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9

從回娘家聊起

年前天氣冷去吃火鍋,餐桌上聊到年初二回娘家的事。若夫妻兩人老家一南一北,而工作又在第三處真是災難。年前要先塞車回夫家,年夜飯搞一大輪,年初二要塞車回娘家,之後又要塞回工作地,花在路上時間精神不知多少。幸好同桌的保利跟三寶媽(三寶媽酷似蔡英文,被戲稱主席,現在 upgrade 成總統了,噢不,總統當選人才對!)夫家娘家都在南部但非常靠近,並沒有回娘家塞車之煩惱。保利想得更遠,他說為什麼必須在夫家吃年夜飯(港稱「團年飯」)然後初二回娘家呢?為什麼不輪流在夫家娘家過年就好,就是說,今年在夫家過,明年在娘家過之類,不用跑來跑去。

這個論調正好跟台北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王瑞琪在報章上投書《妳,回那個家吃年夜飯?》一樣。為什麼嫁出去後就要到夫家處理年夜飯呢?為什麼不能回自己家跟父母過呢?

維妮跟我說今年婆婆出國玩,不用忙年夜飯了。我問年夜飯需要搞很大嗎?她說也不用,就火鍋吧。我相信並不是年夜飯實際上有多少工作量,而是在婆婆監督下的壓力。為什麼台灣媳婦就得受這種壓力呢?

也有回娘家習俗的香港面積小,東西南北走不用一小時,女兒三不五時可以回家。而且香港工作壓力大,團年不容易,通常都不是年三十或廿九這種時間,真要坐在一起就只能遷就大家都有空。自己煮更是不可能,大都在外吃頓飯就算,工作量很小。香港女權一直很高,性別平等委員會應該是幫助男性的。

中國面積太大,能回家就不錯了,沒什麼回娘家的啦。照說共產主義女權最高,以前有所謂「撐起半邊天」的說法,你看那些大媽的行徑就知道她們多厲害啦。不過,最近看 Leta Hong Fincher 寫的《中國剩女》才知道事實並不如此。

我們現在能接觸到大部份中國新女性都是獨生女,每個都被寵大的。一胎化政策加上中國重男輕女後男女人口失衡,女性數量遠低於男性。理論上說來,中國女性應該是很珍貴的,絕對可以「吊起來賣」。可惜,受媒體跟社會氛圍影響,她們很多在婚姻裡其實並不順遂。

中國每位女性其實有一點二個男性可以挑選,但中央單位婦聯跟相親網站聯手坑殺年輕女性。怎樣坑殺呢?就是在社會裡散佈「剩女」觀念,污名化單身。他們把剩女分成四類,如果你廿五歲還沒結婚,就會落入剩女的範圍。第一等叫「剩鬥士」,廿五到廿七歲,她們「還有勇氣爭取伴侶」。第二類從廿八至三十歲,稱為「必剩客」,她們因為事業而「無暇狩獵」,機會有限。第三類從三十一至三十五,稱為「鬥戰剩佛」,這些「優質」的「剩女」在職場上奮戰,仍然單身。最後一類「齊天大剩」,指三十五以上,雖然財務獨立,但就是沒法脫離單身。最後,再鼓吹女性別挑剔,廿七歲前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

這導致很多女性無法在職場中大展身手,更在婚姻中無法精挑細選,草草嫁人了事。很多夫妻其實沒認識多久就要結婚,你看畢業都廿三、四歲了,剛出來工作又忙,被廿七這個天花板卡著,根本沒認識多久就要結婚。中國污染嚴重,生下來的小孩很多都有問題(認識好幾個),中央就怪女性太晚生所以導致小孩先天不足。你知道他們的晚生是多少歲嗎?三十!香港台灣有幾個人是三十前可以結婚生小孩的?有都會被懷疑先上車後補票啦。三十以前生才健康?家母也三十好幾才生我啊,我還滿聰明伶俐的啊。

權利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必需自己爭取,女權也一樣。女同志們,革命尚未成功啊!

