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0

美國佬的面具

自從三寶媽贏了一場打賭後,三不五時問有什麼可以賭。有天晚上我們幾個賭徒樓下吃晚餐時看到新聞播放川普(Donald Trump)的民調隨著他亂講話又升高了,就建議要不賭他會不會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好了。沒想到大家賭性堅強一致說好。只不過要到今年九月才能定勝負,等這頓午餐可是會餓扁的。

賭盤開了就特別關心川普新聞,本以為他一開始嘩眾取寵,先用民調嚇退一些對手,之後再開始認真選。沒想到他愈搞愈出位,愈偏激民調愈高,到底搞什麼?

川普的政見極右,邏輯非常像哈佛大學亨廷頓(Sameu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世界是二元的,非正則邪。基督文明代表的是正義,其他文明(特別是伊斯蘭)代表的是邪惡。所以他呼籲停發綠卡,不讓伊斯蘭教徒進美國,墨西哥邊境築高牆等等把自己圈起來的措施。這實在是跟愈來愈開放的世界反其道而行。

反世界潮流也就算了,美國立國基礎就是多元開放的移民社會,美國夢(American Dream)吸引全球頂尖人仕。現在川普搞封鎖竟然獲得民眾支持,這代表了什麼?難道這代表了美國其實有一大部分民眾思想非常狹隘,每天帶著開放的面具做人?又或是,這群思想狹隘的人的聲音一直被主流的,開放的聲音壓著,一直到川普出來為他們發聲。本來,大家都以為共和黨都嘛有錢人,多幾個墨西哥人正好幫他們挖一下頁岩油或種一下玉米,人多好辦事;啊!不對,人多好剝削。而且非法移民還不用花保險錢,真是好處多多。你讓北大的那些學生移民過去不就佔去哈佛名額而已,有什麼用?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傳統共和黨的有錢人的想法。

我認為這個川普現象有三個原因:其一,不是每個共和黨員都是有錢人,也有中下階層。眼見新移民搶走他們的工作,實在有口難言,反墨西哥非法移民正好說中他們的需要。其二,美國說是開放多元社會,其實種族問題一直都存在。你能想像美國種族隔離最嚴重的頭十個城市包括我們熟悉的紐約(77%)、芝加哥(76%)、洛杉磯,而且日益增加嗎?這証明很多白人並不跟我們想像一樣的平等對待各色人種,也許沒到3K黨的嚴重,但他們心底裡是看不起其他膚色的人。所謂的政治正確一直壓抑著他們表達意見的權利,而川普,正好幫他們發聲。其三,說到美國就想到牛仔(Cow Boy),約翰韋恩(John Wyne)正是牛仔的象徵。牛仔代表著不妥協,只用他們的方式行事。所以美國人以世界警察之名到處惹事生非就被笑是美國牛仔。而當牛仔看到激進伊斯蘭教徒也一樣的到處惹事生非當然不爽(也沒想一開始是誰招惹誰),川普的趕絕伊斯蘭正好幫他們出口氣。

真要做到開放多元非常不容易,我唸了這麼多書才勉強攀得上邊,美國人的平均水準有口皆卑,怎可能每個人都心胸廣闊呢?川普的出現正好把精英們幫全美國人戴上的面具掀開,這有戲可看了,花生準備好了沒?

