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9

郎才女貌?

西方的傳統智慧往往可以轉化為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哲學;中國的卻常常迂腐得很【注一】。就像上次講到 Mill 對 Taylor 夫人(Harriet Taylor)的漫長守候,真是浪漫過人。吸引 Mill 等待廿一年的並不是美貌(因為長得真不怎樣)而是她的智慧。這對佳人絕對沒有符合郎才女貌的標準,可是在西方卻是佳話。

不只如此,大劇作家蕭伯納的美女求婚故事聽過嗎?小時候看這個故事覺得很好玩,一直記得。蕭伯納不止以劇作有名,他的小聰明很多,講過很多睿智的話。話說有個美女跑去跟蕭伯納求婚,她說他倆生下的小孩一定很棒,有她的美貎跟他的智慧。蕭伯納拒絕她說萬一生下的跟他一樣醜跟她一樣笨怎麼辦?

西方人對郎才女貌真沒什麼期待,為什麼?等我來解構一下郎才女貌的迷思吧。

郎才:才者,才華也。才華是先天天賦加後天努力的結果,而努力佔大多部份。努力什麼呢?努力配合社會需求。大眾需求被某人滿足就說這個人有才華。曲高和寡不管你智商多少都沒用。

女貌:美貌就不一樣啦,以前的人生下來就決定一切。現在還可以動點手腳(其實是動點臉動點胸)但後患如何誰都說不準。你們家有那個沒日沒夜放 K-Pop 的電視台嗎?一開始看得真興奮,每個女子團體都衣不蔽體正妹,邊唱邊上下左右跳。看久了才發現原來每首歌都是不同團體,怎麼都長得一個樣?樂風一模一樣,只是人數不一樣而已,這有啥意思?

說到美貌,有一句中國話講得對:二八年華。過年跟阿明、阿鋒去沙田喝東西聊天,斜對面坐著一對中學生在唸書(這種情景我最熟悉啦),男的帥女的美。陽光打在女孩臉上,那個光、就是那個光,女生最美的就是這個年紀了。十六歲剛好是死亡交叉,過後皮膚會愈來愈差,外貌會愈來愈醜(這是生物學,別跟上帝作對)【注二】。但如果你用心經營,智慧會愈來愈累積,人生歷練會愈來愈豐富,氣質跟味道就出來了。

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某天看到報紙副刊登了一篇講「煮東西」的文章。煮東西的文字一般叫食譜,但這篇不是食譜。這文章我只能說優美來形容,很優美的寫下作者為什麼要煮這頓飯,怎樣煮,有誰吃。天啊!抱歉,詞窮,實在難以形容有多優美。一看作者:林文月。這是誰呢?原來是敝校的中文系老師(就怪我都把時間花在自然跟行為科學裡,沒修到她的課)。

後來林先生把一些「煮東西」文章收集成《飲膳札記》(連書名都優美)。她是台灣第一個把《源氏物語》翻成中文的人,《源氏物語》有若日本之《紅樓夢》,翻譯不是等閒事。同學們快去看一下她的照片,看一下公視幫她拍的紀錄片就知道什麼叫氣質什麼叫味道了。林先生舉止談吐告訴我們,歲月雖然催人老,但氣質可是日積月累的。

像林先生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前為她寫過文章的翁山蘇姬,要不然你看張曼玉、張艾嘉也都是。反例也很多,打開港版水果報,以美貌嫁入豪門最後因為敵不過年輕貌美小名星的大有人在。這些以贍養費維生的名媛努力以打這個隆那個把自己變成塑膠人跑趴追逐歲月尾巴,真可憐。

最近某姑娘公告天下說從今走氣質路線不要再跟她說五四三啦。但如果每天花在鏡前顧盼的時間超過讀書聽音樂看電影,怎會氣質起來呢?別以為留長髮、穿長裙、戴膠框眼鏡、踏帆布鞋、坐咖啡店就是文青。無論坐著多美,一旦開口說話?唉,算了!

