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9

致命誘惑

瑪姬說:「James Foley IS 的成員斬首前腰板得直挺挺的毫無畏懼。反觀某小明星吸個毒在鏡頭前頭低低眼淚鼻涕直流差這樣多?」這個問題問得好!Foley 是白人小明星是黃種人這不是答案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不是我認為Foley 其實是死得心甘情願的,他終於等到這一天到來

等等等先別說我刻毒涼薄這樣說其來自有

James Foley,台灣人譯成佛里香港譯成記者福利坦白說句當戰地記者福利是零死神降臨機會天天有。2003年拿到詩與小說寫作碩士後教了一陣子書書教到一半就覺得要把故事講得好必需親自去現場看個清楚就轉去當攝影記者後來還回學校唸新聞

Foley 2011年在利比亞採訪時就被親卡達費的部隊扣留過同行的奧地利記者不幸被殺他幸運的在四十四天後獲釋回母校(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跟學弟妹分享被俘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時被問如果重來會怎樣做他回答:“That's pure luck that you didn't get killed there. Pure luck. And you need to either change your behavior right there or you shouldn't be doing this. Because it's not worth your life. It's not worth seeing your mother, father, brother, and sister bawling. You're worrying about your grandmother dying because you're in prison. It's not worth these things. It's not worth your life no matter what romantic ideal you have, no matter what ethic you think you have. It's never worth that. I'm thirty-seven years old, I should have known that a long time ago.” (這一切都不值得

再問他會不會再回到戰場猶豫了一直低著頭無法講話主持人打圓場說了解他才剛回來兩週心情還沒平復其實回不回去也沒關係

話雖這樣講休息了沒多久後又出發去敘利亞他跟在利比亞認識的香港女戰地記者童孆瑩約好到敘利亞採訪可惜在他們採訪後分開不到幾個小時,Foley 就被虜走

我想起前一陣子看過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 《A thousand times good night》(一千次晚安)。丈夫受夠了當戰地女記者的 Rebecca(茱麗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飾演把家裡當休息站受傷了心靈創傷了就回家休息休息後又重新出發最讓他不能忍受的是每次家裡電話響起時都擔心是噩耗擔心兩個女兒失去母親所以要跟她離婚。Rebecca 花了很大的力氣推掉所有的offer 答應留下來陪伴家人不再過出生入死的生活直到最後戰地的召喚來了還是受不了誘惑離家而去

電影裡的戰地記者是有家庭的我不相信真實的戰地記者能成家誰受得了呢

香港還有一位很出名的女戰地記者張翠容她訪問過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九一一前訪問過塔利班她的拉丁美洲真相之路中東現場開展了我對這些 conflict countries 地緣政治跟國際關係的認識這全都是進行式不是象牙塔學究寫出來的歷史他們過著槍林彈雨的生活今天不知明天會在那裡過為了傳遞第一手、「正確的訊息出來給我們犧牲了家庭每天等著死神的光臨為什麼

也許戰地記者在前線報導一手資訊所獲得的滿足感實在是太誘人了讓他她們不顧生死一定要去這跟賽車手的致命快感登山好手翻越斷崖峭壁站在頂峰上俯瞰四周的快感也許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我們冒生命危險只是為了一己之快活而這些英雄們卻是為了把真相搬到我們眼前

同學們當你坐在家裡喝著大吉嶺紅茶打開早報或是翹著二郎腿邊喝紅酒邊看BBC 的時候請舉杯向在戰線上的記者們致上最崇高敬意。Salute!

2014/08/15

水仙朵朵開

最近發現身邊愈來愈多自戀狂,適逢上個月《Narcissism Epidemic: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出了臺灣版《自戀時代》,趕快買來一睹為快。

兩位作者都是在美國大學任教的心理學教授,長期研究自戀。他們做了廿多年的學生自戀追蹤,發現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學生自戀指數直線上升。他們同時發現,學生的能力在過去三十年沒有提升(分數一樣),但自稱拿A 的比例上升了百分之八十三。以數學成績來說,百分之三十九的美國學生對自己的數學能力充滿信心,同年級的韓國學生只有百分之六;可是實際成績韓國學生遠優於美國學生。所以這兩位老師下了一個非常機車的斷語:「美國人不是第一名,可是在自認為第一名的這件事上卻高居第一。」

