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明早頒獎;一般來說,能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都是英語片,非英語片拍得很厲害反正有最佳外語片讓它們去比。今年法國片《愛.慕》竟然同時被提名最佳影片跟外語片,真的不是猛龍不過江。
《愛.慕》在坎城(康城)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在美國得了金球最佳外語片。就算奧斯卡最佳影片拿不下,估計也有外語片。雖然這是我唯一看過的外語提名電影,但這片水準遠高於去年得外語片的《A Separation 分居風暴》。舍它其誰呢?
《愛.慕》故事很簡單,就一對年邁夫妻的生活,妻子在中風之後相處的故事。重點是拍攝手法。
第一次看的時候,完全不覺得這是部法國片,我衝口而出的跟節能懶惰熊說很像日本片。沒想到在豆瓣上真有人把它跟小津的電影比。一言驚醒夢中人,怪不得,原來是小津安二郎的風格。
法國人生性浪漫,又是歐洲哲學重鎮,每個人見面都是一直講話一直講話。所以法國愛情片都在叭啦叭啦。這片裡的是老夫老妻了,話不多(還是有講)跟日本片很像(日本人比較壓抑)。
小津安二郎拍片在戰後,那時候資源不足,拍電影沒幾支鏡頭(只有一支鏡頭一台攝影機),更不用說zoom lens
(變焦鏡)啦。所以小津的電影都是一支鏡頭拍好幾場戲。而且因為底片貴,所以一個鏡頭都拖很長。《愛.慕》也一樣,沒有變焦,甚至連搖鏡(cross
pan)跟拍【註】都沒有,十分考演技。因為沒有炫耀的用鏡手法,反而把戰後日本人生活的真摯情感表達得很細膩。
雖然同樣在訴說故事與情感,電影這種媒體有別於書跟音樂的在於影像跟聲音共存,所以配樂很重要。看過《500 Days of Summer
戀夏五百日》的就了解,導演拍MV 出身,所以整部電影給觀眾的感覺就像個很長的music
video。雖然不是一部愛情電影(電影一開始就這樣說的)但還是讓人有明快的感覺。看楊德昌電影也就有另外的感覺,他不會拍電影,真不知為何在台灣評價
這麼高。電影裡總是一堆人在講話,你講、他講、我講、再她講。每個人都面無表情,沒動作,沒配樂,浪費了聲音跟影像這兩個元素。要聽人講話我去聽有聲書就好啦,幹嘛要跑進電影院去等睡。《愛.慕》就不一樣了,一樣的沒配樂,夫妻倆沒話的時候很安靜,靜到針掉地上都聽得到。他們的動作很慢,年紀大了嘛,你年紀大的時候也一樣。但你就感覺到他倆的感情跟一根線一樣相互牽著,伸出銀幕外,把你也牽進去。這就是導演跟演員的功力。據說女一號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呼聲很高,不是沒有道理。
老夫老妻的故事本來就平淡,平淡不代表電影在刻畫人性時沉悶乏味,兩個小時夫妻安靜的相互扶持,一點都不沉悶。台灣不是踏進老年化社會嗎?很多大學的哲學系也都開設臨終的專題研究甚至課程。要如何面對另一半衰老呢?我想這是部必看的電影。前題是...
【註】對電影運鏡有興趣可以參閱《Film Directing Shot By Shot: Visualizing From Concept To Screen》
2013/02/24
2013/02/16
台灣人的甜蜜幸福
春節時,Trisha 寄了一篇文章來給我看(註一),這除了講出我一直想講又不敢開口的話外,又讓我想到李歐梵先生去年一篇《台灣印象》裡幾乎同樣的感覺(註二)。就是台灣人對島外事務太沒有好奇心,太沒有國際觀了。
不只是文章這樣說,我的親身經歷也是如此。每次回到香港,同學間的討論總會提到台灣最近政經狀況;馬英九的無能他們也略有所知。但台灣的朋友卻沒幾個說得出香港特首是誰。同桌吃飯如果有中國、香港和台灣人,中國人基本上能講兩岸三地所有話題,香港人最不濟、最討厭中國的也能講台灣跟香港話題。而台灣人就只能靜靜的等有台灣話題才能插嘴,其他時間也沒在聽,坐在一旁發呆。
我的寶貝同事也一樣,餐桌上千萬別討論當天國際大事,除了遭來白眼,還會以鄙視的態度告知:「關我什麼事?」
對啊?有時候我真的會想,到底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關我什麼事呢?是不是該像她們一樣多睡一回午覺呢?
