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俄烏戰爭的唬爛詮釋之二

 前陣子有個久久會出現一次找我吵架的同事來argue「我所相信的事實」,我回她字典裡沒有「事實」這個詞啊,不用吵這個。在眼前發生的才叫「事實」,從其他管道聽來的都只是論述者的詮釋。戰地記者每天在槍林彈雨下目睹當地的慘況,我們每天的「事實」不外乎中午沒得選的便當和正在跟你講話同事的口罩顏色而已,就連他有沒有刮胡子也不知道。你們正在看的文本,也只是關於俄烏戰爭的以偏概全私之詮釋而已。

言歸正傳,上回講到普丁國內經濟問題壓力山大,要靠打個仗來緩解,隔壁烏克蘭是個好標的。為什麼是個好標的?要有勝算。勝算那裡來?2014年普丁花了一天時間就拿下了克里米亞,想比照辦理,這次估計三天拿下基輔,兩週拿下全國,重振「俄羅斯民族的榮耀」,噢耶~

開戰前,各有嘴炮。普丁說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要有緩衝區,加入就打;又說烏克蘭是俄羅斯不可分開的一部分云云。烏克蘭說電話打給普丁解釋打爆都不接;美國一直警告這天那天開戰。以實際狀況來說,北約不可能是出兵藉口:一來普丁2000年跟柯林頓見面時就提出過要加入北約,雖然那時沒被接受,自己都想加入怎麼又不給別人加入呢?二來與俄國接壤的波羅的海三小國早就是北約成員啦,為什麼他們沒問題?三來想一下加入北約又怎樣,烏克蘭是個獨立國家,有其自主權,要加入什麼還得請安問準嗎?難道要像《滿城盡帶黃金甲》裡發哥對周董說的:「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

說烏克蘭是俄羅斯一部分更顯出普丁這個前KGB 頭子只會下毒歷史沒讀好,地球上是先有基輔大公國,後來俄羅斯加入,更名基輔羅斯的;應該是俄羅斯是烏克蘭的一部分才對。總之,普丁來電不接表示他鐵了心要打。美國連那天打都喊得出來表示有一定情報把握,其後推延了兩三次讓大家以為他不會硬幹是個天大誤會。

普丁就是普丁,要幹就幹;雖然普丁是普丁,要幹也不能亂幹。所以開場就不敢叫「戰爭」(更不可能叫入侵啦),改叫「特殊軍事行動」。獨裁者就愛創造名詞,入侵就入侵,改個名大家就不知道嗎?六四時臺灣人唱了首《歷史的傷口》聲援北京學生,一開首:「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摀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獨裁者每天自己矇著眼睛摀著耳朵以為全世界跟他們一樣,笨!

回到正題。普丁知道出師無名,所以用反納粹為藉口領佔頓內茨克跟盧甘斯克,再幫這兩個地方宣佈獨立。

就如我們在上一篇討論過,亞述營用無人機殺俄裔時有所聞,烏克蘭政府也的確管不好。但沒學問的普丁又在這個議題上出糗,他可以說要抑止烏克蘭在烏東的屠殺行徑,但不能說納粹。納粹專指猶太人而言,澤倫斯基剛好是猶太人,馬上起來反駁這個愚蠢指控。再者,反對屠殺俄裔很ok,但跟克里米亞用同一招,先佔、再獨立;全世界人都知道過幾天又會搞個公投然後回歸俄國啦。爛招用一百次還是爛!俄羅斯有點子的人都死光了嗎?

入侵後,各國觀望;不管是美國跟北約都相信俄國有足夠能力在預期內逼烏克蘭投降。美國甚至假裝大好人提出派車把澤倫斯基撤走,快快結束。為什麼全世界都對他都沒信心?就因為他是個喜劇演員嗎?

