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1

人生補時

最近在看一部多年前環保懶惰熊介紹我的日劇叫《人生補時》,別問為何過了這麼多年才看,原因只有懶惰可以解釋。


《人生補時》跟一般日劇一樣,都是十一集為一個單位。故事很特別,一開始看不太懂。看過足球比賽嗎?足球賽一般上下半場九十分鐘,因為足球賽有球員受傷或換人時不停錶照樣計時,所以半場終場前都有傷停補時。這個補時長度是相當自由心証的,由主裁判臨場決定。通常三、五分鐘不等;而且總是在踢得比較沉悶時就吹終場。


《人生補時》講的就是主角因為某個原因忽然死亡,譬如說抓賊被賊打死、工作太操心臟病發死、跳樓等(每集一個,有相當多的死法)。死的當時就會有幾個人穿著足球裁判衣跑出來,舉起牌子說給主角補時(通常是幾小時)讓他去完成沒做完的事,相當搞笑。老實說,從來沒看過死了之後有一堆穿著裁判衣的人出現的畫面,一起始看還真搞不懂幹啥。


由於不是預期的死亡,當主角得知有補時這回事時,他們都得想一下有什麼沒完成才出發。有些人補得多,比較從容,有些比較短,就得用跑的了。


當我看懂了這個補時的意義後,真對這位編劇萬分敬佩,竟然可以想出這種劇本。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對自己年老臨終時的情境作過一些幻想,特別是面對一些困難的選擇時,總會想說這個選擇會不會影響「後尾嗰兩年」(意思指對蓋棺定論有負面影響)。但卻從沒想過如果這一刻就離開塵世,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裡,有什麼還沒完成的呢?這真是臨終哲學的一個好問題。


所以每一集都跟著主角一起想,如果是我,面對這種死法,還有什麼心願未了呢?我的心願當然跟主角不一樣啦,這就是有趣的地方,我的跟主角的跟你的也都不一樣。每一集都有一個新的驚喜,都有一個值得深思的情景。


這麼發人深省的日劇,為什麼沒在哈日的台灣看過呢?台灣人真的比較膚淺只能看愛來愛去的劇嗎?我想,不關膚不膚淺的事,這劇在港台中都不會有好收視。原因是華人社會對死亡有所忌諱,總是不敢去面對。提到死亡,大家都避之則吉。就算劇本裡有非死不可的劇情,也只輕輕帶過。更何況是一整部都用來探討死亡的劇呢。


日本人相信神道教,相信萬物皆有靈(跟華人社會相信死後有亡靈不一樣),死不死都是值得尊重的。生與死都可以討論,所以才會有禮儀師這種職業。也只有日本人可以把這種情景拍得如此輕描淡寫。現在很多大學不是說開生命哲學或臨終學的課嗎?臨終非得是老人不可嗎?這部劇肯定是個好教材。


同學,說說看你現在要死了,給你多活三個鐘頭,你要做什麼?


2013/10/27

《爸爸去哪兒》

每次去中國都有很大的收穫,這次除了一堆衣物、北歐品牌背包blah blah blah 外,還有就是hit 爆中國的最新一檔節目。

餐桌上跟Moi 聊天,她說中國最近最火的節目叫《爸爸去哪兒》,湖南衛視的作品。又是湖南衛視!一直對他們的節目很有好感,無論是住在上海時每個週五緊追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還有後來被中央禁止的真人秀節目《變形記》,都是收視率冠全國。

《超級女聲》不用說,各省眼紅都跟風來一個;而窮人跟有錢人交換身份的真人秀《變形記》更因為搞太大,讓鎮長去跟貧農交換身份觸動了中央神經所以只好停止,夠出位了。

《爸 爸去哪兒》原本是韓國的一個真人秀節目,找名星帶自己小孩到荒郊野外去生活個兩、三天,每天有各種挑戰,在當地大賣。湖南衛視把版權買過來,自己拍一個中國版的。第一季在十月十一日首播,一共十二集。看到現在為止,大概每個地方會佔兩集,所以一共會去六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前兩集)是北京近郊的靈水村,前天的第三集是寧夏騰格里沙漠。

這一季的家庭分別有:台灣的小旋風林志穎、《瘋狂的石頭》的男主角郭濤、跳水王子田亮、林志玲的師弟張亮跟在中國拍MV 很有名的王岳倫;一共三個兒子兩個女兒。

你說這幾個人很紅嗎?也沒有啦。工作滿檔的黃曉明又怎會有空生小孩呢?不管如何,這個真人秀就是紅爆,為什麼呢?

