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7

中國式文明之遍地黃金

許多年之後,面對路上遍地黃金,香港人將會想起當年開放自由行以為會讓大家發達。

上週末下午在旺角最熱鬧的行人專用道上,一對中國夫婦讓其小孩當眾大便在路上。路人經過拍照,被父親搶去記憶卡,又被母親用嬰兒車撞至受傷(註一),最後報警由警方帶回處理。影片放上youtube,再次引起公憤跟中港網民罵戰。

看完影片後十分火大,大便處就在我家樓下拐個彎走路不到兩分鐘,走廿步有麥當勞在B1,走一個block 有公園,裡面有公廁。在我家樓下大便還大聲夾惡動手動腳的,這是什麼物種?唉!說白點,知道羞恥怕人拍就不要到處大便啦。

事情鬧大,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出來講話,你猜牠講什麼?牠說,小孩要上廁所不能等,是人之難處,港人不能體諒別人難處不文明。這種話也講得出來,不是騙大家的,原文照錄如下:

「   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不体谅别人的难处,绝不是文明的表现。当然,我们不是在比谁更不文明,而是提醒大家谁也不占据着文明的高地。大陆赴港游客仅去年一 年就达3000多万人次,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难免有人的言谈举止不合现代都市的标准,但因此就声称“大陆人”怎么样怎么样,甚至以“蝗虫”诬 之,那就是地域歧视!歧视,是最与文明相悖的丑陋。
  文明是需要不断自省和学习的,旅游也是需要积累经验的。游客与旅游地达致“相看两不厌”的境界,需要双方都提升文明程度,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

這是標準共產黨式文字,又長又臭看完不知重點在那,連呼籲國民出國要入境隨俗都不會(譬如路上大便前看看有沒有當地人在路上隨便大嘛),反而責怪香港人。香港是法治國家(國家是未來式),隨地大小便違法會被檢控的。中國沒有法治,所以官媒不懂叫人民出國旅遊要按照當地法律行事。這其中,最重要的,是違法了!

連官方都定調是香港人不文明,中國網民跟五毛們當然有恃無恐啦。網民馬上舉辦六月一日不再到香港運動。唉!這種爛招誰不知道,六一接近六四,每年六四香港都有紀念天安門屠殺學生的活動,共產黨怕人民知道真相,所以找個藉口說服他們不要來。港人就叫他們說不用等到六一,五一黃金週就不要來了吧。結果中國網民就說五一的機票飯店都訂好了,不好取消,乾脆大家一起去香港到處大便,來個「遍地黃金」行動。

牠們有多無恥,看這就知道,竟然號召大家一起去別人家隨處大便。港人也不甘心香港變成臭港,舉辦「遍地黃金攝影比賽」,準備五一假期相機、長短炮出動捕捉各種出恭姿態,大家坐好看戲吧。

中國人的傳統禮義廉恥文化素養經過共產黨這幾十年來各種政治運動惡搞消失無蹤,想要重新建立談何容易。加上中國人暴發了,以為有錢就是一切。再加上官方媒體都推波助瀾,要中國人進化成真正的人類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不只香港人,全世界人都要忍著、撐著。


補白:有人問我四月廿五日馬總統跟蘇主席會面跟小學生吵架一樣是不是可以跟這次中港大戰互罵比。我認為沒得比。雖然無聊跟幼稚程度一樣,但總統跟執政黨主席跟反對黨主席的水準如果跟老百姓在街上互罵一樣更加糟糕。怪不得臺股立馬下挫。這些貪戀權力的人,趕快洗洗睡了吧。

2014/04/13

歷史的另一種角度

最近看了三「部」歷史(正確來說應該是兩本書加一套紀錄片),角度跟我們印象中的差很大,值得拿出來說說。刻板印象中歷史是一堆人成王敗寇的故事,總覺得打打殺殺或耍陰險沒什麼意思。我這裡要講的跟成王敗寇無關,但還是能揭露人類在社會框架裡的變遷。