【注一】上中國通史課時隔壁班用的書是孫隆基老師寫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出來工作後買來讀,裡面批評了很多中國文化膚淺之處,很值得一看。

【注二】每次看到女生花大錢在保養品或去弄這弄那時都會苦口婆心說:「不用浪費錢啦,今天是你最美的一天(聽到這會心花怒放)。因為明天你會比今天更老更醜,後天又會比明天更老更醜(聽到這會變臉)。不如把錢拿去買書看吧。東西放在臉上會被歲月偷走,放在腦袋裡沒人偷得走。」當然講這話沒有好下場。

2014/01/31

傳奇的 John Stuart Mill

上回說到John Stuart Mill 對自由的看法,這回跟大家說說他的傳奇人生。

John 在一八零六年出生,父親(James Mill)是個歷史及經濟學者。在當時,經濟學這們學問其實跟道德倫理哲學還沒分家,所以算是個哲學家。由於老 Mill 認識很多學者,所以John 的生活被一堆學識淵博的人圍繞。老 Mill 不滿意學校的教育太簡單,所以自己教。你猜老 Mill 如何教?

老 Mill 覺得體能訓練一點都不重要,他把全副心思放在智力訓練上。給他唯一的體能上訓練就是兩人一起外出快步走,而且邊走還要邊問功課。John 三歲學會希臘文,之後讀《伊索寓言》、希羅多德的《歷史》、柏拉圖的《對話錄》及學習天文、物理、算術等。八歲學會拉丁語,接著讀幾何、代數。同學,八歲你幹了些什麼?

十二歲讀阿里士多德,十三歲讀《國富論》(我是三十歲讀的)跟李嘉圖的著作,十四歲跟功利主義始創人邊沁的弟弟遊學法國一年。沒辦法,這些學者都是老 Mill 的好朋友。

這樣沒日沒夜訓練,廿歲時他精神崩潰。

上回我說他是個天才其實他不承認的,他認為這全是苦讀而得來。不過,三歲學會希臘文,八歲學會拉丁語也得有點天份吧?

廿四歲在一個社交場合認識了小他一歲的 Harriet Taylor。Harriet 本姓 Hardy,嫁人後從夫姓 Taylor。Harriet 本來是個普通的丈夫附屬品女性,人生的任務就是把家顧好。Mill 跟她聊天後發現她很有想法,兩人非常投契,從始 John Mill 戀上了 Harriet Taylor。他倆常常邊散步邊聊各種各樣的思想,Mill 在他的自傳跟書裡都寫到所有想法是屬於兩個人的。

由於 Harriet 已婚的關係,Mill 對她的愛戀只能發乎情止乎禮,但 Mr. Taylor 又怎能不知呢?三年後,Harriet 跟丈夫分居;Taylor 為了面子不肯離婚,但允許他們繼續來往。

等了廿一年,在 Mill 四十四歲時 Mr. Taylor 終於去世,他們兩個終於可以正式的結婚。好景不常,他們夫妻只當了七年,Harriet 因為之前肺炎的後遺症在一八五八年病逝。

上回提到的《論自由》在一八五九年出版,剛好是 Harriet 去世一年。書的一開頭 Mill 就說這本書是兩個人的書,所有的思想都是由兩個人合作想出來的。沒有她就沒有這本至今依然是每個大學生必讀的書。廿一年的等候,你說浪漫不浪漫?

