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2

小器維尼

還記得小時候的小器同學嗎?動不動就玻璃心,擺臭臉,不跟誰誰誰玩。有些長大了,心智還停留在小朋友階段,我們稱之為巨嬰。巨嬰到處都是,對岸就有一個。

美國揪了幾個朋友來開個叫《Summit for democracy》(12/9、10)會議,內容就如名字所說:為民主而開。怎知道只有小學程度的維尼覺得美國在搞針對,說自己不民主,你不揪我就自己搶先開趴玩。

首先是國務院在12/4發表《中国的民主》白皮書,再來是外交部12/5發表《美国民主情况》報告,最後是12/8(沒看錯,就在美國開會的前一天)搞了個「2021·南南人权论坛」。雖然時間寶貴,偶爾還是要看看對岸在演什麼,不然被吞了都不知道。就去瞧了一下,他們演的是喜劇啊!

《中国的民主》,顧名思義,就是講中国有多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

「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该由外部少数人指手画脚来评判。国际社会哪个国家是不是民主的,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来评判,而不应该由自以为是的少数国家来评判。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廢話一堆,重點只有兩個:1. 中国是不是民主,是中国人民說了算,外人不能說三道四。2. 中国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最民主。

關於第一點,韮菜只有被割的份,能說不嗎?這個我沒什麼興趣。第二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好玩了,白皮書裡對這個到底是什麼過程沒有交代,全是形容詞,沒有動詞,不知道如何操作才能達到。原來這詞是2019年維尼去上海考察時隨口發明出來的,第二天《人民日報》頭條報導牠在上海的「最高指示」三千字官方通稿中把這詞拿掉了。應該是大家措手不及,還搞不定如何詮釋。反正,中国連「人民民主专政」這種自相矛盾的鬼東西都發明得出來,還放到憲法裡,我們不懂,笑笑就好。

《美国民主情况》講的就是美國民主有多糟。到底有多糟?國會暴亂、黑命貴、疫情失控、貧富差距增大、輸出顏色革命、阿富汗等等,把我們在新聞看到的重新整理一遍。怎麼我們會看到這麼多美國負面新聞?因為人家有新聞自由啊!在中国?趙立堅說沒聽過彭帥案,自然是一片和諧。

這兩份文件讓我想到在中国工作時每晚七點看央視的新聞聯播。半小時的新聞分成三個十分鐘,頭十分鐘是領導人今天去那發表什麼講話,第二個十分鐘是外國人民過得多麼痛苦,最後十分鐘是中国人民過得多麼幸福。啊!中国式民主真好。

其實我對國務院跟外交部合辦的「2021·南南人权论坛」最有興趣,在疫情還在肆虐的時間搞這個誰會冒生命危險來相挺呢?在中国開「人权论坛」又能講出什麼呢?可惜的是,由維尼親自發致賀信作加持的論壇官網非常陽春,與會外賓(連學歷都沒寫不敢說他們是學者)都是人權有問題的窮國:巴基斯坦、獅子山共和國、印度、阿爾及爾、蒲隆地共和國(聽都沒聽過)、土耳其、緬甸,與會者十之八九長年在中国工作。更糟的是,這個官網除了維尼那封致賀信外沒有其他內容,想找發表了什麼論文講過什麼全都沒有。估計是找臨演來按讚送便當的一場戲。

有網友說中国邊指責美國不民主邊說自己最民主就像太監指導夫妻行房。聽中国說自己最民主跟希特勒說自己最仁慈一樣。我想到的是武大郎,若當年他把藩金蓮困在牆內,不給出去、上網、臉書、IG、netflix;再每天跟她洗腦自己最帥。然後跑出去跟外人講:老公帥不帥老婆最知道。《金瓶梅》就只剩下《瓶梅》啦。

上面的聽聽就好,不要笑太大聲,維尼很小器的……

2021/07/04

可憐的韭菜們

我們先來想像這樣的情節,臺灣人口兩千三百萬,有個一百多萬人的俱樂部。俱樂部裡階級分明,由外至內,一層一層。最內層是個五人董事會,臺灣大小事就由這個董事會草擬,再經外層五百人委員會投票通過。從開國到現在,沒有事情不通過,沒有事情不全票通過。假如你對國家未來有想法,抱歉,你必須先進俱樂部再一步一步爬上去。你對董事會的做法很有意見?抱歉,你必須先進俱樂部再一步一步爬上去。你要推翻俱樂部制?抱歉,你還是得先進俱樂部再一步一步爬上去。問題是,誰可以進俱樂部根本說不了個準。不過,如果你很有錢,俱樂部會邀請你;又或是,你有個俱樂部會員老爸,你能進的機率會比較大。