第一本要介紹是赫赫有名的夏志清先生寫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這本書到目前為止還是究研中國現代小說的必讀之書。夏先生本來是唸西洋文學的,一九五一年從耶魯拿到博士後一直為工作發愁。不斷找各種基金會看有沒有研究員可以做,就這樣進入了研究中國現代小說的領域。當時,中國剛落入共產黨之手,美國對新中國十分陌生,所以花了十年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正好填補了這塊空白。這本是英語界第一本介紹中國現代文學的書。

也許沒看過甚至沒聽過《中國現代小說史》;不過,如果你看過張愛玲小說的話,你就間接受了這本書的影響。因為夏先生在書裡大力推薦張的小說,讓大家認識她。要不是有《中國現代小說史》,我們根本看不到《傾城之戀》。

《中國現代小說史》除了單純的介紹中國至一九一七年文學革命到一九五七年反右運動間的文學演變,書裡讓我最深刻的是描述在共產主義下作家寫作方向的轉變,還有路線之爭。在自由社會裡,沒什麼路線不路線的,有人愛看這類小說有人愛看那類。但在極權國家裡,文學變成政治工具,文學不再是文學;作家們必需要按著當時政治風氣去寫作,這樣的寫作還有意義嗎?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還不是最慘的;更慘的是若然作家沒按路線來寫還會遭到清算,慶幸我沒活在那種國度。

第二本要介紹的是 Sylvia Nasar 寫的《Grand Pursuit - 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書名透露了這是一本講經濟學家的書。但這本跟別的傳紀不一樣,這是講經濟學家在政治上的影響。

作者之前其實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叫《A Beautiful Mind》講 John Nash 的,這本書後來還拍成同名電影中文叫《美麗境界》。跟《A Beautiful Mind》裡的 Nash 患上了精神分裂躲起來不見人不一樣,《Grand Pursuit》裡每個人不是宣揚革命(馬克斯)、擔任政府要職(熊彼德)就是在談判桌上跟鄰國廝殺(凱恩斯),很見得人的。

其實,這本書可以看成是歐洲的現代史。從十九世紀中開始講起,那時候歐洲沒什麼國家觀念,只要有能力的人可以到處任職。當時英國飢餓嚴重,狄更斯的筆下都是餓得半死的小孩。馬克斯看到這種狀況寫下他的解決方略。

作者從英國的情況寫到奧匈、寫到一次大戰再寫到二戰。中間加插這些經濟精英們到美國跟俄國取經的故事。有人想師法美國有人夢想著實現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烏托邦。

我的感想是,相對於我們批評現在的經濟學家總是躲在象牙塔裡搬弄公式與世界脫軌,那時候他們是邊研究他們的理論邊在戰場上(不管是真的戰場或是市場的戰場)練功的。這個美好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

第三個要介紹是一套長達十五個小時的紀錄片《The Story of Film》。我喜歡看電影,總是可以從電影裡歸納出很多文化意涵。如果你也愛看電影也用心在看電影的話,這套紀錄片一定要看。導演 Mark Cousins 很用心的從一八九五年電影在法國跟美國幾乎同時誕生開始講起,經過美國好箂塢的類型電影發展(為什麼電影會在好箂塢而不在東岸發揚光大呢?原來跟一個專利有關)、到其它各國不同手法的出現一直講到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開始,就有了戰爭跟政治宣傳電影。隨著兩次大戰後,歐洲出現了「新浪潮」;而這股新浪潮席捲全世界。除此以外,紀錄片也探討了各種特殊電影的出現,譬如說對性別國族反思的,對政治體制抗議的等等。當然,香港的功夫電影也是電影史裡重要的一環。片中也討論了膠卷的終結對電影界影響,最後以創新的廿一世 紀電影手法介紹做收尾。

電影史也許不像上面提到的中國現代小說或歐洲現代史這麼的嚴肅,但這部電影史所囊括的範圍是整個世界從十九世紀末到廿一世紀初超過一百年。如果你想多了解電影到底對人類有什麼意義,這套紀錄片非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