我認為這有四個原因:

大家真的受夠了歌唱選秀節目了。不只是中國的觀眾,台灣也是一樣。週六晚上,中視、華視、台視、民視都是歌唱選秀。現在連公視都要搞選秀了,不想看人家唱歌不成嗎?所以有別的選擇,大家一窩蜂會去看。

無論你是什麼年紀、任何一個性別,沒有人能抵擋小孩子「萌」的魅力。這五個家庭的小朋友都在四到六歲這個範圍,萌到頂點的年齡。再大一點就頑皮,再小一點就玩不動,現在剛剛好。「萌」就是答案。

第三個原因是幸災樂禍心態,平常在家裡都是母親在顧小孩,要不名人夫妻倆都忙就請阿姨來帶。身為老爸現在要單獨跟兒子、女兒過幾天,每個都在想,怎麼辦啊?觀眾都在等著看他們手忙腳亂的日子。

最後一個是社會學觀點,根據Erving Goffman 的劇場理論,每個人在外面表現就如在劇場裡的戲臺上。回到家面對家人或自己就如回到後臺。觀眾對後臺的好奇心理就變成八卦、偷窺,所以才會有狗仔隊的出 現。這五位名人平常在臺上都是有頭有臉的人,但自己兒子女兒一撒嬌,還能板著臉嗎?我們想看的就是這個。

其實,最讓我好奇的是,這五個爸爸怎樣教小孩。這五個人來自台灣和中國的大江南北。他們對小孩的教育方法除了跟幾十年前父母對他們的教養有關,跟他們的教育程度、身邊朋友有關外,也跟南北文化有關。每次有各種狀況出現我都會猜他們各人的應對方法,十分有趣。

你猜台灣的林志穎跟其他四個中國老爸誰比較會教小孩呢?不告訴你,自己看。

2013/10/06

戲台上的即興

CC 成了國家音樂廳最高等級的「金緻會員」,找我一起去那邊的圖書館看看。他擔心我這個劉佬佬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我這個臨時閱讀証很多館藏都不能聽,特別關照說如果無聊就跟他說。沒想到裡面好些戲劇類的期刊,一看無法收拾。

戲劇類期刊,台灣的不多,中國的不少。可惜中國期刊裡的論文水準參差,濫竽充數者眾。高水準的也有啦,不多就是了。其中一篇登在台灣《戲曲學報》第九期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沈勇寫的《浙江地區路頭戲現狀調研》吸引了我的眼球,十分有趣。

講到戲劇,大家不是想到粵劇(廣東大戲)、歌仔戲(台語戲)、國劇(京劇)、昆曲、就是莎士比亞。但你知道戲劇是怎樣變遷的嗎?戲劇是從:演、演員演、演員演故事,一直進化到依劇本演員演故事。就是說,人類一開始就會演,就跟你伙著同事一起跟客戶演場戲那種演。

然後發展成演員演,即是由專業演員來表演。再進化成演員跟據故事大綱來演。最後進化到演員背劇本來演戲。

中國一直到唐朝都只有歌舞劇跟滑稽劇,到宋才有故事劇,一直至元才有劇本的雜劇。所以,如果看到古裝片裡說唐有戲劇就是騙人的。

所謂路頭戲,就是只有故事沒有劇本的戲,算是演化的中間產物。由師傅在表演前分配角色、講解戲文主要事件、人物關係等。在演員上台前指點套路、走位、開個頭。之後就全交給演員自己即興演出,演出好壞就全看演員功力了。這種戲在以前是用於慶壽祭祖、上樑、送考、人生節慶、地方節慶等傳統喜慶。