補白:猴年第一天旺角就發生騷亂事件,還導致警員對空鳴槍兩發,吵得我一整晚沒睡。事緣小販乘著過年出來擺賣小吃,食物環境署跟警方聯手清除。本土派人仕網上號召大家來保護小販。其實過年滿街都是賣玩具的,沒人抓,賣小吃的就抓。有沒有搞錯啊?!一家大小出來吃個小吃不是很好嘛,熱鬧有氣氛嘛。只要不把地方弄髒,過年時間大家輕鬆點有什麼不對嗎?現在搞到要開槍。真是想去旺角買串魚蛋結果換來子彈。香港政府一個字:笨!

2016/02/07

歲末時事評論

今年歲末很不平靜,天災人禍不斷,短評幾則:

昨天香港的廣播、電視跟今天報章頭條全是南台大地震,讓我們先為災民祈福。

這次地震完全沒有預料到,專家們紛紛說這是盲斷層,從沒看過這個斷層活動所以無從得知。這有如黑天鵝效應,當我們沒看過黑天鵝時從不知道世界上有天鵝是黑的,一直到其出現。讓我想到去年底時全球各大投顧機構預測今年的經濟狀況,還說有幾隻黑天鵝可能會出現(譬如英國脫離歐盟、油價動盪、中國經濟放緩等),出現後有什麼影響,投資方向要怎樣修正云云。我一直認為這些機構所有言論(包括預測)都是為了自利,跟著操作錢只會被賺走,反向操作反而有機會賺,這回黑天鵝論調又再一次証明。都說過黑天鵝就是從沒看過、想都沒想到的事,怎可能會可以預測呢?能預測就不是黑天鵝啦。現在這些投顧書越讀越少,水準越來越低,聽他們不如學家母,夢到那一隻股票就買那一隻比較快。

早上醒來打開手機,pop up 出來的BBC News 就是金小胖射了支火箭。前陣子小胖不是通知聯合國說要放衛星嗎?看到我就想笑;台灣這麼有錢,造了衛星也沒法自己放,要花錢請老外放(所以交大研究發射火箭要支持下)。北韓每年不知餓死多少人,怎可能放衛星呢?放衛星不同射火箭,金小胖的火箭從來沒管過有沒有射對方位,每次都亂射,這種火箭有燃料就射得出去。放衛星除了射上去,還要停在軌道上,很困難耶!他這個豬頭可以,我也可以了。他再多亂射幾次,估計人民餓到連革命的力氣都沒有了。北韓新聞報導說「發射衛星大成功」,餓得半死的老百姓會相信嗎?

回港當晚,亞洲電視宣佈清盤(liquidation),員工們過年前接到這個消息,真的是「過唔到年」啊!從昨天開始,這個電視台已經沒法播報新聞,時段變成放以前的綜藝節目。亞視早就出問題,政府為什麼不早點出手跟他們談?要一直拖到過年流流才清盤呢?根本就要跟政府玩吧。亞視老闆王征也是個很特別的人,當初拐了旺旺蔡老闆入股又不給他控股權(活該!),擺明就是只要錢不給權。今天要清盤了,欠薪已久的員工年關難過,他卻拖著女友去意大利玩還po 臉書,這不叫過份什麼才叫過份。希望亞視早日收攤,把頻道讓出來給其他有志之仕啦。

過年前幾天,日本央行忽然間調成負利率,嚇壞全球,安培晉三馬上撇清說不知道,是不爽黑田東彥嗎?其實之前日本的名義利率是正的,由於安培的寬鬆政策導致通貨膨漲,所以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漲)早就是負了。最近,通貨膨被油價下跌抵消掉,所以逼著央行施得名義負利率。其實這真是兵行險著,從沒有央行玩過這招,雖然我們不知道這會有什麼效果,但日本房地產沒有起色,產業也了無生氣,我猜也不會有什麼效果。不過這是個不錯的實驗,買包花生坐好看吧。