其實他不只是個喜劇演員;雙親是知識份子,父親在基輔國立經濟大學當系主任,母親是工程師。在父親任教的大學法學院就讀時就參與戲劇演出,畢業後投身演藝事業。2015年製作政治諷刺劇《人民公僕》,飾演誤打誤撞選上總統的中學歷史老師,拒絕跟財伐、貪官合作,打擊貪污;在政治氛圍沉悶的烏克蘭大受歡迎。一直以來的惡劣政治環境,官僚腐敗,人民早就厭倦長期無能的政黨。所以他跟戲劇製作班底在2018年十二月成立人民公僕黨,隔年四月的總統選舉就以73.3%得票率當選總統。

雖然做政治諷刺劇讓他了解國家應該怎樣走才對,但黨太小,根本沒有足夠有能力有經驗的人當閣員,有些職位甚至要由戲劇製作團隊來接任。更有甚者,整個官僚架構根本沒在鳥他,擺爛看他要怎麼死。就算他以決心解決烏東問題獲得大量選票當選,但那邊問題沉痾已久,一年多的執政只能算是個開始。

政治是很殘酷的,選民對改革滿心的希望因為政策推動不了而轉為失望,支持度日漸下降……

2022/03/13

俄烏戰爭的唬爛詮釋之一

先打個預防針,本文及以後關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任何評論,皆屬筆者譁眾取寵之作,充滿著自我感覺良好之偏見,切莫盡信。

故事要從1954年開始講起。前一年史達林剛死,赫魯雪夫就把克里米亞劃了給烏克蘭。猜是因為當時他第一書記的位置還沒坐穩,要拉攏烏克蘭的布里茲涅夫支持(後來布也接任赫的位置)。蘇聯解體後,俄國的黑海艦隊沒有了出海口,一直借用克里米亞的塞凡堡當軍港。2014 年普丁覺得這些前蘇聯國家愈來愈親西方,為了保住艦隊出海口,武力佔領了克里米亞,搞了個假公投,把它收歸俄羅斯所有。與此同時,烏東俄羅斯人口密集的頓巴斯地區(頓內次克、盧甘斯克)看到克里米亞的例子,也自行獨立,成立無人承認的人民共和國。

烏克蘭政府管治能力本來就不行,對克里米亞無力就算,對烏東也管不了。就學明朝末年一樣,請大海盜鄭芝龍來管理小海盜(維持海上秩序),用高薪把當地的「自衛隊」收編成為「國民衛隊」。國民衛隊裡以亞速營以土耳其製無人機轟炸烏東分離份子最為有名;而裡面的確有部分人有白人至上的新納粹傾向,這就是普丁說要去新納粹化的原因。

俄國從2008年金融風暴開始經濟往下走,加上西方各國因為克里米亞事件制裁,經濟糟上加糟。2021年俄國GDP 只有臺灣兩倍、中国的十分一。俄羅斯人口一億四千多萬,是臺灣六倍多,換算超來,人均GDP 是臺灣的三分一。你能想像這是個世界第二霸權嗎?不要說臺灣啦,俄國人怎麼面對下邊的中国小老弟?

經濟差,人民不滿,普丁壓力山大。獨裁者在這個時候最會做的就是內部壓力外部化,出兵到處打(請保佑中国跟北韓人民吃飽穿暖)。烏東又剛好有個讓他有出兵的藉口,就開幹了。

開幹前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一是普丁二月四日北京冬奧前去跟習維尼見面,敲了筆一千億歐元的生意,然後飯也不吃的拍拍屁股回去了;顯然他有預期開打後缺錢,先找有錢小老弟要。二是開幹前幾天(二月廿一日)他在電視頻道跟全俄人民囉嗦了一個多小時;從1918年蘇聯成立開始罵,列寧、史達林、赫魯雪夫、一路罵下來。反正就是前人把俄羅斯搞得這麼糟,他現在要重現「俄羅斯民族的榮耀」,叭啦叭啦。你能想像臺灣總統佔著電視頻道跟你抱怨前人有多差抱怨一個多小時嗎?大概是瘋了吧!