當然,對台灣就是全世界、去迪士尼就是人生最大探險的人來說島外事的確於己無關。還好我不是。但這種李歐梵先生說的 “Inward-Looking” 觀念是怎麼生成的呢?
有人怪媒體,有人怪出生。這也是台灣人的另外一個習性: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媒體沒報導不會上網看嗎?BBC、CNN、Al Jazeera(別說不知道這是半島啊!)都是免費的。另外有人說因為生在香港所以國際化、生在台灣所以井底;這更是個屁話,自己不認真就說父母生得笨。
我認為是台灣人過得太好了,失去了憂患意識。八十、九十後(公元)出生的,民主體制差不多完成,經濟也上軌道,總覺得這樣就足夠了。父母的疼愛讓他們沒有受什麼磨練,身旁又沒什麼壞人。反正中國是邪魔外道,永遠不會去,也用不著了解。就是這種甜蜜的幸福讓他們失去好奇探險的心。
台灣人缺少國際觀關我什麼事?當然關我事啦!我的錢放在台灣投資,看到這些幫我錢滾錢的小子們如此不濟,可怒耶!
註一: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3/02/blog-post.html
註二:http://www.douban.com/note/219689906/
附:想檢視自己有沒有國際觀,請回答以下問題:
一:日本、南韓、中國、香港,這幾個台灣周邊國家的領導人是誰。這幾個國家最近的 key issue (主要議題)是什麼?這幾位領導人在國內面對的主要議題是什麼?
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領導人分別是誰。這幾個國家最近的 key issue (主要議題)是什麼?這幾位領導人在國內面對的主要議題是什麼?
三:聯合國最近的主要議題是什麼?
不只是文章這樣說,我的親身經歷也是如此。每次回到香港,同學間的討論總會提到台灣最近政經狀況;馬英九的無能他們也略有所知。但台灣的朋友卻沒幾個說得出香港特首是誰。同桌吃飯如果有中國、香港和台灣人,中國人基本上能講兩岸三地所有話題,香港人最不濟、最討厭中國的也能講台灣跟香港話題。而台灣人就只能靜靜的等有台灣話題才能插嘴,其他時間也沒在聽,坐在一旁發呆。
我的寶貝同事也一樣,餐桌上千萬別討論當天國際大事,除了遭來白眼,還會以鄙視的態度告知:「關我什麼事?」
對啊?有時候我真的會想,到底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關我什麼事呢?是不是該像她們一樣多睡一回午覺呢?
當然,對台灣就是全世界、去迪士尼就是人生最大探險的人來說島外事的確於己無關。還好我不是。但這種李歐梵先生說的 “Inward-Looking” 觀念是怎麼生成的呢?
有人怪媒體,有人怪出生。這也是台灣人的另外一個習性: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媒體沒報導不會上網看嗎?BBC、CNN、Al Jazeera(別說不知道這是半島啊!)都是免費的。另外有人說因為生在香港所以國際化、生在台灣所以井底;這更是個屁話,自己不認真就說父母生得笨。
我認為是台灣人過得太好了,失去了憂患意識。八十、九十後(公元)出生的,民主體制差不多完成,經濟也上軌道,總覺得這樣就足夠了。父母的疼愛讓他們沒有受什麼磨練,身旁又沒什麼壞人。反正中國是邪魔外道,永遠不會去,也用不著了解。就是這種甜蜜的幸福讓他們失去好奇探險的心。
台灣人缺少國際觀關我什麼事?當然關我事啦!我的錢放在台灣投資,看到這些幫我錢滾錢的小子們如此不濟,可怒耶!