不只如此,有學生因為學期成績沒有A,而賴在教授的辦公室吵,還說出:「除非你把我的成績改成A,否則我不離開這間辦公室。」更誇張的是另外一位大學老師收到家長投訴信:「我是一位中學老師,知道我女兒寫的文章有A 級水準,你沒有理由給她C。」實情是該女生不去上課,不交作業,文章水準普通還要父母幫忙改成績。

自戀者愈來愈多到底對我們有啥影響?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反正愛在臉書上show off 高富帥白富美,只要不看,甚至unfriend 他,不就眼不見為淨嗎?當然,在我們社會裡自戀沒那麼嚴重,但在美國影響就是社會全面性了。還記得幾年前的次貸風暴嗎?就是大家在臉書上po 出來的房子愈換愈大,發現原來貸款換大房子是這麼容易的。這股風氣導致每個人為了充胖子大量借入自己沒能力還的錢來花,銀根一收緊就跟滾雪球一樣的崩潰。

自戀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組織和諧的破壞者,為了搶功傷害了團隊士氣者比比皆是。這種狀況在我們職場中也屢見不鮮。

自戀到了今時今日這種程度,到底是怎樣造成呢?作者歸納成五個原因:

現代人太強調自我欣賞:作者認為現代人常把自尊與自戀搞混,心理學說我們要的是自尊,而自尊其實是由成就而來的。就是說,努力達到一定成就自然就會有自尊。而現代人還沒成功之前就要求得到高於常人的自尊,就是自戀。

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作者其實嘴很賤,他們說現在家長對小孩的教養就是要教出小公主跟小王子。書裡說:「父母放棄對小孩展現權威的現象愈來愈常見,父母讓孩子不費功夫就得到讚賞,保護他們不受老師批評,送他們價值不菲的車,還讓他們擁有自由卻不必負相對責任。」「有相當高比例的女嬰服裝上面印有〈公主〉 或〈小公主〉的字樣;除非你是流落民間的王位繼承人,否則這無異是癡人說夢。而且,如果你的女兒是公主,豈非代表你是國王或王后?不﹣這代表你是王室的子民,必須對你的小公主言聽計從。」其實我也有這樣的同事,不只讓他的小公主上最貴的幼稚園(每個月學費比我大學一個學期學費來得高),還不斷稱讚她聰明英文又講得好;更誇張的是,連上街停車時要停那一個位置都是這個唸幼稚園的小公主決定的,不依小公主會生氣喔!

名人光環與媒體鼓吹:這我就不用講了,作者不斷提到Paris Hilton 跟 Donald Trump。當然還有一部接一部高富帥白富美不用上班每天明爭暗鬥的美劇。沒日沒夜的看對小朋友影響多大不用說也能想像到。

追求名聲的行為受網路推波助瀾:這就是臉書跟社群網站的功勞了。今天的自戀者實在太幸福了,自戀不怕沒有觀眾,隨手拍隨手po 換來like。

寬鬆信用:這上面就提過了,怕不夠東西show off 嗎?銀行幫到你。次貸風暴後個人貸款審批的確是比較嚴謹,希望這可以讓一些客觀條件不足的人能腳踏實地點。

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們這個時代有太多的條件讓人自戀了。雖然作者針對每個因素提出治療方法,但我不相信這是件容易的事。讀起來感覺作者對解決自戀也沒很有信心。

臺灣人當然沒有像美國人這麼誇張,但我附近的控制慾大公主的確把兒女當作小王子跟小公主來寵。除此以外,愛脫光秀肌肉的有;把過往、現在(將來?)情感生活鉅細靡遺講完又講的有。飛機必坐頭等有、東西必買限量版有、三餐都吃米其林的也有。男生都來獻殷勤是應該老娘不甩是你的悲哀有;做臉燙頭髮selfie有人like的有,買一堆書拍照po 上網裝文青等人like 的也有。吃飯時等著大家說笑話逗以為自己是志玲姐姐的也有。反正各式各樣的自戀狂不斷出現,煩都煩死了。

身邊水仙朵朵開;同學,你附近開了幾朵呢?