沒錯,俄羅斯這個世界第二霸權正由一個瘋子領導中。這個瘋子正在入侵烏克蘭來化解國內民望太低的壓力。

我們下回再聊。

2021/12/12

小器維尼

還記得小時候的小器同學嗎?動不動就玻璃心,擺臭臉,不跟誰誰誰玩。有些長大了,心智還停留在小朋友階段,我們稱之為巨嬰。巨嬰到處都是,對岸就有一個。

美國揪了幾個朋友來開個叫《Summit for democracy》(12/9、10)會議,內容就如名字所說:為民主而開。怎知道只有小學程度的維尼覺得美國在搞針對,說自己不民主,你不揪我就自己搶先開趴玩。

首先是國務院在12/4發表《中国的民主》白皮書,再來是外交部12/5發表《美国民主情况》報告,最後是12/8(沒看錯,就在美國開會的前一天)搞了個「2021·南南人权论坛」。雖然時間寶貴,偶爾還是要看看對岸在演什麼,不然被吞了都不知道。就去瞧了一下,他們演的是喜劇啊!

《中国的民主》,顧名思義,就是講中国有多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

「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该由外部少数人指手画脚来评判。国际社会哪个国家是不是民主的,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来评判,而不应该由自以为是的少数国家来评判。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廢話一堆,重點只有兩個:1. 中国是不是民主,是中国人民說了算,外人不能說三道四。2. 中国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最民主。

關於第一點,韮菜只有被割的份,能說不嗎?這個我沒什麼興趣。第二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好玩了,白皮書裡對這個到底是什麼過程沒有交代,全是形容詞,沒有動詞,不知道如何操作才能達到。原來這詞是2019年維尼去上海考察時隨口發明出來的,第二天《人民日報》頭條報導牠在上海的「最高指示」三千字官方通稿中把這詞拿掉了。應該是大家措手不及,還搞不定如何詮釋。反正,中国連「人民民主专政」這種自相矛盾的鬼東西都發明得出來,還放到憲法裡,我們不懂,笑笑就好。

《美国民主情况》講的就是美國民主有多糟。到底有多糟?國會暴亂、黑命貴、疫情失控、貧富差距增大、輸出顏色革命、阿富汗等等,把我們在新聞看到的重新整理一遍。怎麼我們會看到這麼多美國負面新聞?因為人家有新聞自由啊!在中国?趙立堅說沒聽過彭帥案,自然是一片和諧。

這兩份文件讓我想到在中国工作時每晚七點看央視的新聞聯播。半小時的新聞分成三個十分鐘,頭十分鐘是領導人今天去那發表什麼講話,第二個十分鐘是外國人民過得多麼痛苦,最後十分鐘是中国人民過得多麼幸福。啊!中国式民主真好。

其實我對國務院跟外交部合辦的「2021·南南人权论坛」最有興趣,在疫情還在肆虐的時間搞這個誰會冒生命危險來相挺呢?在中国開「人权论坛」又能講出什麼呢?可惜的是,由維尼親自發致賀信作加持的論壇官網非常陽春,與會外賓(連學歷都沒寫不敢說他們是學者)都是人權有問題的窮國:巴基斯坦、獅子山共和國、印度、阿爾及爾、蒲隆地共和國(聽都沒聽過)、土耳其、緬甸,與會者十之八九長年在中国工作。更糟的是,這個官網除了維尼那封致賀信外沒有其他內容,想找發表了什麼論文講過什麼全都沒有。估計是找臨演來按讚送便當的一場戲。

有網友說中国邊指責美國不民主邊說自己最民主就像太監指導夫妻行房。聽中国說自己最民主跟希特勒說自己最仁慈一樣。我想到的是武大郎,若當年他把藩金蓮困在牆內,不給出去、上網、臉書、IG、netflix;再每天跟她洗腦自己最帥。然後跑出去跟外人講:老公帥不帥老婆最知道。《金瓶梅》就只剩下《瓶梅》啦。