註一: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3/02/blog-post.html
註二:http://www.douban.com/note/219689906/
附:想檢視自己有沒有國際觀,請回答以下問題:
一:日本、南韓、中國、香港,這幾個台灣周邊國家的領導人是誰。這幾個國家最近的 key issue (主要議題)是什麼?這幾位領導人在國內面對的主要議題是什麼?
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領導人分別是誰。這幾個國家最近的 key issue (主要議題)是什麼?這幾位領導人在國內面對的主要議題是什麼?
三:聯合國最近的主要議題是什麼?
2013/02/03
中國式過馬路
跟同事走在北京街頭,遇到紅燈,一邊聊天一邊等。沒幾秒看到大家開始動身跟著走,過到一半才發現其實還是紅燈(闖紅燈),而車子竟然被我們這群過馬路的人擋著不能走,讓我想到之前在報紙上看到的「抱團過馬路」。我們,成了這團裡的一份子。
在中國的大城市,開車撞到人可不得了,動輒得咎,賠都賠不完。所以很多台灣人買車順便請司機,反正當地人狗咬狗。所以大家抱團過馬路誰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人都有職業病的,想到「抱團過馬路」這個名詞後馬上想到物理的相變(phase change)。本來大家站好好等紅燈,在某一個 moment,大家一起不管車子就衝出去。這不就跟相變一樣嗎?
相變必須滿足某些條件,這又有點像原子彈爆炸一樣,要有足夠的 critical mass(臨界人數)。但我相信這個critical mass 不是一個固定值,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直覺告訴我們,如果道路很暢通,車速很快,人數必須很多才能trigger 闖紅燈這個過程。直覺也告訴我們如果馬路愈窄(兩線道比四線道窄)人數少一些也可能開闖。除了這些physical factor (物理因素)外,有沒有其他的呢?
區域肯定是個因素,北方人大喇喇,老子愛過就過,可能十個八個就走。南方人細膩怕死,可能二、三十才能出團。大區域以後就是小區域,如果在城市,撞了是大事件,賠都賠不完,當然車怕人。如果在農村,撞了沒人知。所以人怕車。
這些因素其實都可以量化,這是個好題目。如果我是導師,老早就找個學生拿計數器去街頭數人頭fit model 了。老實說,這種新題材,寫得好 Physics Review Letter 甚至Science 都上得了。
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各樣有趣的事,就看大家的敏感度有多高了。只是,除了理性的去分析中國人的行為外,感性的你不覺得很可悲嗎?
在中國的大城市,開車撞到人可不得了,動輒得咎,賠都賠不完。所以很多台灣人買車順便請司機,反正當地人狗咬狗。所以大家抱團過馬路誰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人都有職業病的,想到「抱團過馬路」這個名詞後馬上想到物理的相變(phase change)。本來大家站好好等紅燈,在某一個 moment,大家一起不管車子就衝出去。這不就跟相變一樣嗎?
相變必須滿足某些條件,這又有點像原子彈爆炸一樣,要有足夠的 critical mass(臨界人數)。但我相信這個critical mass 不是一個固定值,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直覺告訴我們,如果道路很暢通,車速很快,人數必須很多才能trigger 闖紅燈這個過程。直覺也告訴我們如果馬路愈窄(兩線道比四線道窄)人數少一些也可能開闖。除了這些physical factor (物理因素)外,有沒有其他的呢?
區域肯定是個因素,北方人大喇喇,老子愛過就過,可能十個八個就走。南方人細膩怕死,可能二、三十才能出團。大區域以後就是小區域,如果在城市,撞了是大事件,賠都賠不完,當然車怕人。如果在農村,撞了沒人知。所以人怕車。
這些因素其實都可以量化,這是個好題目。如果我是導師,老早就找個學生拿計數器去街頭數人頭fit model 了。老實說,這種新題材,寫得好 Physics Review Letter 甚至Science 都上得了。
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各樣有趣的事,就看大家的敏感度有多高了。只是,除了理性的去分析中國人的行為外,感性的你不覺得很可悲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