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6

《戲服》─從文學作品看新加坡歷史


台灣的書店進門都有大桌子,放滿了當期最新的書。燈光明亮誠品沒有一次能吸引我久留,諾大的桌子不過一兩本會想拿起來翻。陰暗潮濕的唐山就不一樣了,走完那條書味撲面而來的狹窄樓梯,總會在第一張桌子就卡住,每本都想帶回家。每張桌子不花半小時以上跑不掉,選書之用心可見一斑。

新加坡回來的那個週末也一樣,一下去就卡在第一張桌子:新加坡作家「英培安書展」。新加坡有作家嗎?這個問題容後再討論。他的最新作品《戲服》封面上那句「我們不習慣抗議,習慣哀、埋怨、遺忘。」吸引了我。

出差的最後一晚,沿著飯店所在的恭錫路(Keong Saik Road)蹓躂。怎麼聽到有人在樓上唱粵曲呢?抬頭一看,招牌寫著「八和會館」。「八和會館」?大大的有名啊,一直以為這個一百多年前在廣州成立的粵劇行會組織只有香港跟舊金山有分會,怎知道連福建人為主的新加坡也有。而且,就我這個外行人聽來,有板有眼呀!絕對是上得了檯面的水準。這是第三次到訪新加坡了,從沒聽過路上有人說廣東話,還以為那邊只有福建人呢!怎麼第一次聽到就是高水準演出呢?帶著這個疑問回到了台灣。

翻開《戲服》,映入眼中的竟然是廣東話:「妳大哥係為情所累啊!」「嗰後生仔叫乜名話?」「你冇問佢喎。」(P.13)還有優美的粵曲歌詞:「涼風有信,秋月無邊」(P.28)「身如柳絮隨風擺,歷刧滄桑無了賴。」(P.8)這句必需用粵語發音才有韻味。

怎麼新加坡華語文學有粵語呢?

翻下去,原來是新加坡廣東人的故事,非買回去看不可啦。

買書速度遠高於看書速度,總是把買來的書晾著,快一年才輪到它。沒想到,一看就看了兩遍。

《戲服》用三代人跟粵劇的關係串起新加坡近代史。上世紀廿年代,中國生活艱難,廣東沿海一帶不是跑到香港就是南洋去討生活,書中的爺爺也一樣。他從鄉下到省城(廣州)找工作,經香港到了新加坡,在牛車水的咖啡館找到工作(恭錫路就在牛車水)。工作才剛穩定戰爭就爆發,想回鄉也沒辦法。後經過三年零六個月的日本人佔領,新加坡又重回英國手裡。

六十年代中,獨立了的新加坡大舉驅逐左派人仕,姑姐跟二哥也就被遣送到中國。大哥因為愛上粵劇,七十年代初就離家學戲,後來因為香港粵劇比新加坡盛行,於八十年代跑到香港去了。女主角如秀英國留學回來後正逢新加坡高速發展,有學歷的工作不愁;沒學歷,不諳英語的只能做低下階層工作;無論是生活環境或形態都差天共地。

如果這是部跟《資治通鑒》一樣的新加坡編年體那就真是悶到爆。英培安先生運用爺爺跟女主角回憶與現代交互敘事,除了娓娓道出華人從中國渡海至南洋落地生根的故事,還訴說這幾十年來新加坡的變化。裡面還包含了親情、愛情、感情,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衝擊。當然還有作者對統治者的不滿。

為了發展犧牲了老百姓的集體回憶(城市保育):「這個他生活了近半世紀的地方,不僅令他陌生而且驚恐。例如,他熟悉的樓房會突然被一排木板圍起來,在他不知不覺中消失,不久,那地方就會突然出現一座陌生的大廈。」「他知道總有一天他們會把他熟悉的樓房一間間地圍起來拆光,像獨裁者的暗殺隊一樣,把反對他的異議分子逐個秘密地幹掉。」(P.20)「為了發展就把建國時的集體記憶全部抹掉嗎?」(P.268)

對方言的不重視:「自從八十年代中電視與電臺停止一切方言節目後,她可以說完全沒機會聽廣東話了,她小時還可以看到講廣東話的香港電影與電視連續劇,現在看到的香港電影與電視連續劇都是配上華語的。」「在新加坡她是個雙語人才,但是出來做事後,她自己的母語廣東話,卻幾乎忘了。」(P.166)

對獨裁者的控訴:「姑姐是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英殖民地政府追捕左派分子的時候姑姐沒被抓,倒是因為反對建立馬來西亞而被新加坡政府抓了。聽二哥說,新加坡政府以前是由他們這些左傾的學生與工人支持起來的,現在的政府領導人還參加過反殖運動鬥爭呢!」(P.91)「我們不習慣抗議,習慣哀、埋怨、遺忘。」(P.270)

不單是敘事技巧,英培安先生對粵語與華語的交互運用也是爐火純青,穿插其中完全不突兀。很多小時候聽過的優雅粵語,在書裡可以重溫(書後附有粵語華語對照表方便不諳粵語者使用)。

文字創作有起承轉合,《戲服》的收尾非常好,淡淡然的很有味道,讓我不自覺的又重頭開始看一遍(很少有小說能吸引我看第二遍的)。

新加坡跟香港在歷史與發展上一直都走著類似的軌跡。面積小又缺乏天然資源,因其獨特的航運地位被看中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一樣的是中國難民逃難時的避風港,一樣被日本人佔了三年多(香港是三年零八個月)。新加坡獨立後被李氏家族所獨裁,香港則被中國佔有。

既生瑜何生亮,新加坡跟香港一直都在相互競爭,誰都不讓誰。自由的香港人無時無刻不取笑他們的獨裁政治生不出創作力,君不見其電影之貧乏,勉其力只能拍出《小孩不笨》、《新兵正傳》之流,而且還能拍出第二集;一直到《爸媽不在家》才稍為好一點。音樂也是一樣,創作者不是往臺灣就是香港發展。

就算我們談論海外的華語文學(中、港、臺外),也是馬華文學為主,出名的作家如溫瑞安、張貴興、黃錦樹、鐘怡雯等,三不五時可在臺灣的報章上讀到他們的作品。新加坡呢?要不是那個週末下去唐山,怎會遇到?

《戲服》這本獲得 2015 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6 新加坡文學獎的小說,就算抽起了歷史這個面向,也是本很好的文學作品,推薦給大家。

補白:同時推薦陳浩基先生寫的推理小說《13.67》,這本書用一個警察查案的故事串起了香港從六十年代開始的的歷史,拿下了 2015 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書展大獎,是去年看過最好看的文學作品。一樣的,看到最後你會嘩的一聲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