上面的聽聽就好,不要笑太大聲,維尼很小器的……

2021/07/04

可憐的韭菜們

我們先來想像這樣的情節,臺灣人口兩千三百萬,有個一百多萬人的俱樂部。俱樂部裡階級分明,由外至內,一層一層。最內層是個五人董事會,臺灣大小事就由這個董事會草擬,再經外層五百人委員會投票通過。從開國到現在,沒有事情不通過,沒有事情不全票通過。假如你對國家未來有想法,抱歉,你必須先進俱樂部再一步一步爬上去。你對董事會的做法很有意見?抱歉,你必須先進俱樂部再一步一步爬上去。你要推翻俱樂部制?抱歉,你還是得先進俱樂部再一步一步爬上去。問題是,誰可以進俱樂部根本說不了個準。不過,如果你很有錢,俱樂部會邀請你;又或是,你有個俱樂部會員老爸,你能進的機率會比較大。

也許你會說:這樣很不好玩吧!這要看你生下來是誰囉,如果你生下來就是那一百多萬的會員一份子,沒差啦。如果你不是,那要不就是奮力的擠進俱樂部,要不就認了這條韭菜命吧。看命盤可以知道一個人是會員命或韭菜嗎?算命我不懂,不過在中國內資企業裡(非外商)員工位置的名牌上會標黨員標誌,如果當月是優秀黨員還會有另外的標誌;跟幼稚園小朋友乖乖會拿貼紙一樣。韭菜還是會員,不用看命盤。

這樣的臺灣,你要嗎?身為每四年不爽可以換人做看的人,不會想墮落去當韭菜吧~不過,隔壁的中國剛好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共產黨九千五百萬會員,收割著擠不進去的十三億韭菜。可以讓我們好好觀察。

俱樂部成立百年當天,天安門廣場搞得像國慶一樣。不是俱樂部的事嗎?會員私底下慶祝不行嗎?幹嘛花其他十三億非會員的稅金來辦這事?我這種本事的問題,偉大總書記怎會想不到解答呢?他「七一講話」裡特別提到:「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企圖,都是絕不會得逞的!9500多萬中國共產黨人不答應!14億多中國人民也不答應!」

九千五萬會員是考慮再三才填表入會的,剩下的非會員有選擇嗎?總書記又怎知道韭菜們不答應分割呢?做過民意調查嗎?噢!對不起,差點忘了中國沒有民意調查這回事,凡事都是董事會說了算。既然如此,幹嘛要拖十三億非會員下水呢?就算不講,韭菜也知道自己是韭菜命啊。想變人,就填表入黨啊。

這段不分割的話其實是講給老美聽的,前陣子老美操作把中國人民跟中共分割,目的是讓本國人不要仇恨中國人,要恨就恨中共好了。不然這麼多中國移民,又擁槍合法,這太危險了。總書記這時又偏要把俱樂部跟韭菜綁起來,告訢你乖乖的讓我們割了吧。可憐啊~

結束前講個小故事,有個韭菜朋友,上海名校畢業;從進大學到畢業出來工作,入黨申請書一直被拒。他也沒做什麼錯事講什麼錯話,一直苦惱著,百思不得其解。工作上同事是會員,每年要交報告給上級(跟直銷一樣,每個會員都有上級,每年要交報告)。他希望同事可以在報告裡美言幾句推薦一下,讓他好好的了結這個心願。後來發展沒有再跟下去,總覺得為了這種事而煩惱實在是浪費時間。子非韭菜,焉知韭菜之苦。據說還有去中國發展劉姓娛樂圈人仕苦於目前還是韭菜,在微博上公開表白嚮往要當會員。