也許你會說:這樣很不好玩吧!這要看你生下來是誰囉,如果你生下來就是那一百多萬的會員一份子,沒差啦。如果你不是,那要不就是奮力的擠進俱樂部,要不就認了這條韭菜命吧。看命盤可以知道一個人是會員命或韭菜嗎?算命我不懂,不過在中國內資企業裡(非外商)員工位置的名牌上會標黨員標誌,如果當月是優秀黨員還會有另外的標誌;跟幼稚園小朋友乖乖會拿貼紙一樣。韭菜還是會員,不用看命盤。

這樣的臺灣,你要嗎?身為每四年不爽可以換人做看的人,不會想墮落去當韭菜吧~不過,隔壁的中國剛好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共產黨九千五百萬會員,收割著擠不進去的十三億韭菜。可以讓我們好好觀察。

俱樂部成立百年當天,天安門廣場搞得像國慶一樣。不是俱樂部的事嗎?會員私底下慶祝不行嗎?幹嘛花其他十三億非會員的稅金來辦這事?我這種本事的問題,偉大總書記怎會想不到解答呢?他「七一講話」裡特別提到:「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企圖,都是絕不會得逞的!9500多萬中國共產黨人不答應!14億多中國人民也不答應!」

九千五萬會員是考慮再三才填表入會的,剩下的非會員有選擇嗎?總書記又怎知道韭菜們不答應分割呢?做過民意調查嗎?噢!對不起,差點忘了中國沒有民意調查這回事,凡事都是董事會說了算。既然如此,幹嘛要拖十三億非會員下水呢?就算不講,韭菜也知道自己是韭菜命啊。想變人,就填表入黨啊。

這段不分割的話其實是講給老美聽的,前陣子老美操作把中國人民跟中共分割,目的是讓本國人不要仇恨中國人,要恨就恨中共好了。不然這麼多中國移民,又擁槍合法,這太危險了。總書記這時又偏要把俱樂部跟韭菜綁起來,告訢你乖乖的讓我們割了吧。可憐啊~

結束前講個小故事,有個韭菜朋友,上海名校畢業;從進大學到畢業出來工作,入黨申請書一直被拒。他也沒做什麼錯事講什麼錯話,一直苦惱著,百思不得其解。工作上同事是會員,每年要交報告給上級(跟直銷一樣,每個會員都有上級,每年要交報告)。他希望同事可以在報告裡美言幾句推薦一下,讓他好好的了結這個心願。後來發展沒有再跟下去,總覺得為了這種事而煩惱實在是浪費時間。子非韭菜,焉知韭菜之苦。據說還有去中國發展劉姓娛樂圈人仕苦於目前還是韭菜,在微博上公開表白嚮往要當會員。

在此呼籲滯臺人仕立馬回歸祖國當韭菜吧,科興疫苗等著您。





2021/06/27

沒有煙抽的日子

 蘋果沒有了。

從壹周刊第一期免費贈送版開始,一直到蘋果報,再到台灣蘋果報壹周刊。就算是在中國工作那兩年,還是一直用VPN 翻出來看。只是,國安法無限上綱,硬把蘋果給掐死。

網路上很多香港人各自抒發蘋果對他們的影響,有沒有發現裡面沒人提到一直被詬病的腥羶色?也許他們的娛樂版的確來了港台兩地娛樂生態的變化,不過沒很在乎,畢竟平常娛樂活動的光譜很窄,只有音樂跟電影(而且都不是主流或好萊塢)。影響我最大的其實是蘋果的專欄作家。無論是副刊或經濟版,作者的想法都很特別,給我很多衝擊。

說到經濟,也不能不說一下蘋果。當初會看經濟學是物理老師塞了本張五常的《賣桔者言》,一看驚為天人,原來行為科學是要這樣做的(自然科學的方法我很會),十分有趣味。接著張在壹周刊有專欄,把整個芝加哥學派講述了一遍,每篇都拜讀再三。量變導致質變,看多了就有心得,後來經濟是大學裡修最多非本系學分的科目(九個學分)。

副刊是一份報紙的靈魂,副刊不行基本上這份報紙就沒有價值。從小父親看明報就跟著看,雖然小學會看報紙時金庸已經封筆,還有亦舒、倪匡等。台灣讀書時中時副刊很有名,三不五時有余英時、許倬雲、林毓生等。剛好課堂上讀到他們想法,回宿舍又讀到他們文章,真有學而時習之的感覺。