不管如何,祝大家猴年身體健康,新年快樂,猴年不要有這麼多新聞,no news is good news。

2016/01/10

美國佬的面具

自從三寶媽贏了一場打賭後,三不五時問有什麼可以賭。有天晚上我們幾個賭徒樓下吃晚餐時看到新聞播放川普(Donald Trump)的民調隨著他亂講話又升高了,就建議要不賭他會不會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好了。沒想到大家賭性堅強一致說好。只不過要到今年九月才能定勝負,等這頓午餐可是會餓扁的。

賭盤開了就特別關心川普新聞,本以為他一開始嘩眾取寵,先用民調嚇退一些對手,之後再開始認真選。沒想到他愈搞愈出位,愈偏激民調愈高,到底搞什麼?

川普的政見極右,邏輯非常像哈佛大學亨廷頓(Sameu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世界是二元的,非正則邪。基督文明代表的是正義,其他文明(特別是伊斯蘭)代表的是邪惡。所以他呼籲停發綠卡,不讓伊斯蘭教徒進美國,墨西哥邊境築高牆等等把自己圈起來的措施。這實在是跟愈來愈開放的世界反其道而行。

反世界潮流也就算了,美國立國基礎就是多元開放的移民社會,美國夢(American Dream)吸引全球頂尖人仕。現在川普搞封鎖竟然獲得民眾支持,這代表了什麼?難道這代表了美國其實有一大部分民眾思想非常狹隘,每天帶著開放的面具做人?又或是,這群思想狹隘的人的聲音一直被主流的,開放的聲音壓著,一直到川普出來為他們發聲。本來,大家都以為共和黨都嘛有錢人,多幾個墨西哥人正好幫他們挖一下頁岩油或種一下玉米,人多好辦事;啊!不對,人多好剝削。而且非法移民還不用花保險錢,真是好處多多。你讓北大的那些學生移民過去不就佔去哈佛名額而已,有什麼用?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傳統共和黨的有錢人的想法。

我認為這個川普現象有三個原因:其一,不是每個共和黨員都是有錢人,也有中下階層。眼見新移民搶走他們的工作,實在有口難言,反墨西哥非法移民正好說中他們的需要。其二,美國說是開放多元社會,其實種族問題一直都存在。你能想像美國種族隔離最嚴重的頭十個城市包括我們熟悉的紐約(77%)、芝加哥(76%)、洛杉磯,而且日益增加嗎?這証明很多白人並不跟我們想像一樣的平等對待各色人種,也許沒到3K黨的嚴重,但他們心底裡是看不起其他膚色的人。所謂的政治正確一直壓抑著他們表達意見的權利,而川普,正好幫他們發聲。其三,說到美國就想到牛仔(Cow Boy),約翰韋恩(John Wyne)正是牛仔的象徵。牛仔代表著不妥協,只用他們的方式行事。所以美國人以世界警察之名到處惹事生非就被笑是美國牛仔。而當牛仔看到激進伊斯蘭教徒也一樣的到處惹事生非當然不爽(也沒想一開始是誰招惹誰),川普的趕絕伊斯蘭正好幫他們出口氣。

真要做到開放多元非常不容易,我唸了這麼多書才勉強攀得上邊,美國人的平均水準有口皆卑,怎可能每個人都心胸廣闊呢?川普的出現正好把精英們幫全美國人戴上的面具掀開,這有戲可看了,花生準備好了沒?