2014/07/23

高中生的煩惱

圖片來自網路
十二年前易智言導演拍了學生電影《藍色大門》,我認為是臺灣電影擺脫悲情的新浪潮。看了不下廿次,對白恐怕會背了。可惜,易智言就只有一個,後繼無力,沒人接棒。臺灣電影落入同志跟學生弱智小清新的無間道。

十二年後,易導拍了新的學生電影《行動代號:孫中山》。本著好奇十二年才拍出一部電影導演想說啥的態度進戲院,沒想到看完後讓我思考許久許久。

思考許久並不是因為說故事手法,老實說易導說故事手法沒有變化(意指沒有進步),但故事內容卻是十分緊貼學生們的痛。

十二年前,二零零二年,臺灣幸福的年代。中國起飛把臺灣四、五十歲的人吸過去當老闆,又把三、四十歲的人吸過去當經理人(非官方數字,單在上海就有五十萬臺灣人)。職場上晉升容易,學生還沒畢業工作就等著。房子便宜,物價低廉。中學課程把要死背的中國部份拿掉,只要唸臺灣的就搞定,一整個輕鬆許多。對臺灣人來說,簡直是個美好年代。那時學生煩惱什麼?自我認同,性別認同跟 puppy love。

十二年後,二零一四年。在中國工作的不是被幹掉就是被做掉,夾著尾巴跑回來。不只把賺到的錢投在房市把房子價格拉高,還把工作搶回來。年青人看到晉升無望,十分失落。老闆把產業移到中國後被吃掉,雖然不爽但沒辦法只好自我安慰賺夠房子買夠就退休吧。但產業移到中國後很多基層勞工失業。大學生因為廿二K 而煩惱。高中生呢?除了每天電視上看著大人們惡搞,家裡因為失業連班費都交不出。這不單是《行動代號:孫中山》裡橋段,是真實發生在我們週遭的事情。暑假又到了,家裡發愁沒有政府補助營養午餐期盼著政府是否跟往年一樣發餐券讓小孩去便利店領便當的不在少數。

兩票家裡窮到連班費跟畢業旅行費都繳不出來的同學打算偷是誰都不知道放在儲藏室已久孫中山銅像去變賣。什麼時候在學校我們從比家裡誰比較有錢變成比家裡誰比較窮了。不是說社會在進步嗎?什麼時候我們要把本來已經不用擔心家裡只要煩惱自己性向變回去要跟阿嫲一起黏塑膠花補貼家用的年代了?什麼時候我們的小孩要靠大賣場試吃來餵飽肚子了?這不是天方夜談或單純電影情節,報紙新聞看過不知幾許。MD,這個社會對得起這些 innocent 的高中生嗎?

讓我感動的有兩幕。窮學生沒把銅像偷成,兩票學生領袖小天跟阿左在大賣試吃區講話:

小天:「你頭腦還不錯。」
阿左狐疑地看著小天
小天:「我算是很會打架。」
阿左還是不清楚小天要說什麼
小天:「我們必需合作,將來才能有用,作些什麼大事。」
小天:「我知道我們不應該窮斃了。」
小天:「我知道我們兒子的兒子不能窮斃了。」

最後一幕當銅像被車子載走,學生們在信義路基隆路交界陸橋上振臂高呼,而背景是是代表著資本主義的台北101。我彷彿看到了太陽花運動的學生們,他們知道必需合作才能把大人們強塞給他們的爛攤子翻轉過來。我們怎樣對待他們,留給他們怎樣的社會,他們是不會忘記的。

看著文青易智言進化成知識份子易智言,同學,你進化了嗎?

2014/07/12

消滅廣東話?

廣東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正點報導」從六月底偷偷的從粵語改成普通話播報,讓廣東觀眾大為抗議。甚至有網民說是不是因為習近平不爽新聞報導一直叫他「雜種」(「習總」廣東發音跟「雜種」一樣)。這種疑似廢粵語事件四年前發生過一次,最後搞到粵港兩地上街抗議而取消,沒想到現在又來。

據說廣東人一直都很難搞,北京派來的中央官員每每難以適應。之前江澤民派李長春當廣東書紀,下面不理他,直接用粵語開會把他晾在一旁。所以廢粵一直是中央難以推動又最想推動的政策。

難搞的不只腦後有反骨的廣東人,上海人也不遑多讓,走在上海內環,路上花枝招展的姑娘都以說上海話為榮。下班回家打開電視皆是上海話情景劇。當然,令中央最頭痛的是新彊跟西藏。

其實我也有親身經驗。剛到臺灣時,剛好是省籍議題被操弄最嚴重的時候。平常上課學聽說國語已經不容易,出去外面買東西更要用臺語。就算開口問老闆用的是國語,老闆回應十之八九是臺語。表明不會臺語馬上會被嚴正質疑為什麼臺灣人不會說臺語。這時候的回應是有巧妙的,如果回答說:「我不是臺灣人。」會被罵滾回中國去。標準答案是:「我是香港人。」當然,在弄清楚標準答案前曾多次試過生氣乾脆用英語回答,反正我聽不懂他臺語、他聽不懂我英文。