補白:看過 Harriet 的照片,一點都沒有中國人所說郎才女貌的感覺。為什麼中國文化就這麼膚淺,神仙眷屬就非得郎才女貌呢?讓我下回來批評一下。

2014/01/26

John Mill 看多元成家

最近有個朋友因為家裡剛好有人支持跟反對多元成家導致反目不說話,夾在中間很煩來問意見。老實說,這個朋友由於是某自稱大學的理工學院畢業,哲學素養幾近於零。要是大學有讀過John Stuart Mill 的 《On Liberty》(論自由),這根本不是問題。

這本出版於一八五九年的名著幾乎每個大學都有課會講,台大是「自由主義」這門課。哈佛當然就是Michael Sandel 的那門出了名的 Justice 啦。不幸大學沒讀過的話麻煩去看看 Sandel 先生的視頻吧。

《On Liberty》這本書寫的正是權力跟自由的關係。這裡所講的權力是民主所授予的權力,泛指民粹主義所隱藏的大眾暴力,特別是主流意見帶來的暴力。 Mill 的想法是主流意見不一定是對的,萬一最後証明主流意見是不對的呢?歷史上有太多主流意見強大最後卻導致人類大災難的發生(希特勒跟毛澤東就是了,可見 Mill 多有遠見)。

Mill 在《On Liberty》第四章裡討論了公權力應該被約束不應去管私領域的事。他認為只要不影響別人,每個人應該有自由追求他自己所認為的利益(這裡用利益並沒法 翻出原文裡 own interests的意思)。他的意思用白話文來說就是我做什麼沒有影響別人你別來管!

多元成家正是這樣的事,某些人壓根不能接受這個世界有同性戀,怎還能讓他們成家呢?老實說,同性戀這檔事漢哀帝就在搞啦。一千多年前也不見有人跳出來反對, 怎麼現在又成一回事呢?不知反對的人有沒有看過草案,也是只規定兩個人成家,並沒有所謂的會造成社會更亂。就算現在的法律跟道德不容許,很有錢的人不也是二房三房來娶,中等有錢的人還不是照樣包養小明星。門關起來的事你管人家那麼多幹什麼,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不該管。

看在很多基督教人仕把同性戀看作一副罪不可恕的樣子(先聲明,我也是基督徒),來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好了。別忘了約翰福音第八章講到耶穌面對行淫抓到按法要被石頭打死說了一句:「你們中間誰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要處理等同性戀死後由上帝來處理,人類幹嘛要去管上帝管的事呢?

也許你會問怎麼我到現在才出來發表意見呢?其實一看到這個新聞 Mill 的思想就出現在腦海(沒辦法,讀了不會忘啊),但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自由啊。伏爾泰不是說過:「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嗎?唉喲,這些關起門來的事就讓那些沒讀過《On Liberty》的人吵去吧。我沒有那個上帝時間啊!

補白:John Mill 是個天才而且在我心目中是個超浪漫的人,有空再跟大家聊聊他。

2013/12/15

一頂帽子帶來的憤怒

昨天看報紙,得知《志明與春嬌》導演彭浩翔正在台北拍新作《撒嬌的女人最好命》。他帶來了中國第一小生黃曉明跟中國第一花旦周迅(不知讀者裡有沒有冰冰的粉絲?)。這讓我想到上個月彭導在香港水果報裡一篇關於拍這部電影的文章。

上個月某晚在上海東安路取景時,有一幕是周迅騎單車載著黃曉明。風一大把周迅的帽子吹走了,當時有兩個看拍戲的民眾跑過去把帽子撿了就跑不見。因為這種小道具沒有備份,這下子慘了。這前前後後的戲都得重拍,不然就不連戲了。彭導當時就發了條微博說:「也許這是好玩,也許只想拿到份紀念品,但你讓我們整晚的戲沒法拍下去...」

結果這條微博引來了眾多的憤怒,譬如說:

「責罵他人之前應該先反省自己有沒有錯。這樣,責罵他人的力量才會更強大!另外,外在因素人是永遠沒法控制得到,只要換換角度想事情,你會探索方法總比問題多。我一直是這樣做的~」

這種說法連我自己都遇過,講個火燒屁股的正事結果換來抽象的形而上學反應。我的火爆脾氣有部份是在中國工作時被這種王八蛋磨平的。

又譬如說:

「雖然很喜歡彭浩翔仍然得說一句,掙着大陸老百姓的錢,還成天罵大陸百姓,這樣是不是有點不厚道?要是真有意見你學學第六代,雖然罵中國人但是掙得歐洲人的錢。雖然說這兩路人忒不厚道但是成天罵大陸的你應該有預案吧?路人撿走了現場製片幹嘛去了?當婊子不立牌坊念完經不打和尚吃完……」

當中大多數的回覆是責罵戲組為什麼不準備多一頂帽。這種說法很奇怪,如果每樣東西都要有備份那要多少東西呢?這裡還有個邏輯問題,現在是帽子被偷走,不是應該怪偷的人嗎?怎會去怪被偷的沒有備份呢?那是不是上街我們都要多帶一個錢包準備等人偷呢?這種心態表現了中國還過著叢林法則的生活,什麼都是自己的問題。

還有很多回覆不爽微博劈頭就說在上海東安路,說這是香港人對內地人歧視的證明。也有很多回覆說上海太多外來人口,他們質素低下,肯定是這些人做的。

不管是中國人認為香港人歧視他們或上海人歧視外地人,這充份表現了中國人因為極度自卑(怕被香港人看不起)而帶來的自大(看不起外地人)的心態。

彭導那個晚上忙得很,不只要補拍不連戲的鏡頭,還要跟一堆粉絲邊辯論邊做公民教育。彭導因為片子還要賣中國,所以不想把話說清楚。老實說一句,這些能上網能在微博貼文的人生活算是過得去了。但這些人的質素都這麼低,可想而知其他人如何了。有著十四億低質素人口的中國,你不怕嗎?我很怕啊!

2013/12/01

人生補時

最近在看一部多年前環保懶惰熊介紹我的日劇叫《人生補時》,別問為何過了這麼多年才看,原因只有懶惰可以解釋。


《人生補時》跟一般日劇一樣,都是十一集為一個單位。故事很特別,一開始看不太懂。看過足球比賽嗎?足球賽一般上下半場九十分鐘,因為足球賽有球員受傷或換人時不停錶照樣計時,所以半場終場前都有傷停補時。這個補時長度是相當自由心証的,由主裁判臨場決定。通常三、五分鐘不等;而且總是在踢得比較沉悶時就吹終場。


《人生補時》講的就是主角因為某個原因忽然死亡,譬如說抓賊被賊打死、工作太操心臟病發死、跳樓等(每集一個,有相當多的死法)。死的當時就會有幾個人穿著足球裁判衣跑出來,舉起牌子說給主角補時(通常是幾小時)讓他去完成沒做完的事,相當搞笑。老實說,從來沒看過死了之後有一堆穿著裁判衣的人出現的畫面,一起始看還真搞不懂幹啥。


由於不是預期的死亡,當主角得知有補時這回事時,他們都得想一下有什麼沒完成才出發。有些人補得多,比較從容,有些比較短,就得用跑的了。


當我看懂了這個補時的意義後,真對這位編劇萬分敬佩,竟然可以想出這種劇本。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對自己年老臨終時的情境作過一些幻想,特別是面對一些困難的選擇時,總會想說這個選擇會不會影響「後尾嗰兩年」(意思指對蓋棺定論有負面影響)。但卻從沒想過如果這一刻就離開塵世,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裡,有什麼還沒完成的呢?這真是臨終哲學的一個好問題。


所以每一集都跟著主角一起想,如果是我,面對這種死法,還有什麼心願未了呢?我的心願當然跟主角不一樣啦,這就是有趣的地方,我的跟主角的跟你的也都不一樣。每一集都有一個新的驚喜,都有一個值得深思的情景。


這麼發人深省的日劇,為什麼沒在哈日的台灣看過呢?台灣人真的比較膚淺只能看愛來愛去的劇嗎?我想,不關膚不膚淺的事,這劇在港台中都不會有好收視。原因是華人社會對死亡有所忌諱,總是不敢去面對。提到死亡,大家都避之則吉。就算劇本裡有非死不可的劇情,也只輕輕帶過。更何況是一整部都用來探討死亡的劇呢。


日本人相信神道教,相信萬物皆有靈(跟華人社會相信死後有亡靈不一樣),死不死都是值得尊重的。生與死都可以討論,所以才會有禮儀師這種職業。也只有日本人可以把這種情景拍得如此輕描淡寫。現在很多大學不是說開生命哲學或臨終學的課嗎?臨終非得是老人不可嗎?這部劇肯定是個好教材。


同學,說說看你現在要死了,給你多活三個鐘頭,你要做什麼?