而演員演戲,最主要是靠一些小段子。這些小段子叫「賦子」,譬如說有:「趕考」、「宿店」、「花園」、「搶親」、「公堂」、「探監」、「團圓」等情節場景。古時候的故事畢竟就是由這些場景組成,所以整個劇就由師傅把賦子「篐桶」般篐起來。所以路頭戲的師傅又叫「篐桶師傅」或是「派場師傅」。

相信大家都聽過《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這戲原本也就是一部路頭戲,後來才變成有劇本的戲。

路頭戲現在還在浙江地區表演,作者跑去做田野調查,實地訪問演員(這用了社會人類學方法),問他們劇本戲這麼盛行,為什麼路頭戲還有人看。他們表示有三個原因:一、因為一般下午戲約兩個半小時,晩場更長,而劇本戲不會有這麼長的。他們能把兩分鐘的故事演成兩個半小時,所以節慶都找他們去演。二、方便:因為早上接到活,說一下故事,下午湊一下晚上就能演。三、觀眾:觀眾文化水平低,路頭戲裡賦子都是土話,而且故事簡單,不嚴肅。所以路頭戲還生存到現在。

但路頭戲卻正在漸漸的式微,為什麼呢?根據演員的說法,最主要是演員們覺得路頭戲低俗落後。找人寫劇本,請導演來排戲才叫高檔。另外,現在在外頭演戲都要有字幕機,路頭戲都是即興的,沒劇本,字幕機用不上啊。

所以,路頭戲的式微跟價值觀有關係,不是戲本身的問題。這讓我想到爵士樂。爵士樂當初是黑人樂手送殯後回家時打發時間即興演奏的音樂,跟路頭戲很類似。而爵士樂手也有一段時間因為價值觀問題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窩在小酒館,一直到很後期才能在音樂廳演出。

而且,路頭戲的演員跟爵士樂手一樣,愈老愈值錢。兩者都是五十過後,賦子、段子多了才會演。價值觀可以改變,這樣好玩有趣的路頭戲什麼時候可以跟爵士樂一樣登上國家級的表演廳呢?

2013/09/01

統計學 裸體的?

上一課介紹了講美國通用汽車在中國發展的書,因為最近看書看得飛快,不到兩週又要介紹一本有趣的書。跟統計學有關的。喂!別關掉,看看講什麼嘛!

先申報利益(在香港寫文章跟做節目,都要申報利益,以免有打廣告之嫌),我沒唸過統計學。不是騙你,唸物理的數學厲害,怎可能沒唸過統計學呢?是這樣說沒錯,但因為求學之路有點複雜,別人在唸統計學的時候我在唸別的東西。修過唯一跟統計兩個字扯得上邊的叫「統計力學」(Statistical Mechanics),這是物理四大力學之一,可惜用不上數學裡的統計觀念。

出來工作才接觸統計學,mean 啊、standard deviation 啊、correlation 啊,每天都在算。別以為我現在改行賣東西用不著。每次客戶要談這個 guarantee 那個 guarantee , 都要拉standard deviation 來看啊!不然你以為這種東西可以「阿莎力」一口價嗎?

雖然用很多很順了,但一些定義還不是十分清楚,上星期剛好看到這本書,釐清一些問題。還發現原來有一些觀念是不正確的。

跟《American Wheel Chinese Road》一樣,港版水果報介紹了這本《Naked Statistics》,說得簡單又有趣,就買來看看。沒想到跟上一本一樣,一翻不可收拾。

作者 Charles Wheelan 上一本書《Naked Economics》在台灣有中文版叫《聰明學經濟的十二堂課》,沒看過。作者一開始也申報利益,他說不喜歡微積分,但喜歡統計學。我不懂統計學,但喜歡微積分。這本書跟我想象的統計學書不一樣,裡面沒什麼數學。當然,少數 terms 的定義放在 appendix 裡讓有興趣的人自己看。更特別的是,書裡有專門一章講我們常會遇到的誤用,這就比教科書強太多了。學會一個新東西時當然找盡各種機會去用它,但教科書並不 會提醒我們什麼時候這套理論不能用。這通常都是從老師口中學會(所以去上課很重要)或從這些好心人仕寫的書裡才學得到。