在此呼籲滯臺人仕立馬回歸祖國當韭菜吧,科興疫苗等著您。





2021/06/27

沒有煙抽的日子

 蘋果沒有了。

從壹周刊第一期免費贈送版開始,一直到蘋果報,再到台灣蘋果報壹周刊。就算是在中國工作那兩年,還是一直用VPN 翻出來看。只是,國安法無限上綱,硬把蘋果給掐死。

網路上很多香港人各自抒發蘋果對他們的影響,有沒有發現裡面沒人提到一直被詬病的腥羶色?也許他們的娛樂版的確來了港台兩地娛樂生態的變化,不過沒很在乎,畢竟平常娛樂活動的光譜很窄,只有音樂跟電影(而且都不是主流或好萊塢)。影響我最大的其實是蘋果的專欄作家。無論是副刊或經濟版,作者的想法都很特別,給我很多衝擊。

說到經濟,也不能不說一下蘋果。當初會看經濟學是物理老師塞了本張五常的《賣桔者言》,一看驚為天人,原來行為科學是要這樣做的(自然科學的方法我很會),十分有趣味。接著張在壹周刊有專欄,把整個芝加哥學派講述了一遍,每篇都拜讀再三。量變導致質變,看多了就有心得,後來經濟是大學裡修最多非本系學分的科目(九個學分)。

副刊是一份報紙的靈魂,副刊不行基本上這份報紙就沒有價值。從小父親看明報就跟著看,雖然小學會看報紙時金庸已經封筆,還有亦舒、倪匡等。台灣讀書時中時副刊很有名,三不五時有余英時、許倬雲、林毓生等。剛好課堂上讀到他們想法,回宿舍又讀到他們文章,真有學而時習之的感覺。

隨著台灣各報染上不同顏色,副刊質素每況愈下;港蘋作者群又愈來愈厲害,每天花在它的時間也愈來愈多。特別是週末,專欄就足以陪著一整個早餐時間。再加上果籽會有旅遊、美食、探討地方特色的影片,一下子就中午了。真係汁都撈埋。

上週四(6/24)失去蘋果的第一天,打開網站出現訂戶訊息,失落感油然而生。瑪姬line 來問蘋果沒有了怎麼辦?以後要看什麼?我不知怎樣回答,一首歌在腦海中浮現:張雨生的《沒有煙抽的日子》。

八九年,王丹寫下《沒有煙抽的日子》這首詩,張雨生六四時為這首詩譜了曲,傳回去中國後大大的流行。當時王丹被抓,在坐牢,不好把作詞人名字說明白,就說是張雨生寫的。四年後王丹出獄,他親自把版稅送到北京。

《沒有煙抽的日子》,敬失去的蘋果、敬那個錢多到幾輩子花不完卻選擇留在香港被抓有可能被關一輩子的天真英雄肥佬黎。

2021/01/03

獨立書店的未來

 十一月十一日,電商取名「光棍節」來吸引買氣;沒想到從不會想在那買書的momo打出六六折吸引讀者。這事引起很多書店反彈,好幾家獨立書店當天還罷賣。那個週末,我去參加了《書店:學 Insight Independent Bookshop》的對話紀錄片跟講座,聽到獨立書店老闆們的心聲。

當天(11/15)是在唐山書店舉行的,主持人是導演奚浩(靜宜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影片是拍唐山書店的陳隆昊跟東海書苑/邊譜的廖英良。觀眾並不多,來了個誠品書店的顧問(X女士)跟他們很熟,請她一起到講者區。

紀錄片本來是拍兩位老闆為什麼要開書店跟這麼多年來的辛酸,但不約而同在片後對談往momo 事件討論去,講到對獨立書店未來的想法。

陳老闆擔心的是電子書會取代實體書。出版社其實很愛電子書,因為改版容易,也沒有庫存問題。雖然目前台灣看電子書的人不多(當場做了個統計,只有X女士跟我),但他認為是一個趨勢,說以後唐山可能會改名為唐山二手書店。