2015/12/06

三部金馬電影評論

今年很混,金馬前很多電影都沒看(不是沒看電影,基本上每週平均看兩部,但就沒有一部是參賽的),搞得頒獎當晚還手忙腳亂上網惡補。最不能原諒是竟然連張作驥的《醉‧生夢死》都沒看。撇開案件什麼的不談,張導雖然產量不多,每部都是把人性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傑作。幸好,頒獎前後把另外三部看過了,而且在兩岸三地。剛好,也想跟大家聊聊這三位導演的轉變。
第一部是在台灣看的《聶隱娘》。侯孝賢電影是我認識台灣的第一個媒介,《童年往事》第一幕婆婆在鄉間路上喊著:「阿孝!阿孝姑!」找孫子的場景直到現在還栩栩如生。《風櫃來的人》講述青年人從澎湖跑到高雄混日子的那種粗獷。《悲情城市》是當家父問我台灣人為什麼討厭國民黨時拿給他看的電影,一看就了解。侯孝賢是我心中台灣導演第一位,可惜有了這部《聶隱娘》。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老了眼睛不好就會追求視覺上、色彩上的豐富,《聶隱娘》在視覺跟色彩上真的是極致,美術、攝影很完美,問題是,電影在講什麼?他善長的人性描寫到那去了?侯導馬上 downgrade 到跟張藝謀同樣水準(其實張藝謀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水準一流,現在拍的只注重色彩美術,垃圾)。侯導得獎後說想多拍唐代小說,希望他能拍得貼地一點,不要只顧美術而離人類太遠。
第二部是在上海看的《山河故人》。賈樟柯是十年前我最愛的中國導演,還為了他的電影到處找碟(注)。他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把山西人與人、人與地的關係拍得相當動人。《小武》雖然是部相當簡陋的電影,但就是這種raw (粗獷)把主角小武的無聊拍得非常突出,我們坐在銀幕外的觀眾都感受到這種無聊(比《風櫃來的人》更有爆發力)。賈樟柯受侯孝賢影響很深,而侯導又受小津安二郎影響,鏡頭用得非常簡約。其實,鏡頭、畫面豐富只是次要,重點是導演到底要跟我們講什麼、用不用心講。而《山河故人》也是賈導開始離地之作。雖然電影是從一九九四年的山西開始,中間經過二零一四年的山西,終結在二零二五年的澳洲,其實故事可以離開山西而獨立。電影的目的在於女主角(賈導的妻子趙濤飾演)的愛情、親情與感情描術,其實並不突出,也不真摰。香港明報月刊裡甚至有文章評論本片失去了賈導過往電影裡所訴說的人文精神。其實我對《山河故人》是失望的。不過,這片獲得金馬觀眾票選最佳電影,表示台灣觀眾對賈導電影開始有興趣,希望他們能回去看看他最初粗獷動人有爆發力的作品。
最後一部是在香港看的《百日告別》。林書宇是個非常有爆發力的導演,《九降風》是跟他的第一次接觸。啊!對不起,應該是《海巡尖兵》。《海巡尖兵》是部短片,在《九降風》開演前隨片附送,三個演員一個晚上的故事,拍得非常有張力,觀眾情緒完全被牽著。《九降風》就不用我說了,相信大家都看過。《百日告別》是他紀念去世太太的作品,情感真摰完全不用懷疑。電影要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如何去思念,如何去想思過往;他要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去放下,如何用一百天走出傷痛。從一開始不能接受到接受至親的人的離世到最後放手。四聖諦裡的集諦就講苦的原因,聖諦就是「貪、嗔、痴」這三毒,痴就是痴迷,執著。不執著,放手了,就不會苦,所謂「花開花謝終有時」不只是大自然的寫照,人與人的關係也是這樣啊。
就這三部片看來,人怕出名豬怕肥這句話在導演界也成立,導演成名後就開始離地,花很大力氣拍不真誠的電影。不過,這才合乎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法則嘛。
注:以前寫過的文章 http://mlcweekly.blogspot.tw/2007/01/w703.html

2015/10/31

人口紅利

「打下來,墮下來,流下來,就是不能生出來!」這句中國的一胎化口號喊了幾十年,終於在日前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放寬成二胎。這對人眾多中國老百姓跟人權鬥士來說真是個福音。因為這個一胎化政策而被「殺嬰」的不計其數,大部份是女嬰,導致男女失衡,最近還跑來個浙江財經大學(不知什麼爛學校)智障謝作詩說要推行一妻多夫制,真不知他怎樣升等成教授的。

