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3

自殺的社會學觀點


富士康的十二跳搞得沸沸揚揚。一開始猜會有幾跳,扯到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新聞報導不是針對薪水太低就是八十後抗壓差。後來郭董連連加薪,又說有陰謀論,跟老共叫板云云。

看遍港台媒體,全都圍著經濟問題打轉,好像所有問題都是經濟問題。以前修經濟學沒遇到半個新聞系的,怎麼現在滿街記者都說得一嘴經濟了。是因為新聞裡常常搬弄些經濟名詞,聽多了大家以為很懂?還是因為經濟學在金融界使用得相當成功,百姓們都相信經濟萬能?其實大家都忽略了描述人類行為不只經濟學,還有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著眼於選擇行為,描述像富士康的這種自殺,應該要回到社會學奠基者之一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在其經典「自殺論」裡的分析。硬把經濟學套在自殺上,真是貽笑大方。

涂爾幹把歐洲的自殺數字算了一遍,歸納出來,自殺跟我們一直以來的偏見,譬如說:精神失常、酗酒、貧窮、遺傳、氣候等通通沒有關係。人不會因為窮而自殺,但會因為忽然間變窮而自殺。他把自殺原因分成下面三種:

Egoistic:自我型。涂爾幹歸納出宗教、家庭與政治團體整合度愈高,自殺率愈低。現代人愈來愈相信知識、不相信上帝, 愈來愈抱單身主義,愈來愈不相信政治可以為你服務,所以自殺率高。總的來說,人跟社會團體愈疏離,愈沒有依靠,自殺率愈高。

Altruistic:利他型。相對於自我型是跟社會太疏離,利他型是社會對他的期望太高。這種自殺是指人為了社會而做出自殺的行為。日本人動不動切腹就是利他主義自殺行為最佳例子。

Anomic:脫序型。人不知如何面對動盪不安的環境時,自殺就會發生。這裡所謂的動盪不安不只經濟、政治、價值觀,甚至離婚也算在內。所以上面才會說忽然間變窮會使自殺率增加,這就解釋了為何一九九八年香港流行燒炭自殺。而窮到極點的八十年代中國自殺率並不高。

南方周末的記者混進去富士康打工,回來的報導告訴我們,其實裡面的待遇並不差,吃得好、住得好。但年青人畢業後加入富士康,工作忙到連室友都不認識。每天來回於宿舍跟工廠之間,沒家庭、沒朋友。可是人,總是需要朋友,總是需要團體來相互扶持。共產黨是由群眾運動起家,所以最怕一群人混在一起。

本來人在塵世間受苦,還可以寄託於宗教。但馬克斯一句宗教是人民鴉片,連信教都不給。在這種集體工廠裡,身體距離很近,心理距離卻很遠,這就是自我型自殺的條件。而加薪百分之六十六,只能讓員工心裡平衡一下,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沒解決,自殺還是會發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