後來出社會跟同事聊天,才知道他們跟父執輩曾長年受從中國來國民黨執政者的欺負。小時候在學校說母語臺語會被體罰或罰錢。當本土意識抬頭,矯枉過正讓本省人同樣的去懲罰外省人,而我們這些黃皮膚的外來學生只是碰巧當上了那隻代罪羔羊。

上次說看Jared Diamond 的《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註一)(書很大本,看很久,但他的書真的非常enlightening,值得慢慢讀)裡面有一章講到語言。他說地球上本來有很多很多的語言(巴別塔嘛),土著居留地更甚,可能一種語言只有幾百人用。但語言不停的消失。他整理了三種語言消失的方式。

第一種方式最簡單直接:Kill almost all of its speakers(把說這種語言的人殺光)。他舉的例子就是加州白人把印地安 Yahi 部落幾乎殺光,只留下一個叫Ishi 的家庭,最後人老了、死了(1911年),Yahi 語就沒有了。而這種想法現在也有,中國網路上常常都有用核武把臺灣人殺光,把島要回來就夠了的說法,不文明至極。

第二種是:Forbid them to use their language and to punish them if they are caught doing so(禁止說這種語言,抓到就罰)。作者舉的是日本併吞沖繩島時提倡「one nation, one people, one language」(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語言),強迫島人放棄島上原有的十幾種語言。這就是國民黨接手臺灣後做的事跟我剛到臺灣時遇到的情況。

上述兩種都是殖民主義的方式,但還有一種是比較不明顯但卻影響更深遠,就是經濟式的。

當少數民族移民(多數為了經濟上有更好生活)到另一個國家時,必需學當地語言。這位移民者就從單語人變成雙語人,但他生下的小孩很容易的就變成單語人(不會母語了)。就如很多移民美國的華人過了幾代就不會說中文一樣。如果是少數民族,年輕人都移出去,部落剩下的老人過世,語言就消失了。

語言代表了思考模式、代表了文化(會愈多語言就可以在面對事情時有不同的思考模式作參考),既然人類每年花這麼多錢去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為什麼我們不花同樣多錢去保護語言呢?

不過,回到廢粵語這件事,我只能對北京政府呼喊袁崇煥的名句:「掉哪媽!頂硬上!」


2014/06/04

四分之一世紀

廿五年、四分之一世紀,人有幾個四分一世紀?極少數人有四個,有三個也算幸運了。中國廿五年前在天安門屠殺自己的人民;過了四分之一世紀還死不認錯,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

四分之一世紀之前的屠殺震撼全球,這些年來,每年的今天世界上各地有心之士都會集合在一起悼念。今天,加拿大駐港澳大使館就用上「六四二十五週年」作為 facebook 首頁照片(https://www.facebook.com/CanadainHKandMacao?fref=ts)。不只如此,美國、英國、法國等重視人權的國家都會有公開活動。而且,這些活動只會隨著中國愈來愈強大而愈來愈多。對他們來說,不能理解強大而極權對歷史不正視的國家出現。

當中國讉責日本不承認屠殺中國人,中國以外的人也讉責中國不承認天安門大屠殺,真是精神分裂。

其實這個黨自己也很心虛,每年六四前後神經緊繃。不是把那些廿五年前死了兒女的天安門母親運到別的地方就是排公安守住他們不給跟外人接觸。北京交通這麼繁忙還把地鐵站出口封鎖,還不給理由。今早香港電台記者在天安門外採訪馬上被抓走。累不累啊?當年發出屠殺指令的禽獸都死光啦,趕快平反一下不就可以留下「歷史定位」嗎?笨!

四分之一世紀之後,香港出現了幾種聲音。第一種是:「X!共產黨呢班仆街冇得救架啦,不如推翻佢啦!」與其寄望中共平反六四,不如乾脆推翻牠。第二種是站在共產黨那邊:「軍人都有死啦,咁你嗰啲唔計嘅,只係報嗰啲學生,成日話民主要公平啲,都要尊重軍人都有父母。」跟中共一樣,六四沒死人,有死也是解放軍死。第三種是:「中共自相殘殺關我X 事咩,總之我哋喺香港人,唔好搞我哋。」香港跟中國是不同國度,中國自己殺自己,死光最好,關香港人屁事?(有時候心魔上腦會真的想最好中共每年搞個大屠殺,讓他們自相殘殺一下,死愈多對世界有好處,當然念頭一閃過馬上要跟上帝禱告求原諒。)