2015/12/06

三部金馬電影評論

今年很混,金馬前很多電影都沒看(不是沒看電影,基本上每週平均看兩部,但就沒有一部是參賽的),搞得頒獎當晚還手忙腳亂上網惡補。最不能原諒是竟然連張作驥的《醉‧生夢死》都沒看。撇開案件什麼的不談,張導雖然產量不多,每部都是把人性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傑作。幸好,頒獎前後把另外三部看過了,而且在兩岸三地。剛好,也想跟大家聊聊這三位導演的轉變。
第一部是在台灣看的《聶隱娘》。侯孝賢電影是我認識台灣的第一個媒介,《童年往事》第一幕婆婆在鄉間路上喊著:「阿孝!阿孝姑!」找孫子的場景直到現在還栩栩如生。《風櫃來的人》講述青年人從澎湖跑到高雄混日子的那種粗獷。《悲情城市》是當家父問我台灣人為什麼討厭國民黨時拿給他看的電影,一看就了解。侯孝賢是我心中台灣導演第一位,可惜有了這部《聶隱娘》。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老了眼睛不好就會追求視覺上、色彩上的豐富,《聶隱娘》在視覺跟色彩上真的是極致,美術、攝影很完美,問題是,電影在講什麼?他善長的人性描寫到那去了?侯導馬上 downgrade 到跟張藝謀同樣水準(其實張藝謀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水準一流,現在拍的只注重色彩美術,垃圾)。侯導得獎後說想多拍唐代小說,希望他能拍得貼地一點,不要只顧美術而離人類太遠。
第二部是在上海看的《山河故人》。賈樟柯是十年前我最愛的中國導演,還為了他的電影到處找碟(注)。他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把山西人與人、人與地的關係拍得相當動人。《小武》雖然是部相當簡陋的電影,但就是這種raw (粗獷)把主角小武的無聊拍得非常突出,我們坐在銀幕外的觀眾都感受到這種無聊(比《風櫃來的人》更有爆發力)。賈樟柯受侯孝賢影響很深,而侯導又受小津安二郎影響,鏡頭用得非常簡約。其實,鏡頭、畫面豐富只是次要,重點是導演到底要跟我們講什麼、用不用心講。而《山河故人》也是賈導開始離地之作。雖然電影是從一九九四年的山西開始,中間經過二零一四年的山西,終結在二零二五年的澳洲,其實故事可以離開山西而獨立。電影的目的在於女主角(賈導的妻子趙濤飾演)的愛情、親情與感情描術,其實並不突出,也不真摰。香港明報月刊裡甚至有文章評論本片失去了賈導過往電影裡所訴說的人文精神。其實我對《山河故人》是失望的。不過,這片獲得金馬觀眾票選最佳電影,表示台灣觀眾對賈導電影開始有興趣,希望他們能回去看看他最初粗獷動人有爆發力的作品。
最後一部是在香港看的《百日告別》。林書宇是個非常有爆發力的導演,《九降風》是跟他的第一次接觸。啊!對不起,應該是《海巡尖兵》。《海巡尖兵》是部短片,在《九降風》開演前隨片附送,三個演員一個晚上的故事,拍得非常有張力,觀眾情緒完全被牽著。《九降風》就不用我說了,相信大家都看過。《百日告別》是他紀念去世太太的作品,情感真摰完全不用懷疑。電影要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如何去思念,如何去想思過往;他要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去放下,如何用一百天走出傷痛。從一開始不能接受到接受至親的人的離世到最後放手。四聖諦裡的集諦就講苦的原因,聖諦就是「貪、嗔、痴」這三毒,痴就是痴迷,執著。不執著,放手了,就不會苦,所謂「花開花謝終有時」不只是大自然的寫照,人與人的關係也是這樣啊。
就這三部片看來,人怕出名豬怕肥這句話在導演界也成立,導演成名後就開始離地,花很大力氣拍不真誠的電影。不過,這才合乎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法則嘛。
注:以前寫過的文章 http://mlcweekly.blogspot.tw/2007/01/w703.html

2015/10/31

人口紅利

「打下來,墮下來,流下來,就是不能生出來!」這句中國的一胎化口號喊了幾十年,終於在日前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放寬成二胎。這對人眾多中國老百姓跟人權鬥士來說真是個福音。因為這個一胎化政策而被「殺嬰」的不計其數,大部份是女嬰,導致男女失衡,最近還跑來個浙江財經大學(不知什麼爛學校)智障謝作詩說要推行一妻多夫制,真不知他怎樣升等成教授的。