2013/10/27

《爸爸去哪兒》

每次去中國都有很大的收穫,這次除了一堆衣物、北歐品牌背包blah blah blah 外,還有就是hit 爆中國的最新一檔節目。

餐桌上跟Moi 聊天,她說中國最近最火的節目叫《爸爸去哪兒》,湖南衛視的作品。又是湖南衛視!一直對他們的節目很有好感,無論是住在上海時每個週五緊追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還有後來被中央禁止的真人秀節目《變形記》,都是收視率冠全國。

《超級女聲》不用說,各省眼紅都跟風來一個;而窮人跟有錢人交換身份的真人秀《變形記》更因為搞太大,讓鎮長去跟貧農交換身份觸動了中央神經所以只好停止,夠出位了。

《爸 爸去哪兒》原本是韓國的一個真人秀節目,找名星帶自己小孩到荒郊野外去生活個兩、三天,每天有各種挑戰,在當地大賣。湖南衛視把版權買過來,自己拍一個中國版的。第一季在十月十一日首播,一共十二集。看到現在為止,大概每個地方會佔兩集,所以一共會去六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前兩集)是北京近郊的靈水村,前天的第三集是寧夏騰格里沙漠。

這一季的家庭分別有:台灣的小旋風林志穎、《瘋狂的石頭》的男主角郭濤、跳水王子田亮、林志玲的師弟張亮跟在中國拍MV 很有名的王岳倫;一共三個兒子兩個女兒。

你說這幾個人很紅嗎?也沒有啦。工作滿檔的黃曉明又怎會有空生小孩呢?不管如何,這個真人秀就是紅爆,為什麼呢?

我認為這有四個原因:

大家真的受夠了歌唱選秀節目了。不只是中國的觀眾,台灣也是一樣。週六晚上,中視、華視、台視、民視都是歌唱選秀。現在連公視都要搞選秀了,不想看人家唱歌不成嗎?所以有別的選擇,大家一窩蜂會去看。

無論你是什麼年紀、任何一個性別,沒有人能抵擋小孩子「萌」的魅力。這五個家庭的小朋友都在四到六歲這個範圍,萌到頂點的年齡。再大一點就頑皮,再小一點就玩不動,現在剛剛好。「萌」就是答案。

第三個原因是幸災樂禍心態,平常在家裡都是母親在顧小孩,要不名人夫妻倆都忙就請阿姨來帶。身為老爸現在要單獨跟兒子、女兒過幾天,每個都在想,怎麼辦啊?觀眾都在等著看他們手忙腳亂的日子。

最後一個是社會學觀點,根據Erving Goffman 的劇場理論,每個人在外面表現就如在劇場裡的戲臺上。回到家面對家人或自己就如回到後臺。觀眾對後臺的好奇心理就變成八卦、偷窺,所以才會有狗仔隊的出 現。這五位名人平常在臺上都是有頭有臉的人,但自己兒子女兒一撒嬌,還能板著臉嗎?我們想看的就是這個。

其實,最讓我好奇的是,這五個爸爸怎樣教小孩。這五個人來自台灣和中國的大江南北。他們對小孩的教育方法除了跟幾十年前父母對他們的教養有關,跟他們的教育程度、身邊朋友有關外,也跟南北文化有關。每次有各種狀況出現我都會猜他們各人的應對方法,十分有趣。