講一下我從書裡學到或澄清的一些觀念。第一個當然就是「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以前在工廠混,每次有事就去 run correlation;run 出來有就說這是 root cause。當時忙得很,沒去想太多,反正前輩怎麼說就怎麼做。現在想一想,果然是。當看到 A 跟 B 有 correlation 時可能它兩其實是受 C 影響,而 C 是我們沒看到的。結果去改 A 後才發現 B 根本不會動。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平常都去算 standard deviation,但其實這是整個 population 都有量測時才可以用。如果我們是取樣的話,要用另外一個叫 standard error (SE) 的參數來計算。當看到這個對我來說是新的參數時,真的花了一些時間來消化。誰說這是本給普羅大眾的讀物?不過,當看懂了以後馬上想到:唉!那我當年到底有沒有算錯啊。

書留給你們自己看(要看請舉手),再講一個故事。書是上週末看完的,過了幾天法國一家知名專門出我們這個行業市場報告的公司來拜訪,介紹他們最近做的報告 (當然希望我們買幾份啦,歐元計價的啊)。其中講到某一個 field 裡韓國三星有兩百六十個專利,百分之十的人 file 了百分之四十八的專利。我馬上想到前一陣子很熱門的 20/80 法則,說什麼百分之八十的收入都從百分之廿的人 contribute 的。我心裡想,那百分之十貢獻了百分之四十八,那百分之廿是否就佔去百分之八十呢?

我就跑去算 Normal Distribution,發現根本不是。後來再翻查 20/80 法則從那掉下來的,原是這個法則是 base on 一種叫 Pareto Distribution 來算的。Pareto Distribution 當然就不能算 standard deviation 啦。問題是,按照定義 Pareto Distribution 應該來算一些會匯聚在一起的東西,譬如說:城市人口、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這是物理,假裝沒看到就好)、森林大火啦。根本就不是說員工的生產力(生產力應該是 normal distribution)。如果有老闆因為 20/80 法則而解顧了百分之八十員工那就真的是冤枉了。怪不得現在都沒人在提20/80 了。


PS. 港版水果經濟版每週都五會介紹有的沒有的書。而台版水果每週六在副刊介紹書,全都是翻譯小說。由此可以看出為何香港搞金融台灣搞文創。

2013/08/18

美國輪子中國路(通用汽車在中國)

前幾年大家都在談到中國去發展,有些人賺得荷包飽滿,更多的人鎩羽而歸。更有甚者,為了面子問題,縱使生意失敗,還是留在中國,過著淒涼的日子。最近看到報導,以前夜夜笙歌的廣東東莞現在快變成死城。台灣人在大陸大部分人做消費品(或消費電子)製造業,這不是國家最關注的行業,做好做壞隨便你。如果你想做的是國家政策汽車業,那就好玩了。最近看了一本書《American Wheels Chinese Roads》講通用汽車(GM)如何打進中國這個超保守市場,如何讓中國變成整個通用集團最會賺錢的區域,又如何變成中國最賺錢的汽車品牌。

中國本來就有國家車廠一堆:北京汽車、上海汽車、廣州汽車、位於長春的第一汽車(著名國家領導人座車紅旗就是第一汽車製造的)等。在偉光正(偉大、光明、正確)的共產黨領導下,有那一個車廠你聽過的?當然沒有啦!全部都是賠錢貨。

汽車是一個國家的戰略產業(所有國家都有其旗艦品牌),雖然不會造,但也不能隨便把市場拱手讓人。所以中國設下種種門檻,進口車要抽超高稅。因為開設合資公司有一部進口車低稅優惠,所以九十年代初有香港公司專門幫人在廣東設立空頭公司來進口日本車(不要小看這樣螞蟻搬家這樣一輛一輛運進去,每年進去的車子比中國製造的要多)。而外國車廠要進去中國必需跟當地國有汽車廠五十、五十合資。就等於說,要進中國造車子就等於把技術送出去。而且,能不能合資並不是由商業計算來決定,全都由中央拍板。