業績其實在武漢肺炎前就變差,前年九月中國為了台灣準備要選總統禁止自由行來,硬生生掉了三分之一。他說從來沒想到原來有這麼多中國自由行會光顧他們(我也很驚訝連台北有多少人知道都成問題竟然出名到中國)。所以去年文化部問他們這些獨立書店有什麼可以幫忙時,他就請了一筆錢以建立網購平台。不過,電機系的老師跟他說就算建了平台還是打不過電商,因為小書店沒有物流。

講到開書店的辛酸,他說最對不起家人。賣書賺不了多少錢,別人放假都是帶小孩出國玩,他們家不只沒得出國,慶祝什麼的最奢侈是去四海游龍吃一頓。講著講著都快哭出來了。

臉書裡叫自己「阿四」的廖老闆話很多,一直講一直講。(阿四在香港話裡有做牛做馬的人的意思,看他臉書的文字又真人如其名)他對現代人不看書很不以為然,說以後書就變精品,每本一萬塊。也對電商把價格壓這麼低讓他們都沒生意很不滿。獨立書店跟書商拿貨的價格比電商賣價還高,他跟文化部提議比照法國規定出版商賣書給不同通路價格差異不能大於百分之五。他對獨立書店的未來看法很灰,提醒在坐如果有想開書店的一定要三思。

兩位老闆講完看法後,奚浩請觀眾一起來交流。我就針對他們的擔心講了一下意見。首先不認為電子書會取代實體書。當年買 Kindle 時也確想用來取代實體書,畢竟書很佔地方,再多的書架也不夠放,書怎樣送出去都還是缺書架。可是,電子書只能用來看文學類直線式文本。若我們把書定義成知識的載體,需要思考的,需要前後翻來翻去參考的,電子書完全沒用。唐山的書大部分都不能用電子書取代,根本不用擔心。

關於獨立書店的未來,我的看法沒有兩位老闆的灰。唐山從唸大學開始光顧,從沒間斷。每次下去這個地板殘缺牆壁掉漆,不小心還會踢到掀起地板的潮濕狹小地下室,總是抱著一堆書上來。桌子上擺滿你意想不到書,意想不到的學問。每次都會驚訝怎麼這種題材也有可以寫得這麼有趣,翻著翻著就買回去讀了。這種眼光獨到我稱之為「唐山選書」。對比於進去誠品看到他們架子上的「誠品選書」,心裡只會有 “fine~” 然後就走了。(講這時不知X女士是誠品的顧問)我認為獨立書店最重要就是老闆,書選得好,讀者是會死忠跟著的。

接下來輪到X女士了,原來她是誠品元老,之前敦南店二樓就是她策畫的,書是她選的。後來信義店的賣場也是她策劃,賣場要每天賺百萬才夠付房租。後來她去了中國策劃書店方所,廣州的方所我去過,怪不得很像誠品。她去年策劃了台中的中央書局,把一個很漂亮的老書店重生。最近被誠品僱回去當選書顧問,原因是momo 跟博客來挖了誠品很多人。

她同意唐山是全台灣最特別的書店,這種幾十年沒有裝潢過的地方能吸引這麼多客人就是因為選書,只要老闆厲害獨立書店是不會倒的。也同意電子書沒法取代實體書。但她認為出版市場以後就是電商對書店的戰爭。電商把書放在生活用品類,他們任一家這類的營收超過全台灣出版品的銷售量。他們賣書的目的不是賣書,是吸引買書的人順便買其他東西,賣書根本不在乎賺不賺錢。買書的人都有一定消費力,所以選書給讀者也很重要。她說不要小看momo,他們現在的選書團隊可能是全台灣最強的。她不知道這場戰爭結果會如何,但說大家都要很小心。