你猜台灣的林志穎跟其他四個中國老爸誰比較會教小孩呢?不告訴你,自己看。

2013/10/06

戲台上的即興

CC 成了國家音樂廳最高等級的「金緻會員」,找我一起去那邊的圖書館看看。他擔心我這個劉佬佬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我這個臨時閱讀証很多館藏都不能聽,特別關照說如果無聊就跟他說。沒想到裡面好些戲劇類的期刊,一看無法收拾。

戲劇類期刊,台灣的不多,中國的不少。可惜中國期刊裡的論文水準參差,濫竽充數者眾。高水準的也有啦,不多就是了。其中一篇登在台灣《戲曲學報》第九期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沈勇寫的《浙江地區路頭戲現狀調研》吸引了我的眼球,十分有趣。

講到戲劇,大家不是想到粵劇(廣東大戲)、歌仔戲(台語戲)、國劇(京劇)、昆曲、就是莎士比亞。但你知道戲劇是怎樣變遷的嗎?戲劇是從:演、演員演、演員演故事,一直進化到依劇本演員演故事。就是說,人類一開始就會演,就跟你伙著同事一起跟客戶演場戲那種演。

然後發展成演員演,即是由專業演員來表演。再進化成演員跟據故事大綱來演。最後進化到演員背劇本來演戲。

中國一直到唐朝都只有歌舞劇跟滑稽劇,到宋才有故事劇,一直至元才有劇本的雜劇。所以,如果看到古裝片裡說唐有戲劇就是騙人的。

所謂路頭戲,就是只有故事沒有劇本的戲,算是演化的中間產物。由師傅在表演前分配角色、講解戲文主要事件、人物關係等。在演員上台前指點套路、走位、開個頭。之後就全交給演員自己即興演出,演出好壞就全看演員功力了。這種戲在以前是用於慶壽祭祖、上樑、送考、人生節慶、地方節慶等傳統喜慶。

而演員演戲,最主要是靠一些小段子。這些小段子叫「賦子」,譬如說有:「趕考」、「宿店」、「花園」、「搶親」、「公堂」、「探監」、「團圓」等情節場景。古時候的故事畢竟就是由這些場景組成,所以整個劇就由師傅把賦子「篐桶」般篐起來。所以路頭戲的師傅又叫「篐桶師傅」或是「派場師傅」。

相信大家都聽過《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這戲原本也就是一部路頭戲,後來才變成有劇本的戲。

路頭戲現在還在浙江地區表演,作者跑去做田野調查,實地訪問演員(這用了社會人類學方法),問他們劇本戲這麼盛行,為什麼路頭戲還有人看。他們表示有三個原因:一、因為一般下午戲約兩個半小時,晩場更長,而劇本戲不會有這麼長的。他們能把兩分鐘的故事演成兩個半小時,所以節慶都找他們去演。二、方便:因為早上接到活,說一下故事,下午湊一下晚上就能演。三、觀眾:觀眾文化水平低,路頭戲裡賦子都是土話,而且故事簡單,不嚴肅。所以路頭戲還生存到現在。

但路頭戲卻正在漸漸的式微,為什麼呢?根據演員的說法,最主要是演員們覺得路頭戲低俗落後。找人寫劇本,請導演來排戲才叫高檔。另外,現在在外頭演戲都要有字幕機,路頭戲都是即興的,沒劇本,字幕機用不上啊。

所以,路頭戲的式微跟價值觀有關係,不是戲本身的問題。這讓我想到爵士樂。爵士樂當初是黑人樂手送殯後回家時打發時間即興演奏的音樂,跟路頭戲很類似。而爵士樂手也有一段時間因為價值觀問題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窩在小酒館,一直到很後期才能在音樂廳演出。

而且,路頭戲的演員跟爵士樂手一樣,愈老愈值錢。兩者都是五十過後,賦子、段子多了才會演。價值觀可以改變,這樣好玩有趣的路頭戲什麼時候可以跟爵士樂一樣登上國家級的表演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