八、九十年代唯一在中國賺到錢的就是褔士(Volkswagen) 。VW 得到中央點頭跟上海汽車集團合資成立大眾汽車,弄了一個古老的model 叫Santana 來中國生產。然後再成立計程車公司,全用這款車,趕上中國的起飛,你說能不賣到哭出來嗎?大家去上海出差注意一下,大部份還是Santana。同樣的 Hyundai 跟北京汽車合資,所以北京計程車都是Hyundai。可見汽車行業在中國是非常有地域性的。

一大堆外國車廠不可能看著市場這麼大放在眼前,又吃不到,所以一有機會就想盡各種方法進去。可惜,機會不會從天而降的。一次在北京舉辦的汽車展,各國車廠莫不卯足全力希望可以得到中央官員多停下來幾分鐘看一下。主辦單位說會有領導到場視察,各車廠代表團在下午五點半前可自由進出,但之後就會封鎖場館,只出不進。機會難得,大家都留下來等候跟領導碰面的機會。一直等到八點,各國代表均又餓又累,還有從歐、美兩洲來的有時差,大家都想睡。八點半,受不了,問領導到底來還是不來。幾分鐘後,得到的回答是:「領導沒說他不會來。」老外全線昏倒。晚上九點,領導終於來了,只停留四十五秒。

這就是中國,中國就是莊家。書上用了一句很有深度的話形容:「You are invited to play the game; you may enter and stay on our terms. If you choose to leave, then you bear the consequences.」(你被邀請來玩,你可以進來用我們的規矩玩。但如果你選擇離開,後果自負。)

機會來了,中國想製造一些高檔車,Santana 實在是不夠高檔,官員開出去不夠體面。他們找上GM 跟福特(Ford)。兩家車廠都拿出看家本領,GM 出的是別克(Buick)的 Century;福特出的是 Mondeo。最後當然是本書主角GM 中選啦,為什麼?據說因為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傅儀的座車就是別克。別克給中國人的印象就是高檔。

不過,也有另一個說法。話說本來是福特屏雀中選的。可惜消息走漏,被媒體報出來。導致中央很不高興,就改成GM 了。不過,無論是那一個版本,就算是GM 這麼大的企業,碰到中國也只能聽天由命啦。

在中國,口頭承諾全是屁,一天沒由中央白紙黑字簽名都不算。好啦,GM 被叫去人民大會堂簽給全世界看,高興的咧;GM CEO Jack Smith 從美國飛去要跟當時總理李鵬簽合作協議。一團人在人民大會堂會議室外裡等了好久,最後門打開,竟然是副總統高爾(Al Gore)走出來。Jack Smith 上前去,結果只安排跟李鵬握手拍照,就這樣,結束了。沒有任何簽約。第二天,大家在報紙上看到頭條是美國副總統跟李鵬簽了GM 跟上汽的合作。果然,政治先於一切。

雖然在中國站穩了腳步,但高檔車買的人畢竟有限。GM 就跟政府申請開發小型車,準了。接下來找款式。在之前他們買下了要破產的韓國大宇(Daewoo)裡挑了一款小車,改名叫Spark,把它歸在 Chevrolet 這個品牌下。當他們去零件供應商談合作時,發現很多供應商已經跟另一家非國營的車廠奇瑞簽了供應協議。奇瑞要生產的那輛車就是赫赫有名的 QQ。

搞什麼啊?為什麼奇瑞會生產一輛跟GM 一模一樣的車呢?原來當年大宇要破產了,奇瑞就透過一個台灣人跟大宇買了一個車款的設計圖。而剛好GM 也選了這款來生產,這就撞款了。結果就是,你一定聽過 QQ,但我猜大部份人不知道有 Spark。