今年在尖沙咀就有一個叫「香港人的六四集會」跟維多利亞公園的打對臺。他們的目標就是推翻共產黨,共產黨推翻了香港才會有民主。這種訴求真的很有市場,起碼我也是反共一員。試問有那一國的憲法白紙黑字寫出來國家是由某一黨專政的?就只有中國,由共產黨來專政。又試問有那一個國家會判自己的人民「反革命」罪的?已經廿一世紀了,還不敢面對廿五年前犯過的錯,還以為不給人民知道就可以瞞天過海,閉起眼睛就以為看不見,這種黨不推翻對不起良心。

不過,政治永遠是數人頭的遊戲,四分之一個世紀來每年十幾萬燭光聚在一起是會造成壓力的。還是維園點個蠟燭湊湊數吧。

今晚,你會去哪?


2014/06/01

從北捷案說原諒

北捷案的當天我們去outing,餐廳集合吃飯時看到電視報導很震驚,老闆馬上以卡謬的《異鄉人》隨堂考。這一週多來關於兇嫌、其父母及受害者家人的反應成為城中話題。很多人對兇嫌父母只有兩封信感到不恥,亦有人認為解太太的原諒很大愛。兇嫌經已成年,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父母出來云云,皆為中國沙文主義文化的遺產,十分低能。

關於原諒,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剛好探討了這個方面,值得講一下。

UCLA 的地理教授 Jared Diamond,以講述人類文明為何發展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得到普立茲獎。後來描寫某些文明為什麼會衰敗的《Collapse》也是非常熱銷。最近讀他前年出的《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裡面討論各個原始民族文化裡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借鏡的;書中的第二部份講的就是「爭議」。

現在國家司法分為民事(Civil Justice)跟刑事(Criminal Justice)。民事所處理的主要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非刑事損失;大致分成契約違背跟侵權事件,最後達成的是賠償。刑事所處理的是對國家法律的違反,最後達成的是懲罰。

原始社會則不一樣(這裡所說的原始社會不只是古代社會,像作者所造訪的新幾內亞或是亞馬遜森林現在還存在),作者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做田野調查時發生一件車子撞死小朋友Billy 案件。雖然當時是Billy 自己亂跑出馬路,但按當地傳統,導致別人死亡必需負責。

這種事件如果在一般國家發生,雙方一定會等警察來處理。但在原始社會(雖然已經有汽車)開車的Malo 馬上開車到警察局,因為他跟Billy 分屬不同的種族,如果留在現場會被打死。在警察局問話完後就回去公司。Malo 的老闆Gideon 害怕 Billy 的族人來尋仇,先讓所有員工回家,公司拉下大門。

果不其然,三個Billy 的族人找上了Gideon,其中一位是 Billy 的父親 Peti,他說:「我知道這是意外,不是故意的。我們不想鬧事,只想你們幫忙一下葬禮。希望能給一些錢跟食物,好讓在葬禮上分給親人。」Gideon 答應了,就到超市買些米、肉、糖、咖啡。在超市裡再一次遇到Peti,不過相安無事。

第二天,Gideon 找比較資深的員工Yaghean (他有賠償談判經驗)希望他能去跟Billy 族人談判。

第三天,Gideon 召開了全體員工會議,大家很擔心會被報仇。本來Gideon 想要馬上出發去談判,但Yaghean 認為現在他們還很火大,去了可能回不來。所以先去找議員幫忙,議員安排了第二天的見面。

第四天,Yaghean 和議員跟Billy 的家族及親屬會面,最後達成賠償約合三百美元的現金加上更多的食物。

第五天,葬禮正式舉行,一開始是Billy 的伯父講話,然後 Gideon,接著 Yaghean 跟其它政府官員,最後是 Peti。Peti 感謝Gideon 的到來,還保証不會對他們怎樣。最後由Gideon 跟員工們送上食物跟道歉。

從Malo 撞到Billy 到兩個種族相互諒解花了五天,但他最後要走的司法流程花了兩年半。

國家法律的基礎來自於人民本身不能私了,所以要國家權力來處理,但國家權力只能處理表面的問題。撞死人就拉去坐牢,但坐牢可以平復對方的恨怨嗎?單純的金錢賠償能平息兩造的仇恨嗎?