五中全會裡那些領導人才不管男女失衡或人權問題,他們關心的是自己能否老有所養。一胎化後年輕人愈來愈少,到時候這些領導老了,年輕人賺不夠養他們就慘了。這種靠生養一堆小孩讓他們長大來養自己的叫「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不只中國在講,台灣也在呼籲大家多生。各縣市都有獎勵生小孩的補貼,實話實說,現在養小孩這麼貴,真的會為了區區幾萬元來生一個嗎?不可能嘛。對於「人口紅利」這回事,其實思考了近十年,十年前的結論到現在都沒變,而且理由更充分。

十年前,帶朋友去雲南玩,從昆明坐硬臥到大理,晚上十點出發第二天早上五、六點到。硬臥一格上、中、下相對著六個位置,我們四個人。另外兩個位置是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妻,還記得他們是退休的專業人士(教授還是工程師忘了),非常有禮!上車時天色已晚,看到老人家當然多問候幾句,沒想到聊起了兩岸時事。一般中國人都有大中國情結,他倆完全沒有。我這個人就敬重知識份子,當然有問必答,每答必詳。當論及一胎化政策的隱憂時(他們也怕老無所養),我想了想竟然說不用擔心;他們很驚訝有這樣的回答。就跟他們分析表面上看到的是三代同堂的話,年輕人要養自己加上父母加上祖父母跟外祖父母,一共七人。若我們算三十歲生小孩好了,表示三十五年後才需要讓他獨自擔起讓七人的責任(假設六十五歲退休,而且沒有退休金跟積蓄)。跟生兩個小孩比也不過多養三個半。但我們這樣算的時候完全沒考慮生產力提升這件事,三十五年喔!生產力提升不只兩倍吧!怕什麼?三十五年前沒有個人電腦、沒有行動電話、更不用說網路了。我們根本沒法預測三十五年後科技進步到什麼程度,但按照歷史,生產力提升絕不兩倍,養兩倍人有什麼關係?倆老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一開始有點呆住了,但畢竟是讀過書的人,頭腦靈活,未幾就懂了,還稱讚這個想法很對。所以,日後有人危言聳聽,我都會以這個來解拆。

這十年來三不五時會想到或討論到這個題目,現在我認為,「人口紅利」這個想法其實非常自私。這有兩點:

第一,生養眾多等他們長大後可以養我們就是出發點自私。完全不管他們以後的生活環境如何,只管現在不生以後沒人養我們。很多東方父母其實也是抱著養兒防老這個自私觀念。為什麼防老要養兒?為什麼不為自己的老而積穀?為什麼兒女沒有自由意志選擇要不要養?這是非常不對的想法!

第二,也許「人口紅利」是個「人本」的想法,就是站在人類幸福為出發點的想法。但是,我們有沒有站在地球的立場來想?從地球(Mother Earth)的立場來看,人類根本就是摧毀地球的最大原兇。我們每呼吸一口空氣,每喝一口水,每一個行為都是在消耗地球的資源。要保護地球很簡單,消滅人類就可以了。我們是沒法消滅人類啦,但也不應該讓人類數目無限的膨漲加速地球的毁滅吧!人口,這樣就夠了,再多,承受不了。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人口紅利」啦,這全都是騙人的玩意,我們為了地球,為了自己,生孩子的事順其自然就好。社會愈來愈難過那就不要生了吧,不要借未來的錢來搞個小孩出來,我們沒法為他們未來負責的。最後,呼應魯迅《狂人日記》裡的救救孩子,養不了就別生了吧。

2015/10/10

我們太過自由嗎?