一開始提到所有外國車廠必需跟中國合資,讓他們來學技術。經過了廿七年的學習,到底這些合資車廠學到什麼呢?告訴你,學到個屁。這十幾個合資車廠(全都是世界知名車廠)加起來的銷售量不及三個中國的非國營車廠:奇瑞(QQ)、吉利(有錢到買下 Volvo)、BYD。唉!大鍋飯嘛。

這本兩百頁有趣的小書不只把整個中國汽車市場講了一輪,還把很多共產中國特有文化描寫得活靈活現。譬如講到做生意,作者說:「To enter and compete in China, you need a license. To get a license you need a friend. Once you have a license, that friend can help you build your business. The better the friendship, the more lucrative the business. If the friendship ever turn sour, the business will be in trouble. Your friend may ultimately aim to control your business.」(要在中國做生意要有許可。要拿到許可要有個朋友。當你拿到許可,那位朋友會幫你把生意搞定。朋友關係愈好,生意愈旺。一但關係變 差,生意就會有問題。最後生意可能會被朋友一把端走。)

另外提到生意遇到困難需要朋友幫,作者說共產中國把人與人之間關係分成六種(附上作者的中文拼音):敵人(Di Ren)、朋友(Pengyou)、老朋友(Lao Pengyou)、好朋友(Hao Pengyou)、哥們(Ge Mer)、家人(Jia Ren)。作者還把每一種關係能給我們的幫助寫得十分清楚。看了這本書,除了認識汽車業以外也對共產中國文化有特別角度的理解。給個讚!

PS. 特別感謝CC Lin 幫忙從Amazon 不停的運書過來,讓我跟世界零時差。

2013/08/04

沐猴而冠與路西法效應

昨天廿五萬白衫軍在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的照片傳遍地球,全世界都看到台灣虐死軍人引起公憤。經已辭職的國防部長高華柱日前講說有些士官「沐猴而冠」,自我膨漲。其實我們都知道軍中很多人過度使用權力,玩兵玩上癮,搞到現在玩死人了。

提到「沐猴而冠」,不禁讓我想到史丹福大學心理系Philip Zimbardo 在一九七一年做的一個實驗。實驗想要看看人如何社會化(註),他把心理系地下室改裝成一個監獄,找了廿四個正常人(經過心理測驗)分成兩批,一半當犯人, 一半當獄卒。希望可以在兩個星期的實驗時間內看到什麼新發現,這個實驗最後成為臭名遠播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SPE)。

實驗開始只告訴獄卒不能體罰,其他的讓他們自成發展,同時可以看到這些素人獄卒是否能找出管理的規律。一開始這些素人罪犯跟素人獄卒都不知道如何當個稱職的角色。但很快的,不到一天,獄卒就馬上學會「獄卒」這個身份所賦予給他們的權力,開始讓「罪犯」就範。

沒想到的是,當獄卒享用過玩犯人的快感後,竟然玩得愈來愈誇張,甚至有相互比拼的情況出現。不到兩天,罪犯就開始受不了而策反。沒幾天,就有兩名犯人因為精神崩潰而退出。

本來準備兩週的實驗情況一發不可收拾,在第六天就草草宣佈結束。

因為情況實在太嚴重(參與者需要事後精神輔導),而且違反當時的道德標準,這個實驗馬上被封存,不得討論。過了三十年後,Zimbardo 才把原始資料重新整理成書。為什麼三十年後能重新討論呢?最主要是美軍在中東的一堆虐囚案,美國人開始重新檢討為什麼本來是非常正面的對抗恐佈主義之戰竟 然被負面的虐囚而蓋過。

SPE 告訴我們的是,本來是清白無辜(innocent)的人,因為賦予了權力,同僚間的團體加上身處的情境加速權力的濫用。就像路西法(Lucifer)本來是最好的天使,最後卻墮落成魔鬼。這不就正是這次軍中事故的原因嗎?不過,東方哲學有時是快西方好幾步,當那廿四位實驗參加者還想從做實驗賺點零花錢而沒 想到後患這麼嚴重時,神秘東方早就有沐猴而冠這句話了。只不過沐猴而冠沒告訴我們除了個人問題外,團體跟情境這兩個因素也要考慮進去。