五中全會裡那些領導人才不管男女失衡或人權問題,他們關心的是自己能否老有所養。一胎化後年輕人愈來愈少,到時候這些領導老了,年輕人賺不夠養他們就慘了。這種靠生養一堆小孩讓他們長大來養自己的叫「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不只中國在講,台灣也在呼籲大家多生。各縣市都有獎勵生小孩的補貼,實話實說,現在養小孩這麼貴,真的會為了區區幾萬元來生一個嗎?不可能嘛。對於「人口紅利」這回事,其實思考了近十年,十年前的結論到現在都沒變,而且理由更充分。

十年前,帶朋友去雲南玩,從昆明坐硬臥到大理,晚上十點出發第二天早上五、六點到。硬臥一格上、中、下相對著六個位置,我們四個人。另外兩個位置是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妻,還記得他們是退休的專業人士(教授還是工程師忘了),非常有禮!上車時天色已晚,看到老人家當然多問候幾句,沒想到聊起了兩岸時事。一般中國人都有大中國情結,他倆完全沒有。我這個人就敬重知識份子,當然有問必答,每答必詳。當論及一胎化政策的隱憂時(他們也怕老無所養),我想了想竟然說不用擔心;他們很驚訝有這樣的回答。就跟他們分析表面上看到的是三代同堂的話,年輕人要養自己加上父母加上祖父母跟外祖父母,一共七人。若我們算三十歲生小孩好了,表示三十五年後才需要讓他獨自擔起讓七人的責任(假設六十五歲退休,而且沒有退休金跟積蓄)。跟生兩個小孩比也不過多養三個半。但我們這樣算的時候完全沒考慮生產力提升這件事,三十五年喔!生產力提升不只兩倍吧!怕什麼?三十五年前沒有個人電腦、沒有行動電話、更不用說網路了。我們根本沒法預測三十五年後科技進步到什麼程度,但按照歷史,生產力提升絕不兩倍,養兩倍人有什麼關係?倆老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一開始有點呆住了,但畢竟是讀過書的人,頭腦靈活,未幾就懂了,還稱讚這個想法很對。所以,日後有人危言聳聽,我都會以這個來解拆。

這十年來三不五時會想到或討論到這個題目,現在我認為,「人口紅利」這個想法其實非常自私。這有兩點:

第一,生養眾多等他們長大後可以養我們就是出發點自私。完全不管他們以後的生活環境如何,只管現在不生以後沒人養我們。很多東方父母其實也是抱著養兒防老這個自私觀念。為什麼防老要養兒?為什麼不為自己的老而積穀?為什麼兒女沒有自由意志選擇要不要養?這是非常不對的想法!

第二,也許「人口紅利」是個「人本」的想法,就是站在人類幸福為出發點的想法。但是,我們有沒有站在地球的立場來想?從地球(Mother Earth)的立場來看,人類根本就是摧毀地球的最大原兇。我們每呼吸一口空氣,每喝一口水,每一個行為都是在消耗地球的資源。要保護地球很簡單,消滅人類就可以了。我們是沒法消滅人類啦,但也不應該讓人類數目無限的膨漲加速地球的毁滅吧!人口,這樣就夠了,再多,承受不了。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人口紅利」啦,這全都是騙人的玩意,我們為了地球,為了自己,生孩子的事順其自然就好。社會愈來愈難過那就不要生了吧,不要借未來的錢來搞個小孩出來,我們沒法為他們未來負責的。最後,呼應魯迅《狂人日記》裡的救救孩子,養不了就別生了吧。

2015/10/10

我們太過自由嗎?

中午吃飯通常伴著電視新聞,某天 RD 曉蘭問:「台灣是不是太自由了。」他不是第一個問我的人,每次新聞出現民粹、不守法但卻一付理直氣壯或是有些人亂七八糟惡搞的報導時,總有人這麼問。用餐時間不過一小時,難不成我要從 J.S. Mill 的《On Liberty》或是 Rawls 的《The Theory of Justice》開始講起嗎?我只好短短的說這些人曲解了自由的意義,這樣會使大家失去對自由的信任。其實講這段話的時候是很心虛的,這要經過很長推理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註一)

凱倫推薦過話劇《蔣公的面子》,一直沒機會看。最近有幸讀了劇本,驚為天人!一定要找機會去看看。關於這個劇先放著,先看一下劇本裡面背景是民國三十二年兩位教授間的對白:

卞從周:教育合不合理是多方面的問題,不能都推到自不自由上。現在的人就是太講求自由了,才造就了所有的不合理。

時任道:造成所有的不合理的,不是太講求自由,是太講求道德廉恥上的自由,而思想與言論太少自由。

這兩句話真的講到重點,「道德」、「廉恥」、「思想」、「言論」正正就是我們在看新聞或日常生活中碰到會使人不安、不爽的面向,例子太多,我們挑幾個來看看好了。

每次有人被拍超速、亂停車被拖吊或紅燈轉彎被抓,駕駛人都會責罵交通警察為什麼偷偷躲在角落拍照或者無預警就來抓。我也曾一次紅燈左轉被抓了,他也許被人罵久了,竟然跟我說不好意思。我說:「警察先生,違規的人是我,應該我來說不好意思吧。」

有些黑道民代當選除了每次都當選,還能在那種錢滾滾來的廟裡當廟公。明明就是壞人,明明就是隨便一條罪都可以讓他吃很多年牢飯,選他當民代就算了啦,廟是拜神的,如果那些神明是真的,又怎會讓這些人當廟公呢?選民們難道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嗎?還是太自由呢?

當然還有很多私領域的道德廉恥上太自由例子我們就不討論了。

至於思想上,就不用說了,現在在餐桌上能講點有水準話的人有如鳳毛麟角。大家知識大多從網路、臉書或 youtube 來,每次都臉書說這網路說那,好像網路說的就是真的,非常膚淺。其實膚淺也沒關係,有興趣的再深入也是可以的。問題是有些人反智,就是有人提出有點深度的題目會被翻白眼,以思想不自由為榮。

言論自由在台灣是愈來愈好了,之前藍綠分裂嚴重時完全不能接受跟自己意見不同的想法。坐下來就會吵架。現在好多了,也許因為共同敵人是紅色,也許大家愈來愈懂得什麼叫政治正確(或稱為中庸吧)。可惜,有時候我們把政治正確(中庸)變成一種沙文主義,明明是不對的事我們卻要說要包容,為什麼不能一棍打下去呢?

下次有人再問台灣是不是太自由,我有標準答案了。


註一:我的自由觀念得自於林火旺老師的《自由主義課》,這門課影響我甚大。由於其極之受歡迎,台大把這門課送上網路,有興趣當個合格公民的同學可以點下面的 link:


2015/09/20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一直以來有個說法:東方的教育方式是老師在教室內宣講,同學在下面乖乖抄筆記,放學還有課後複習跟大堆作業,忙到十一、二點才能回家,日復一日為了考上好大學。老外的教育就是小班制,能力分班,邊玩邊學,活動教學,照樣可以考上大學。講到結果,東方學生成績一流,創意九流。最後領諾貝爾獎還是老外,創業還是老外;東方人不是在實驗室過得像條狗,就是在白人下面打工。

不管如何,最近幾乎是全世界都有虎媽虎爸虎老師教出優秀學生的信念,不然虎媽一書也不會在美國大賣。更有甚者,愈來愈多外國人跑到中國去唸書,分明是找死。說到信念,就是從來沒人挑戰過嘛,最勇敢的BBC(我一直都認為BBC 比其它電視臺更勇敢)不信邪,從中國找了五個老師去英國教中學生一個月,然後跟上一般課的學生一試定勝負。BBC 把這場比試拍成了三集的實境秀《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相當精彩,值得講一下。

BBC 不是省油的燈,親自去中國挑老師,臉孔不是板起來的不挑,不是名校的不挑,他們教出來的學生大部分都能考入長春藤,科目也是中國的強項,數學、科學、中文、體育、文化;故事從挑完老師後開始。學校選了五十名中等以上學生,跟家裡溝通過後開始一個月的非人生活。非人生活從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先到操場集合做體操唱國歌升旗,如果你是臺灣或中國人的話也許很習慣;在英國,誰跟你升旗啊。當下英國鬼仔馬上不爽,邊做體操邊玩,自然被老師開罵啦。上課吃飯上課吃飯,之後還有留校複習,晚上七點半才可以走。看著隔壁班三點半下課,而自己一天十二小時,真的是非人生活啊!