中午吃飯通常伴著電視新聞,某天 RD 曉蘭問:「台灣是不是太自由了。」他不是第一個問我的人,每次新聞出現民粹、不守法但卻一付理直氣壯或是有些人亂七八糟惡搞的報導時,總有人這麼問。用餐時間不過一小時,難不成我要從 J.S. Mill 的《On Liberty》或是 Rawls 的《The Theory of Justice》開始講起嗎?我只好短短的說這些人曲解了自由的意義,這樣會使大家失去對自由的信任。其實講這段話的時候是很心虛的,這要經過很長推理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註一)

凱倫推薦過話劇《蔣公的面子》,一直沒機會看。最近有幸讀了劇本,驚為天人!一定要找機會去看看。關於這個劇先放著,先看一下劇本裡面背景是民國三十二年兩位教授間的對白:

卞從周:教育合不合理是多方面的問題,不能都推到自不自由上。現在的人就是太講求自由了,才造就了所有的不合理。

時任道:造成所有的不合理的,不是太講求自由,是太講求道德廉恥上的自由,而思想與言論太少自由。

這兩句話真的講到重點,「道德」、「廉恥」、「思想」、「言論」正正就是我們在看新聞或日常生活中碰到會使人不安、不爽的面向,例子太多,我們挑幾個來看看好了。

每次有人被拍超速、亂停車被拖吊或紅燈轉彎被抓,駕駛人都會責罵交通警察為什麼偷偷躲在角落拍照或者無預警就來抓。我也曾一次紅燈左轉被抓了,他也許被人罵久了,竟然跟我說不好意思。我說:「警察先生,違規的人是我,應該我來說不好意思吧。」

有些黑道民代當選除了每次都當選,還能在那種錢滾滾來的廟裡當廟公。明明就是壞人,明明就是隨便一條罪都可以讓他吃很多年牢飯,選他當民代就算了啦,廟是拜神的,如果那些神明是真的,又怎會讓這些人當廟公呢?選民們難道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嗎?還是太自由呢?

當然還有很多私領域的道德廉恥上太自由例子我們就不討論了。

至於思想上,就不用說了,現在在餐桌上能講點有水準話的人有如鳳毛麟角。大家知識大多從網路、臉書或 youtube 來,每次都臉書說這網路說那,好像網路說的就是真的,非常膚淺。其實膚淺也沒關係,有興趣的再深入也是可以的。問題是有些人反智,就是有人提出有點深度的題目會被翻白眼,以思想不自由為榮。

言論自由在台灣是愈來愈好了,之前藍綠分裂嚴重時完全不能接受跟自己意見不同的想法。坐下來就會吵架。現在好多了,也許因為共同敵人是紅色,也許大家愈來愈懂得什麼叫政治正確(或稱為中庸吧)。可惜,有時候我們把政治正確(中庸)變成一種沙文主義,明明是不對的事我們卻要說要包容,為什麼不能一棍打下去呢?

下次有人再問台灣是不是太自由,我有標準答案了。


註一:我的自由觀念得自於林火旺老師的《自由主義課》,這門課影響我甚大。由於其極之受歡迎,台大把這門課送上網路,有興趣當個合格公民的同學可以點下面的 link:


2015/09/20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一直以來有個說法:東方的教育方式是老師在教室內宣講,同學在下面乖乖抄筆記,放學還有課後複習跟大堆作業,忙到十一、二點才能回家,日復一日為了考上好大學。老外的教育就是小班制,能力分班,邊玩邊學,活動教學,照樣可以考上大學。講到結果,東方學生成績一流,創意九流。最後領諾貝爾獎還是老外,創業還是老外;東方人不是在實驗室過得像條狗,就是在白人下面打工。

不管如何,最近幾乎是全世界都有虎媽虎爸虎老師教出優秀學生的信念,不然虎媽一書也不會在美國大賣。更有甚者,愈來愈多外國人跑到中國去唸書,分明是找死。說到信念,就是從來沒人挑戰過嘛,最勇敢的BBC(我一直都認為BBC 比其它電視臺更勇敢)不信邪,從中國找了五個老師去英國教中學生一個月,然後跟上一般課的學生一試定勝負。BBC 把這場比試拍成了三集的實境秀《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相當精彩,值得講一下。

