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1

台灣限定的《當愛來的時候》


不要被電影海報騙了,雖然設計得像《情書》跟 Keren Ann 的唱片《Not Going Anywhere》的混合體。《當愛來的時候》描寫的並不是愛情,而是台灣人特有的情感。只有了解台灣後才能體會這種獨特的情感。

這是一個小家庭的故事,爸爸黑面入贅一個開快炒店的家,女人掌權卻沒小孩。二媽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來春十六歲,沒讀書,整天無所事事。電影一開場就是二媽為家裡生了個男孩,終於可以傳宗接代了。除此以外,黑面的自閉症弟弟也跟他們同住,每天畫畫、自言自語跟存錢娶老婆。

故事發展從來春懷孕開始。已經第四個月了,拿不掉;男朋友也跑了,來春獨自面對之餘還要應付非常生氣的二媽。她只能反駁二媽生了三個也沒有結婚。黑面在家沒有地位,被大媽招來使去。雖然看起來也是無所事事,但夾在眾多女人中間,每天忙著到處滅火,只能借酒澆愁。

那什麼是台灣特色的情感呢?

台灣是個男性為主的沙文主義社會,(雖然現在好多了,但還是常會看到)男人每天喝酒打屁,以為自己在做大事情;當事情真來的時候卻又不知所措。而讓黑面狀況更糟的是入贅,就算他多想表現他的男子氣概,大媽一出口就會讓他夾著尾巴。黑面把這種情緒演活了。

看過台灣鄉土連續劇嗎?注意到裡面的角色對話都是用吼的嗎?《當愛來的時候》也是一樣。台灣人愛面子,關心的話不懂得怎麼去表達,只能用吼的。可是用吼的結果就是沒有溝通,只有吩咐,你說我聽。年輕人覺得父母每天在罵,很煩;父母覺得有關心小孩啊,只是小孩都不接受。講到代溝,細心的眾觀會注意到,父母那一代都是講台語,而女兒那一代都是講國語,在吵架時也一樣,非常有台灣特色。

注意新聞嗎?香港有些有錢佬有好幾個老婆。每個都各懷鬼胎,天天想著如何安插自己的小孩,如何爭寵。搞得有錢佬一個頭兩個大,報章雜誌不愁沒新聞。台灣很奇怪,太太們好像姐妹一樣,相互扶持。來春懷孕了,二媽發颷,大媽安慰,帶她去找婦科醫生,甚至陪她去男朋友家。大、二媽合作把一個家穩住,讓黑面可以繼續的無所事事,每天喝酒。這算不算是沙文主義下的女性主義呢?但這個每天吃癟的黑面好像又跟沙文主義有點距離,很難把這種關係歸類,十分有趣。

還有多到數不完的台灣限定隱藏在108分鐘的電影內。雖然導演把女性主義、男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變遷、兩代關係、未婚懷孕等等的普世價值放在台灣的時空下來討論,卻一點都不唱高調。裡面所描寫的各種情境十分真實,你可能會邊看邊想到朋友同事或親戚相同的遭遇。

影評人但唐謨在《破》報的影評用這句話來結尾:「有一場二媽和大媽一起洗澡的段落,整場戲散發著一股力量,動人到不行。」我認為,這部戲從頭到尾都很動人,不是讓你哭濕很多衛生紙的那種感人,而是真的觸動到內心的那種動人。《當愛來的時候》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看的電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