快了不知多少步。其實說走快了多少步並不恰當,其實是走快了一千多年。西班牙跟葡萄牙不是在十五世紀末才殖民南美嗎?為什麼說一千多年呢?這要從一個很早又很遠的故事說起。

公元八世紀,中東發生了伊斯蘭地區的第一個革命事件。Abul-Abbas率領革命軍把烏邁耶朝(Umayyads)推翻,成立了阿拔斯哈利發朝(Abbasids)。歷史書到這裡都會把注意力轉往阿拔斯哈利發朝,開始合理化這個革命,然後開始描述中東在阿拔斯哈利發朝統治下的發展。誰會去關心失敗者的下場呢?就等於誰會關心宋朝最後一個皇帝趙昺竟然是死在香港一樣。

我要說的故事其實是從阿拔斯屠殺烏邁耶的遺族開始。阿拔斯為了要趕盡殺絕,派人追殺整個烏邁耶家族。烏邁耶的王子Abd al-Rahman當時只有十多歲。為了躲過追殺,隨從們帶著他逃難。由伊朗出發經過埃及、北非、穿越直布羅陀。最後在西班牙的哥多華(又譯科爾多瓦,Córdoba)落腳,重新建立他的王朝,這個地區的阿拉伯語名字就叫做al-Andalus(大家所熟知的安塔露西亞)。

這個重建的烏邁耶朝非常開明,以不管黑貓還是白貓的方式起用大量的當地人(猶太人跟基督教徒)。當時猶太人最高當到宰相,而且是非常好的宰相。Abd al-Rahman去世前安塔露西亞已經不只是繁榮,還是個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三教並存而且和平共處的地方。烏邁耶的領土在全盛時期包括了整個Iberian Peninsula(伊比利半島:西班牙、葡萄牙)、北非,影響力遠至波爾多。除了在地域的擴張外,文化上他把所有的拉丁文、希伯來文典籍全部翻譯成阿拉伯語,加上本來從中東帶來的波斯典籍,是當時最文明、文化最鼎盛的地方。那時候任何人要做學問的話,通曉阿拉伯語是首要的。阿拉伯語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在九世紀中期有個基督教人仕叫保羅(Paul Alvarus)看不下去了,他寫道:“All talented young Christians read and study with enthusiasm the Arab books; they gather immense libraries at great expense; they despise 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as unworthy of attention. They have forgotten their own language. For every one who can write a letter in Latin to a friend, there are a thousand who can express themselves in Arabic with elegance, and write better poems in this language than the Arabs themselves.” 大意就是所有的年青基督徒都去學阿拉伯語,搞到自己的語言都忘了,能寫封拉丁文信可能是千中其一。反正他就是吃醋了。

這個榮景維持了好幾百年,烏邁耶朝在公元十一世紀開始內亂,搬來搬去,又被北方人打,最後在十五世紀末結束。伊斯蘭的朝代結束了,留下的是好幾百年的多元民族、文化、文明混血的洗禮;留下的是對異族的習慣、思想的包容跟相互學習。看過那邊的教堂嗎?特別是在安塔露西亞週邊,有沒有發現教堂都有圓頂而且用上了伊斯蘭特有的馬賽克(Mosaic)?他們把這一套帶到南美去了。我一開始看到Titicaca湖邊小鎮竟然有著個洋蔥頭馬賽克大教堂真的嚇一跳,怎麼沒聽說伊斯蘭跑這麼遠來到南美,後來一想就不奇怪了。所以,被他們殖民怎會有種族問題呢?

同時被殖民的還有北美洲。那邊就不一樣了,殖民的是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跟德國人。他們的歷史裡從來沒有跟異族和平共處的經驗,有的只是單純的殖民統治。時至今日,兩國人種的比例:巴西有 53.7% 的白人,38.5%的黑白混血,黑人有6.2%。美國有80%的白人,12.85%的黑人,黑白混血少到沒有數據。

有歐洲的建築、語言、infrastructure,加上五顏六色的人,不就是個打翻了調色盤的歐洲嗎?


附:對中東或伊斯蘭教歷史感興趣又不知從何入手者可以參閱Bernard Lewis 的中東,該書中文版由鄭之書翻譯。譯者在倫敦亞非學院取得博士,翻譯水準甚高。關於Umayyads在al-Andalus的故事,可以參閱María Rosa Menocal的The Ornament of the World。這書是妹妹送的,一直放在書架上沒看,幸好這書解了謎團,要謝謝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