BBC 不是省油的燈,親自去中國挑老師,臉孔不是板起來的不挑,不是名校的不挑,他們教出來的學生大部分都能考入長春藤,科目也是中國的強項,數學、科學、中文、體育、文化;故事從挑完老師後開始。學校選了五十名中等以上學生,跟家裡溝通過後開始一個月的非人生活。非人生活從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先到操場集合做體操唱國歌升旗,如果你是臺灣或中國人的話也許很習慣;在英國,誰跟你升旗啊。當下英國鬼仔馬上不爽,邊做體操邊玩,自然被老師開罵啦。上課吃飯上課吃飯,之後還有留校複習,晚上七點半才可以走。看著隔壁班三點半下課,而自己一天十二小時,真的是非人生活啊!

說到上課,鬼仔鬼妹怎可能跟你乖乖的坐在那聽你在台上講話?跟我小時候一樣,老師頭一轉過去就跟旁邊女生聊天啦。老師罵了也臉皮厚的反駁我又沒做什麼?那可能像大陸人這樣專心?你猜老師怎樣教訓他們?這些古板老師說你現在不好好唸就考不上大學,之後就找不到工作。同學不聽,老師竟然說你們英國就是因為社會福利太好,不唸書找不到工作還有政府養。你們國家正在沉淪,以後就會把社會福利刪掉,還不專心一點?拜託,跟十三、四歲反叛期小朋友講這個?根本就當你唱歌嘛,誰管你啊。

第一集基本上就是介紹中國老師背景,學生如何不適應,如何被老師的懲罰嚇一大跳等。看完後,基本上跟刻板印象裡的中國老師一樣,只有一個詞形容,討厭!

第二集,衝突加劇,學生不止不聽,很多跟不上的根本就不來上課,在校園裡鬼混。校長看到事態嚴重,找訓導長一起去找中國老師們研究到底發生什麼事。雖然說校長親自關心而且多次視察中國老師的上課情形,其實他是個得失心很重的人。一開始擔心英國老師會輸,這樣不只証明他們多年的教育方法有問題,而且學校是小班制,老師編制很多。假若使用中國老師教法一對五十還讓成績更好,面子會掛不住。所以當他看到中國老師的班亂成一團,真的是嘴角帶笑。

訓導長沒有「業績壓力」,能幫就幫,但也只僅僅跟所有同學宣示要聽老師的話,不然他不會客氣等等。中國老師看完這一幕更失落,他們認為同學們就因為只有受教一個月,所以聽不聽無所謂,而訓導長是從一進學校就處理所有大小懲罰的,同學自然聽他的話。他們五個愈想就愈 frustrated,感覺充滿理想要做點文化交流,現在變成寄人籬下,孤立無援,難過得哭起來了。想破頭後,靈光一閃,既然同學不理,學校不幫,那就找家長吧。

家長會開在「放學」後,當然就是七點半後啦,天都黑了。家長也不知道為什麼要來,已經把兒女交給你做實驗啦,管不好不是你們五個人的事嗎?抱著看猴戲的心態來。中國老師嘛,話都講一半,明明學生很壞心裡很幹又不敢講白,講完等於沒講,唯一一句就是考試快到了,希望大家督促學生們認真複習。最後家長們只覺得老師的熱情很值得欣賞,就這樣。唉!中國老師啊,連我都覺得你們可憐。

第三集,中國老師為了不輸,卯足全力,針對跟不上的同學來個課後輔導。天啊,七點半放學後再來課後輔導,都不知幾百點了。既然跟不上了,很多人其實是放棄了的,課後輔導根本就蹺課。中國老師苦口婆心勸他們回來,換著在中國,不上課是你的損失,不用擔心這一層。

啊!忘了說,在中國體育課不及格是考不上大學的,教育要全面是他們的哲學。西方的哲學是專注自己的長項(其實古希臘也是很注重體能的,是後來風氣改變了),體育不好就認真唸書吧。所以裡面幾個書唸很好的同學體育怎麼樣都不達標時非常失落,一直哭。