隨著台灣各報染上不同顏色,副刊質素每況愈下;港蘋作者群又愈來愈厲害,每天花在它的時間也愈來愈多。特別是週末,專欄就足以陪著一整個早餐時間。再加上果籽會有旅遊、美食、探討地方特色的影片,一下子就中午了。真係汁都撈埋。

上週四(6/24)失去蘋果的第一天,打開網站出現訂戶訊息,失落感油然而生。瑪姬line 來問蘋果沒有了怎麼辦?以後要看什麼?我不知怎樣回答,一首歌在腦海中浮現:張雨生的《沒有煙抽的日子》。

八九年,王丹寫下《沒有煙抽的日子》這首詩,張雨生六四時為這首詩譜了曲,傳回去中國後大大的流行。當時王丹被抓,在坐牢,不好把作詞人名字說明白,就說是張雨生寫的。四年後王丹出獄,他親自把版稅送到北京。

《沒有煙抽的日子》,敬失去的蘋果、敬那個錢多到幾輩子花不完卻選擇留在香港被抓有可能被關一輩子的天真英雄肥佬黎。

2021/01/03

獨立書店的未來

 十一月十一日,電商取名「光棍節」來吸引買氣;沒想到從不會想在那買書的momo打出六六折吸引讀者。這事引起很多書店反彈,好幾家獨立書店當天還罷賣。那個週末,我去參加了《書店:學 Insight Independent Bookshop》的對話紀錄片跟講座,聽到獨立書店老闆們的心聲。

當天(11/15)是在唐山書店舉行的,主持人是導演奚浩(靜宜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影片是拍唐山書店的陳隆昊跟東海書苑/邊譜的廖英良。觀眾並不多,來了個誠品書店的顧問(X女士)跟他們很熟,請她一起到講者區。

紀錄片本來是拍兩位老闆為什麼要開書店跟這麼多年來的辛酸,但不約而同在片後對談往momo 事件討論去,講到對獨立書店未來的想法。

陳老闆擔心的是電子書會取代實體書。出版社其實很愛電子書,因為改版容易,也沒有庫存問題。雖然目前台灣看電子書的人不多(當場做了個統計,只有X女士跟我),但他認為是一個趨勢,說以後唐山可能會改名為唐山二手書店。

業績其實在武漢肺炎前就變差,前年九月中國為了台灣準備要選總統禁止自由行來,硬生生掉了三分之一。他說從來沒想到原來有這麼多中國自由行會光顧他們(我也很驚訝連台北有多少人知道都成問題竟然出名到中國)。所以去年文化部問他們這些獨立書店有什麼可以幫忙時,他就請了一筆錢以建立網購平台。不過,電機系的老師跟他說就算建了平台還是打不過電商,因為小書店沒有物流。

講到開書店的辛酸,他說最對不起家人。賣書賺不了多少錢,別人放假都是帶小孩出國玩,他們家不只沒得出國,慶祝什麼的最奢侈是去四海游龍吃一頓。講著講著都快哭出來了。

臉書裡叫自己「阿四」的廖老闆話很多,一直講一直講。(阿四在香港話裡有做牛做馬的人的意思,看他臉書的文字又真人如其名)他對現代人不看書很不以為然,說以後書就變精品,每本一萬塊。也對電商把價格壓這麼低讓他們都沒生意很不滿。獨立書店跟書商拿貨的價格比電商賣價還高,他跟文化部提議比照法國規定出版商賣書給不同通路價格差異不能大於百分之五。他對獨立書店的未來看法很灰,提醒在坐如果有想開書店的一定要三思。

兩位老闆講完看法後,奚浩請觀眾一起來交流。我就針對他們的擔心講了一下意見。首先不認為電子書會取代實體書。當年買 Kindle 時也確想用來取代實體書,畢竟書很佔地方,再多的書架也不夠放,書怎樣送出去都還是缺書架。可是,電子書只能用來看文學類直線式文本。若我們把書定義成知識的載體,需要思考的,需要前後翻來翻去參考的,電子書完全沒用。唐山的書大部分都不能用電子書取代,根本不用擔心。