這是場對談很有趣,有站在高處鳥瞰整個書市的X女士,有每天擔心賣出多少本書的阿四,有擔心書店未來的陳老闆,有像我般只擔心不夠時間看書的讀者。把他們的擔心紀錄一下,三五年後再來看看會否成真。

2020/12/05

自願為奴

 上一篇寫到習維尼統治著中國十四億奴隸,不應該是個小學雞時忽然間喚起藏在心裡快廿年的疑問:為什麼會有十四億個奴隸呢?又或者說:怎麼樣才能令十四億人甘心當奴呢?最近找到一本五百年前的小書(其實是一篇比較長的文章),不只解答了這個大哉問,還看得我熱血沸騰。五百年前就有人大聲疾呼獨裁者如何讓人民變成奴隸,為什麼沒人聽。

這篇文章就叫《自願為奴》,作者是英年早逝的法國人拉‧波埃西(Étienne de La Boétie)。大家可能沒聽過這位作者,他留在世上也只有這篇。把他跟這文章介紹給大家的其實好朋友蒙田;對,就是《蒙田隨筆》的那位蒙田。

跟非洲黑奴不一樣,黑奴是受暴力或恐嚇(生理或心理)而為奴的;十四億是自願,當得很爽。我們來看一下這怎辦到。

沒有人一開始就要當奴隸的,要先搞個戰爭。戰爭時期執行軍法,人權理所當然的被沒收。獨裁者在戰後把這種沒收人權的狀況延續,通常是以國家還是有危險為由,就如台灣的動員戡亂時期一樣,在中國就是不斷的政治運動(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等)。時間一久,大家就習慣,不把權力交給獨裁者就覺得混身不自在。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是六四事件。十幾年前中國言論比較自由,餐桌上討論六四是等閒之事。工作伙伴都是名校畢業的中產階級,他們的看法是:共產黨屠殺手無寸鐵學生是不對,但不這樣做會亂,因為中國太大了,很難管。要沒有當時的屠城就不會有今天中國的飛快發展。聽到這我都暈倒。

第二招是教育,五百年前就知道洗腦教育有多重要,把小朋友像奴隸來教,長大就自然當上奴隸。中國從小就打分數貼標籤,一直到長大。拜訪客戶進到他們的辦公室,都畢業出來工作了,每個人位置上貼著標籤:黨員、優秀黨員等。怪不得最近推行監控系統的社會信用制度還很多人喜歡,因為從小就這樣教的。

第三招是用各種享樂、金錢、消費主義讓人民習於安逸。中國的時代劇就是推廣這種思想的最佳例子,每個角色都很會享受,紅酒、美食、名車、名牌。前同事們都是以每年能出國去這去那,吃了什麼美食,收集了幾顆美其林為榮。社會問題?人權?普世價值?算了吧。有個名詞形容他們:精緻份子。在自由國家,精英份子通常是在工作之餘有能力為社會議題發聲。在中國,有能力的人只會讓生活過得更精緻。

最後一招就是造神。這招大家都很熟,台灣也有蔣公從小看魚逆流而上的課文。習維尼就更是四方八面的來,除了個「學習強國」app 其實都是在讀他的文章外,還有些新聞吹捧他有「貴族氣息」、「新時代領路人」等等。反正有整個人民日報來幫他造神,而且中國並沒有反對的媒體。

這四招五百年前法國人就白紙黑字的寫下來了,五百年後的中國還是用得起勁,人民還是非常受落。手上的中譯本是前衛出版社出的,裡面附上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寫的導讀序跟政大社會學系黃厚銘教授寫的跋。兩篇都非常有趣,黃老師的跋甚至有以他個人參與野草莓學運的經驗寫下公民不服從跟和平抗爭的 SOP,包括面對警察驅離時的動作姿勢等,很得參考。

結束前送上鐵娘子Margaret Thatcher的話:”When people are free to choose, they choose freedom”(人們若能自由選擇,他們會選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