說到上課,鬼仔鬼妹怎可能跟你乖乖的坐在那聽你在台上講話?跟我小時候一樣,老師頭一轉過去就跟旁邊女生聊天啦。老師罵了也臉皮厚的反駁我又沒做什麼?那可能像大陸人這樣專心?你猜老師怎樣教訓他們?這些古板老師說你現在不好好唸就考不上大學,之後就找不到工作。同學不聽,老師竟然說你們英國就是因為社會福利太好,不唸書找不到工作還有政府養。你們國家正在沉淪,以後就會把社會福利刪掉,還不專心一點?拜託,跟十三、四歲反叛期小朋友講這個?根本就當你唱歌嘛,誰管你啊。

第一集基本上就是介紹中國老師背景,學生如何不適應,如何被老師的懲罰嚇一大跳等。看完後,基本上跟刻板印象裡的中國老師一樣,只有一個詞形容,討厭!

第二集,衝突加劇,學生不止不聽,很多跟不上的根本就不來上課,在校園裡鬼混。校長看到事態嚴重,找訓導長一起去找中國老師們研究到底發生什麼事。雖然說校長親自關心而且多次視察中國老師的上課情形,其實他是個得失心很重的人。一開始擔心英國老師會輸,這樣不只証明他們多年的教育方法有問題,而且學校是小班制,老師編制很多。假若使用中國老師教法一對五十還讓成績更好,面子會掛不住。所以當他看到中國老師的班亂成一團,真的是嘴角帶笑。

訓導長沒有「業績壓力」,能幫就幫,但也只僅僅跟所有同學宣示要聽老師的話,不然他不會客氣等等。中國老師看完這一幕更失落,他們認為同學們就因為只有受教一個月,所以聽不聽無所謂,而訓導長是從一進學校就處理所有大小懲罰的,同學自然聽他的話。他們五個愈想就愈 frustrated,感覺充滿理想要做點文化交流,現在變成寄人籬下,孤立無援,難過得哭起來了。想破頭後,靈光一閃,既然同學不理,學校不幫,那就找家長吧。

家長會開在「放學」後,當然就是七點半後啦,天都黑了。家長也不知道為什麼要來,已經把兒女交給你做實驗啦,管不好不是你們五個人的事嗎?抱著看猴戲的心態來。中國老師嘛,話都講一半,明明學生很壞心裡很幹又不敢講白,講完等於沒講,唯一一句就是考試快到了,希望大家督促學生們認真複習。最後家長們只覺得老師的熱情很值得欣賞,就這樣。唉!中國老師啊,連我都覺得你們可憐。

第三集,中國老師為了不輸,卯足全力,針對跟不上的同學來個課後輔導。天啊,七點半放學後再來課後輔導,都不知幾百點了。既然跟不上了,很多人其實是放棄了的,課後輔導根本就蹺課。中國老師苦口婆心勸他們回來,換著在中國,不上課是你的損失,不用擔心這一層。

啊!忘了說,在中國體育課不及格是考不上大學的,教育要全面是他們的哲學。西方的哲學是專注自己的長項(其實古希臘也是很注重體能的,是後來風氣改變了),體育不好就認真唸書吧。所以裡面幾個書唸很好的同學體育怎麼樣都不達標時非常失落,一直哭。

無論這些鬼仔鬼妹有多皮,當他們試著包水餃,練習跳扇子舞時的認真態度是很可愛的,他們對於中國文化很好奇。我認為中國老師教得這麼辛苦是因為五個老師面對的不只是這五十個同學,其背後是整個學校跟英國文化。換著五十個英國學生到中國去讀一個月我認為會相當的不一樣。不管如何,這個實驗也許不完整,裡面的文化衝突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去探討。

有興趣看這三集節目找不到的話,歡迎跟我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