關於獨立書店的未來,我的看法沒有兩位老闆的灰。唐山從唸大學開始光顧,從沒間斷。每次下去這個地板殘缺牆壁掉漆,不小心還會踢到掀起地板的潮濕狹小地下室,總是抱著一堆書上來。桌子上擺滿你意想不到書,意想不到的學問。每次都會驚訝怎麼這種題材也有可以寫得這麼有趣,翻著翻著就買回去讀了。這種眼光獨到我稱之為「唐山選書」。對比於進去誠品看到他們架子上的「誠品選書」,心裡只會有 “fine~” 然後就走了。(講這時不知X女士是誠品的顧問)我認為獨立書店最重要就是老闆,書選得好,讀者是會死忠跟著的。

接下來輪到X女士了,原來她是誠品元老,之前敦南店二樓就是她策畫的,書是她選的。後來信義店的賣場也是她策劃,賣場要每天賺百萬才夠付房租。後來她去了中國策劃書店方所,廣州的方所我去過,怪不得很像誠品。她去年策劃了台中的中央書局,把一個很漂亮的老書店重生。最近被誠品僱回去當選書顧問,原因是momo 跟博客來挖了誠品很多人。

她同意唐山是全台灣最特別的書店,這種幾十年沒有裝潢過的地方能吸引這麼多客人就是因為選書,只要老闆厲害獨立書店是不會倒的。也同意電子書沒法取代實體書。但她認為出版市場以後就是電商對書店的戰爭。電商把書放在生活用品類,他們任一家這類的營收超過全台灣出版品的銷售量。他們賣書的目的不是賣書,是吸引買書的人順便買其他東西,賣書根本不在乎賺不賺錢。買書的人都有一定消費力,所以選書給讀者也很重要。她說不要小看momo,他們現在的選書團隊可能是全台灣最強的。她不知道這場戰爭結果會如何,但說大家都要很小心。

這是場對談很有趣,有站在高處鳥瞰整個書市的X女士,有每天擔心賣出多少本書的阿四,有擔心書店未來的陳老闆,有像我般只擔心不夠時間看書的讀者。把他們的擔心紀錄一下,三五年後再來看看會否成真。

2020/12/05

自願為奴

 上一篇寫到習維尼統治著中國十四億奴隸,不應該是個小學雞時忽然間喚起藏在心裡快廿年的疑問:為什麼會有十四億個奴隸呢?又或者說:怎麼樣才能令十四億人甘心當奴呢?最近找到一本五百年前的小書(其實是一篇比較長的文章),不只解答了這個大哉問,還看得我熱血沸騰。五百年前就有人大聲疾呼獨裁者如何讓人民變成奴隸,為什麼沒人聽。

這篇文章就叫《自願為奴》,作者是英年早逝的法國人拉‧波埃西(Étienne de La Boétie)。大家可能沒聽過這位作者,他留在世上也只有這篇。把他跟這文章介紹給大家的其實好朋友蒙田;對,就是《蒙田隨筆》的那位蒙田。

跟非洲黑奴不一樣,黑奴是受暴力或恐嚇(生理或心理)而為奴的;十四億是自願,當得很爽。我們來看一下這怎辦到。

沒有人一開始就要當奴隸的,要先搞個戰爭。戰爭時期執行軍法,人權理所當然的被沒收。獨裁者在戰後把這種沒收人權的狀況延續,通常是以國家還是有危險為由,就如台灣的動員戡亂時期一樣,在中國就是不斷的政治運動(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等)。時間一久,大家就習慣,不把權力交給獨裁者就覺得混身不自在。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是六四事件。十幾年前中國言論比較自由,餐桌上討論六四是等閒之事。工作伙伴都是名校畢業的中產階級,他們的看法是:共產黨屠殺手無寸鐵學生是不對,但不這樣做會亂,因為中國太大了,很難管。要沒有當時的屠城就不會有今天中國的飛快發展。聽到這我都暈倒。

第二招是教育,五百年前就知道洗腦教育有多重要,把小朋友像奴隸來教,長大就自然當上奴隸。中國從小就打分數貼標籤,一直到長大。拜訪客戶進到他們的辦公室,都畢業出來工作了,每個人位置上貼著標籤:黨員、優秀黨員等。怪不得最近推行監控系統的社會信用制度還很多人喜歡,因為從小就這樣教的。

第三招是用各種享樂、金錢、消費主義讓人民習於安逸。中國的時代劇就是推廣這種思想的最佳例子,每個角色都很會享受,紅酒、美食、名車、名牌。前同事們都是以每年能出國去這去那,吃了什麼美食,收集了幾顆美其林為榮。社會問題?人權?普世價值?算了吧。有個名詞形容他們:精緻份子。在自由國家,精英份子通常是在工作之餘有能力為社會議題發聲。在中國,有能力的人只會讓生活過得更精緻。