原始社會因為人數少,三不五時都會碰面,他們的私了其實更在乎於修補關係。所以作者呼籲司法的另類思維,除了剛說的Civil 跟 Criminal Justice 外,加入 Restoration Justice,多專注在修復上。他特別提到應多請些像Yaghean 一像的談判專家,他們的工作比較像mediator,讓加害者與被害者能面對面談談。

鄭同學事發後到現在還是對所做的無悔,如果在他面前的是受害者家屬,聽過家屬失去了親人後的難過後他還會無悔嗎?我不相信。

目前還有很多家屬跟民眾不能理解不能原諒,我相信,讓他們面對面聊聊,這不只能修補相互關係,還能修補民眾間人與人的關係。

2014/05/11

借鬼諷今的電影-《迷離夜》、《奇幻夜》

身為一個超理性的人,鬼片、恐怖片並不是我的菜,每看必挑剔其荒謬不合理處(希治閣(臺譯:希區考克)的驚悚片另當別論)。寫過《霸王別姬》、《脂胭扣》等劇本的李碧華每週在港版水果週刊登出一篇創作,她的奇幻鬼魅文章引人入勝。去年她把其中六個故事拍成兩部電影,分別由六個導演執導。片名分別為《迷離夜》、《奇幻夜》,合稱鬼魅系列。看在李碧華份上就找來看看,不看就算了,一看發現鬼故事講的其實不是鬼,是人、是香港人、香港事。

讓我來介紹一下故事及導演想諷刺之事(為了不要爆太多雷,所以故事簡單講):

《迷離夜》的第一個故事叫《贓物》,由男主角任達華執導,是他的處男之作。故事講任達華被裁員,找不到工作,但不甘於就此坐著等政府援助(領綜援)就跑去偷人家的骨灰來勒索。這裡諷刺了香港低下層找工作不容易,很多中國來的新移民乾脆不去找工作,跑去領政府綜援(家母最討厭這些蝗蟲)。也諷刺了生人找房子困難,死後找個位置安放骨灰也不容易。雖然任導初試啼聲不是拍得很好,但勇氣可嘉。

第二個故事叫《放手》,梁家輝演一個風水師傅退休前最後一天接到一件難搞的案件,本來想把它轉手給隔壁演慧琳的水晶占卜師。但陳慧琳一個人搞不定,最後要兩個人合力才把事情擺平。至於是什麼事情呢?片名《放手》已暗示了跟感情有關,不能爆太多雷。

第三個故事叫《驚蜇》由陳果導演,是跟香港洪水橋下面「打小人」有關係。洪水橋位於香港灣仔與銅鑼灣交匯處,對面是個很大的消防局。那裡長年有大嬸幫人「打小人」,就是用鞋子打一個人形紙片,邊打邊唸唸有詞。至於唸什麼就跟你要打的內容相關。大家可以google 得到各種「打小人」咒語自己來。重點是,肥鵬(盧海鵬)演的黑道大哥「梁震嬰」的出現最經典,他說有人要害他,不給他上位(往上爬)。「梁震嬰」其實是香港現任特首梁振英的諧音,梁特首跟馬總統有兩個雷同:兩個人名字裡都有個「英」字,兩個人的民望都非常低。所以,當有人拿「梁震嬰」當小人打,據說是史上第一次全院觀眾看鬼片看到歡聲雷動。

《奇幻夜》的第一個故事叫《枕妖》,講的是辣妹陳法拉因為男朋友失蹤後睡不好。換了個枕頭後不只睡得好,還春夢不斷,最後搞到不想上班。這部比較鬼魅,沒有太多香港特點。

第二個故事叫《迷藏》,講幾個中學畢業生回母校玩過夜遇到的么故事;而該校正準備被「殺校」。「殺校」是指學校沒人唸,所以要關門。香港的生活壓力很大,有人估計過,把一個小孩養大約需要四百萬港幣(約一千兩百萬臺幣),所以生育率甚低;香港人口的不斷增加其實是來自於中國的新移民。就因為沒人生小孩,很多學校都在關門,稱之謂殺校。臺灣估計距離殺校不遠了。

最後一個故事叫《黑傘》,泰迪羅賓演一個集滿點就功德圓滿的鬼,但遇到流鶯霸王硬上弓,快要失守。這故事點出香港一樓一鳳的合法妓女生態。

香港回歸後說是五十年不變,但中國愈來愈多的干預、愈來愈多的中國人入侵把房地產價格推高,日常生活資源也被他們買光。香港人快活不下去了,連拍鬼片的導演都忍不住要借鬼諷今。現在只能寄望臺灣能守住,別被賣臺份子賣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