無論這些鬼仔鬼妹有多皮,當他們試著包水餃,練習跳扇子舞時的認真態度是很可愛的,他們對於中國文化很好奇。我認為中國老師教得這麼辛苦是因為五個老師面對的不只是這五十個同學,其背後是整個學校跟英國文化。換著五十個英國學生到中國去讀一個月我認為會相當的不一樣。不管如何,這個實驗也許不完整,裡面的文化衝突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去探討。

有興趣看這三集節目找不到的話,歡迎跟我連絡。

2015/09/12

梅媽的抉擇

來,我們來想像一下:若你家門外(你家是house,不是apartment 喔)來了個乞丐,要你收留,但可以幫忙洗衣做飯,你會收留他/她嗎?


收留與否,都情有可原。不收留當然是安全問題,素未謀面,誰知道門外是什麼人?登堂入室,就算搜身乾淨,也可能是武林高手。至於說收留嘛,除了愛心爆炸,也許是John Rawls 讀過頭,深信如果有一日自己變乞丐也有人收留。不過,相信即刻來個投票的話,不收留者完勝。


現在就有一幕這樣的戲在西方上演,敘利亞難民湧向歐洲,既有匈牙利的關門放狗派也有德國的中門大開派,還逼得英國不得不跟進。到底現在是演哪一齣啊?


唉喲,難民這檔事問我最會。小時候還有南北越之分,北越受共產黨壓迫,人民紛紛坐船逃難香港。每天公海上接獲船民一堆。北越會坐船,南越也會,但南越是因為經濟問題,所以有政治難民跟經濟難民之分。雖然香港是距離越南最近的自由之地,但芝麻這麼小,怎能全部收留呢?我們把難民分成經濟跟政治兩種,經濟難民就放進難民收容中心等待遣返,畢竟窮不是人道問題。政治難民就可獲得「行街紙」,他們能自由活動,等候美國或加拿大收容。如果在美國遇到越南移民,十居其九皆在香港住過。


後來,經濟難民實在太多,收容中心擠到爆,三不五時有全武行事情發生。政府就想辦法讓經濟難民知道來了也沒用,一定會遣返。每天晚上十點,廣播電臺會對著公海發送「北漏洞拉」告越南文(註一)。聽多了,每個學生都會背。


對於德國的大方與匈牙利的小氣,我是這樣看的:匈牙利其實跟東歐,南斯拉夫等都是很不幸的國家。一九八九年蘇東波事件前的七八十年,不是被軸心國扯進去就是在蘇聯的淫威下過著一窮二白的生活。忽然間有難民大軍殺到,肯定措手不及,深怕再一次被吃窮;這種危機感跟窮人變有錢了總會吝嗇一陣子一樣。所以她用沒有難民法來搪塞雖然有點過份,但也未嘗不能理解。


那梅媽(Mama Merkel)為何選擇中門大開呢?相信肯後的想法是這樣的:她在為一百多年前,帝國主義橫掃全世界(包括美洲、非洲、中東)而做補償。


非洲跟中東本來是部落政治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有不爽,不過就冷兵器打一打,死傷最重不過就一整個部落幾百人。歐洲各國在南美、非洲殖民已久,中東民風強悍,雖然打不進去,但派出間諜不停的做顛覆活動(最著名的莫過於阿拉伯的羅倫斯),扶持親近自己的部落、酋長當政治領袖。由於各國都利益不一,所以俄國扶持的肯定跟美國扶持的有所爭執。


一眾部落最後分一分成為幾個國家,中東還好,雖然各為其主,還是有點自主性。非洲就慘了,打開地圖,看到非洲各國國界很多直線,表示國家不以天然屏障來分,是歐洲白人撒退時瓜分所留下的痕跡。為何非洲種族屠殺不斷?白人撒走時說你這族當頭,其他族一定不爽,最後大打出手到現在。甚至還有盧安達在殖民時期竟然把胡圖族跟圖西族搞混了的事情,電影《盧安達大飯店》就是講這段烏龍害死了無數人的歷史。