不過,很久沒聽到,都快忘了沐猴而冠這句話,剛好可以用來提醒我那個對比他職級低常常呼呼喝喝的同事。

註:社會化是指加入一個組織、團體、社會後從不懂規矩(又或稱白目)到懂規矩的過程。

2013/07/07

作弊的國度

同學你作弊過嗎?我在香港讀書很輕鬆,不用作弊的。大學唸物理,每題推導好幾頁紙,沒法作弊。唯一作弊科目叫「軍訓」。當時台灣男生唸完大學要當兵,「軍訓」不及格只好當大頭兵,及格就可以考預官。反正我到現在都搞不清什麼是什麼,總之他們要及格,我不用。但「軍訓」這個科目很無聊,上課基本上都在看自己的書。台大的「教官」很清楚他們是不受歡迎動物,考試「隻眼開隻眼閉」,只是同學都不敢翻書。所以考試我就拿書出來翻,報答案給同學。

不曾作弊的我其實心裡很掙扎,知道這樣很不對,但同時又很討厭「教官」這種軍方動物在校園走來走去,從第一天就想搞他們。但找不到方法,只好用我作弊你卻對我沒法來消極反叛。

從來作弊就是一件見不得光,偷偷摸摸的行動;就算有組織也只是限於幾個人。而且被逮到通常都會自認倒霉。不過,強國人就是不一樣。讓我告訴大家一個今年中國高考(等於台灣聯考)發生的奇事。

湖北鍾祥是個古城,在戰國時代就是楚國的陪都,那時候叫郊郢。詩人屈原也在那寫過詩。明朝嘉靖皇帝在那邊當過藩王,所以他當上皇帝後為父親建了一個明顯陵,現在是聯合國世界遺產。可見鍾祥是個文化古城。我對文化古城印象很好,像西安、安徽的徽州、績溪,隨便路上遇到的人都十分有文化。可惜這個鍾祥。

六月八日下午,高考結束,公安收到報告說鍾祥第三中學被憤怒的家長打,要求保護。趕快派上百公安把學校門口封起來再保護監考老師離開。官方的說法竟然是因為兩天的高考期間,外地來的監考老師「監考過嚴,少數考生沒有考好,學生及家長發泄不滿情緒」,所以要對他們報復。什麼是「監考過嚴」呢?

兩天的高考裡三中總共沒收作弊通訊器材幾十個,手機n 台。這都是不能帶進考場的。而且同時還查到副校長自己就是作弊集團的其中一個老闆,他賣了三十台作弊通訊器,一台三千(人民幣,下同)。他找一些考上大學的人去重考,在試場裡把答案傳出來,再傳給其他買了他器材的考生。一科五千,全科三萬。

作弊成為一個產業絕對不是一個副校長說了算的,五月的時候鍾祥市的市長林長州就宣佈要把鍾祥市打造成「教育招牌」、「教育品牌」、「教育名牌」。產業才有所謂的「招牌」、「品牌」、「名牌」。林市長想把鍾祥市當作拜金的補習班,不管有沒有辜負了屈原曾在這寫下絕世詩句的美譽。

生在急功近利的香港的我也會因為作弊而覺得羞愧,而古城鍾祥的家長卻高呼:「哪裡不作弊的嘛?你說公平嗎?」、「不作弊不公平!」這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啊?以作弊為正確。而且問題是不只一個人這樣想,是一整個市上至市長下至家長都這樣想。老實說孟母三遷是有道理的,要我跟鍾祥市這一百萬王八蛋住在一起,我會羞愧而死。

這個世界真的是無奇不有,但每天心裡想著當了亞洲領袖後什麼時候可以當世界老大的中國如果是這樣的價值觀,那真的是不當的好。老實說,有時候我們會怕中國變得太強大。但如果到處都碰到高喊:「不作弊不公平!」這種人,那有什麼好怕的,等他自己爛掉就是,給點時間,你會看到的。

PS. 南方週末的報導,有照片:http://www.infzm.com/content/9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