最後一招就是造神。這招大家都很熟,台灣也有蔣公從小看魚逆流而上的課文。習維尼就更是四方八面的來,除了個「學習強國」app 其實都是在讀他的文章外,還有些新聞吹捧他有「貴族氣息」、「新時代領路人」等等。反正有整個人民日報來幫他造神,而且中國並沒有反對的媒體。

這四招五百年前法國人就白紙黑字的寫下來了,五百年後的中國還是用得起勁,人民還是非常受落。手上的中譯本是前衛出版社出的,裡面附上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寫的導讀序跟政大社會學系黃厚銘教授寫的跋。兩篇都非常有趣,黃老師的跋甚至有以他個人參與野草莓學運的經驗寫下公民不服從跟和平抗爭的 SOP,包括面對警察驅離時的動作姿勢等,很得參考。

結束前送上鐵娘子Margaret Thatcher的話:”When people are free to choose, they choose freedom”(人們若能自由選擇,他們會選擇自由)。

2020/11/01

小學雞的習維尼

 大家都說習維尼只唸到小學。我不信,小學雞怎管理十四億奴隸;但他猴急稱帝的樣子又不能不讓人懷疑其學識。最近他在「抗美援朝」七十年的一席話破功了,果真暴露出連中國歷史中這麼重要的一役都沒搞懂。讓我們來研究一下。

中共領導人三不五時發表講話,這種又長又臭講話不用聽,用看的就好,當天就找得到全文。這次他講了四十分鐘,只有五分鐘是重點,其他都是可有可無的無聊噁心話。重點是看他如何詮釋韓戰。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一開始就有問題,韓戰根本就不是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是場內戰。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下进入朝鲜战场。这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全国各族人民由衷称赞志愿军将士为“最可爱的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維尼的歷史完全不及格!我們來複習一下:毛澤東打敗蔣介石,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站上天安門後終於有自信去見一直很崇拜的史大林,想要得到他的肯定(毛自從在北大當圖書館員被瞧不起後自卑感一直深刻腦中,所以才會拿讀書人去勞改這招)。十二月十六日到訪莫斯科是以史大林祝壽的名義,其實是想被他摸頭跟討論收復台灣一事,因為同時金日成也想史大林幫忙收復南韓。結論是金先不要出手(因為美國會干預),老毛先搞定台灣。

回去後調兵遣將,集結兵力於福建跟浙江,準備武統台灣。沒想到史大林突然改變主意,同意金先攻打南韓。一九五零年五月十三日,金毛兩人見面,金轉達了史同意他先出手一事。毛大吃一驚,叫周恩來拍電報問清史的意向。史大林非常滑頭,回電報說老毛你決定就好。

毛為了顯示能力,也夢想史大林過世後能成為共產國際接班人,硬著頭皮說好,等北韓收復南韓後再出兵台灣。其時他心裡想法是嘴巴先答應,動作上加緊部署攻台,搶先出手。怎知道金日成迅雷不及掩耳,六月廿五日揮軍南下,而且很會打,一個多月就把南韓軍逼到角落(釜山)。南韓求助美國,派出麥克阿瑟,從仁川上岸,收復首爾。

史立命毛出兵相助,想當乾兒子的他只好把福建浙江部隊收收北上。為了保留實力,就推說美軍若過了三八線才出手,美軍沒管這麼多;接下來就是拖拖拉拉了三年直到板門店簽字停火。

整個韓戰,中國陣亡十八萬,美軍損失三萬六,差了五倍,人海戰術就是這個策略。為了獲取史大林青睞老毛派了兒子毛岸英參戰,金日成特別優待他留在防空洞還每天送上新鮮雞蛋。有天他在洞外做蛋炒飯,油煙被空炸機看到,就把他炸死了。這件事本來低調處理,最近中國有位專門發佈做菜視頻的帥哥網紅在「抗美援朝」七十年習維尼發表講話當天上載了示範蛋炒飯視頻。被網民罵翻下架,炒飯變成敏感詞。這就大家都知道了。

韓戰其實很簡單,就是北韓跟南韓內戰,美國出兵幫助盟友,老毛聽命史大林賣命(連兒子的命都賣了);不是什麼「帝国主义侵略扩张」。老實說一句,韓戰唯一得益的是台灣。本來要攻台的軍隊長途拔涉跑去北韓送死,還換來第七艦隊守護台灣海峽。你可以討厭什麼都據為己有的韓國人,也可以拒買三星,當看著女團跳舞的長腿流口水擦鼻血的同時請低調地謝謝他們當年的犧牲。