歐洲人種下惡果現在能不負責嗎?不講遠的,就講敘利亞,阿塞德搞掉多少人命?這還不是美國跟歐洲國家扶持上來的?當初看他穿西裝打領帶就以為是自己人,又口口聲聲說要改革。結果一上台就變了調,搞民粹,現在趕不下來了,事情又搞這麼大,反正他現在大條道理要打IS ,其實有沒有在打也不知道。總之,這筆糊塗帳一開始就是歐洲人惹出來的?梅媽身為歐洲老大挺身而出真算是女中豪傑要給她個讚,反之英國的卡麥隆本來還想當縮頭烏龜,聽到人民正義的呼喊才出來說要收。美國最孬種,要不是因為人民不爽還不懂主動點。


這件事我最看不起的就是俄羅斯的普丁,躲在那一句話都不講。之前中東的惡搞蘇聯要負最大責任,現在卻好像事不關己。無耻之耻,無耻矣!


中東、非洲的這些爛帳還要個好幾十年才收拾得完,估計我見上帝前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祝他們好運。



2015/08/22

再訪新加坡之HKIA 輸很大

知道要出差新加坡的那一刻心裡很是矛盾,除了已經去過兩次,十多年來沒有新景點,完全沒新鮮感以外,新加坡還踩到我一些紅線。

首先,新加坡是個極權國家,除了連十六歲小屁孩講話都不放過外;雖然有所謂的選舉,但反對黨如果勢力大到影響執政黨,就會以各種理由羅織入罪。以前有個新加坡的同事,聊天時他咬牙切齒地談起同學就是因為從政,被塞了個逃稅罪關起來。如果有天他退休,一定回去加入反對黨跟同學一起打拼。

不只如此,執政黨還搞洗腦這一套,美其名叫道德重整。譬如說,《Sex and the city》(《慾望城市》)在新加坡是被禁的,意識不良云云。過了幾年,老外抗議啦,政府打算開放;結果,一堆老百姓跑出來喊說政府是人民父母,怎可以讓這種不良電視劇污染腦袋呢?你看看,新加坡人都長不大,希望得到政府的父愛。

更誇張的是,新加坡人生下來就有三六九等。一流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栽培,獎學金領不完,最後進政府。一般來說最優的人進私人企業,新加坡則相反。

最後,我不得不承認,香港跟新加坡有瑜亮情結,我們都是英國的殖民地、都很小、都沒有天然資源、都以金融業為主。但香港有自由,新加坡沒有,不喜歡是天命。

話雖如此,這次造訪使我有新的體會。

Clarke Quay 擠滿了遊客,要讓waitress 多給些關注是不可能的,我也不是要講這種。但當踏進客戶的會議室,驚訝的是後面有張小桌子放滿了旅遊指南跟地圖。天啊!這叫我怎麼開會嘛。很顯然,他們策略是先開會,開完了讓你看看剩下的時間有那裡可以玩。但是,我的客戶又不是觀光業,為什麼要擔起這個責任呢?難道新加坡全民兼差拼觀光?

會開完到處走走,我這人特愛體驗普羅生活,覓食當然就跑hawker centre 啦。去這種地方就跟香港大排檔一樣,不期望有什麼服務,只要想像最差一定差不過在澳牛點光速餐一樣受三字經對待,一切都好。沒想到檔老闆都非常友善,看我們站著看半天猶豫不決,一定是遊客啦,主動出擊,推薦各點一樣嚐嚐。這個建議不錯,從善如流。換著是香港?老闆一定說:「唔好企係到阻x 住做生意,諗掂先好過嚟。」(別站著擋住做生意,想好再過來。)這點,新加坡嬴。

吃飽,去印度區買咖哩。咖哩以前買過,其實印度人本身不買「咖哩粉」,他們自己買香料粉來配,每個家裡有祖傳的配方。買咖哩粉的大部分是非印度人或象我們這些遊客。進到印度店,什麼粉都有,花多眼亂,東看西看,店員就過來啦,說這是什麼粉那是什麼粉。拜託,鄉音濃厚,嘰哩咕嚕,怎會聽得懂。隨便挑了一包煮肉的一包煮蔬菜的閃人。雖然店員幫不了什麼忙,誠意十足啦。

要離開了,坐計程車到樟宜機場,從遠看到近,這個機場沒什麼嘛!醜得要死,怎麼跟Norman Foster (他被封男爵,應尊稱為Baron Foster)設計的香港機場(HKIA)比呢?三不五時這個破機場還嬴HKIA ,什麼鬼評比啊,一直不爽到通關。

護照遞給關員,他指著前面的糖果盤說:「Eat one, please.」同學,有沒有看聽到重點?Please 喔!我從來沒聽過海關說 please 的,受寵若驚,趕快吃一顆。打開包裝紙放進嘴巴手續就弄好了。他把護照還我時指著糖果盤說:「One more, please.」OMG!嘴巴的還沒吃完啊。

樟宜機場的 X-Ray 不是集中的,而是分佈於每個閘口前,這樣多花了很多錢,但不用擔心塞人的情況;缺點是檢查完要上洗手間得出去重檢一次。檢查時我的皮帶扣讓機器鬼叫,這時候關員就會拿個金屬探測器在你身上到處磨蹭。如果她們長得都跟電影《萬有引力》裡的白百何一樣正,那麻煩多磨一點,金屬探測器越叫我越高興,最好叫到上不了飛機;但真實世界遇到的通常都像欠了她/他們幾百億似的,臉臭得要死。檢查我這位跟白百何相差何只十萬百千里,不過她說:「Dear sir, please open your arm.」手張開,她說:「Thank you sir.」檢查完後,她說:「Dear sir, 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同學,重點又來了。「Dear sir」耶!你啥時候在海關聽到dear sir 的?回想在中國時被指著:「你!過來!」啊!我都快感動得哭出來了。

怎麼會這樣呢?

不管接觸到中產或是草根階層,他們的臉上都掛著一種我是新加坡人的光榮感。就是這份光榮感讓他們面對外人時很有自信,自信自己的出品會被欣賞,也歡迎各位來享用。甚至到了:「你不懂享用?沒關係,我來教你。」的這種程度。一個人有自信不希奇,每個人都自信需要一種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是重視自由主義跟個人主義的香港所沒有的。這種凝聚力過了頭就變質為集體主義,而在我短短三天造訪裡,凝聚力的表現剛剛好。不管李氏家族如何階層化人民,洗腦是成功的。

怪不得每任中國領導人都跟新加坡取經,可惜中國人搞不懂的是,這種洗腦得剛剛好是要有基本條件的,人民必須有恰恰好的教育程度,太高就會反思、反叛;太低,就跟中國現在一樣,把凝聚力玩過頭變成土豪加霸道。新加坡的普及教育相當成功(殖民地皆如是),相對於中國很多人都沒法受到良好教育。我認為,中國要搞新加坡這套先得把教育弄好。

最後一天,電視上看到李顯龍為新加坡組屋拍的廣告。組屋算是新加坡最好的政策,只要是新加坡公民,就有資格以低廉價格買到組屋。李顯龍的廣告是說沒錢付首期沒關係,政府借你。當週邊國家的年輕人還在為安身房子所傷透腦筋的時候,這個政府跟你說:「安啦,房子的事我幫你搞定,你好好發展事業吧。」能不感恩嗎?

幸好新加坡離自由還有一段距離,否則以他們的教育水平,每個人都能無後顧之憂的往前衝,旁邊的國家還不哀鴻遍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