到底習維尼只是個小學雞,還是把《一九八四》讀懂了: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2020/10/18

名師不一定出高徒

小時候看報紙講到有個叫「李約瑟難題」,講的是為什麼中國以前這麼發達,但卻沒法產生工業及科學革命。看到這個題目就知道是大哉問,不可能三言兩語就能回答,一直放在心裡。 去年台灣譯了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 The Great Divergence》,厚達3.8公分,想來探討這個問題。大家知道我一秒鐘幾十萬上落,不是有分量的作者根本懶得去翻,雖然是唐山選書,還是會一下書皮作者是誰。書皮說他兩度獲得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叭啦叭啦,這個不重要(回頭再討論費正清的問題);又說他師從史景遷(Jonathan Spence),那就非看不可啦。 史景遷是我非常喜愛的歷史學者,他的書只要是就近買得到,不管是住台灣買正體字,住上海時買殘體字,在香港時買英文,全都買來看。不管是正經八百寫中國近代變遷的《追尋現代中國》,又或是進入皇帝腦袋裡跟他一起思考的《康熙》,全都好看。剛看了一下,書架上有他九本著作,可以算半個粉絲了。 回到彭慕蘭的《大分流》。雖然有名師加持,畢竟書有先來後到之分,直到最近才有空讀它。翻開目錄,有中研院研究員陳國棟的導讀跟台大經濟系主任林明仁和他的碩班學生鄭紹鈺的書後解說,心想衛城出版社還真是認真啊。 導論裡很多最近才出來的史學觀念不是看得很懂,但沒關係,反正還有幾百頁等著我。沒想到,看完了我都不知道這本書要講什麼。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反駁我們熟知的中國會落後的說法,包括:沒有資本主義產生、人力不足(只有男人生產)、交通不方便(生產地與消費地距離太遠)等。鉅細靡遺告訴我們一直到十八世紀中國長三角的生活水準跟資本主義發揚光大的英格蘭其實一樣、女性的收入跟男性一樣、河運其實很發達。作者認為,一個地區要發展最重要搞定食物、燃料、纖維(紡織物)跟建築材料。他做了很多精細的計算,算出上面那四項在當時的中國並不比歐洲差,甚至超過。那既然大家都一樣,那中國為何沒有工業革命呢?看完了都沒有答案。 幸好還有林老師的解說,原來作者把答案輕描淡寫的藏在各章節裡,就是煤跟「新世界」(南美跟非洲的殖民地)。他認為工業革命需要燃料,沒有石化燃料只靠木材是不夠的,長三角早就把樹都用光了煤又遠又難採。中國也沒有殖民地和奴隸來生產農產品,人力無法從農業裡抽出來,所以產業無法改革。就這樣。靠,因為狗屎運有煤和殖民主義?什麼東西啊? 再一次幸好有林老師的解說,把本書從2000年出版到去年成中文這段時期在史界、經濟學界跟社會學界的爭論跟作者反駁做了個整理。這篇解說非常值得一看再看。這裡我從經濟及社會學裡各提一點來講一下。 史丹佛的格雷夫(Avner Greif)認為就算十八世紀時中國與英格蘭經濟表現上相同,但商業組織制度上早有不同。歐洲發展出「既非國家、亦非血緣」的社會組織,為了解決合作問題刻意設計出來;而中國卻是依賴宗族。最大的差異是供給公共財或其它財貨時,促進合作的執行成本性質不同。宗族內部的執行成本較低,但西方的方法建立好後卻可以輕易的擴大履行對象範圍。換句話說:中國選擇了一條開始比較簡單,固定成本投入較小,但日後發展較困難的捷徑,西方則反之。這喚起中學時讀張五常經濟學文章的記憶,他預言中國的一胎化政策最後會讓整個交易成本較加。傳統中國的信用是以宗族為單位,交易或借貸因為宗族關係交易成本很低(利息都有一部份交易失敗險在內),一胎化久了之後,宗族就不見了,自然要把風險加回來,墊高了交易費用。這好像有兩相呼應。 芝加哥大學社會系的趙鼎新說:「中國在十九世紀或此前或稍後的任何時候,都沒有可能出現工業資本主義方面的根本性突破。」他認為西方不論是宗教、政治、封建領主、商人、城市工匠行會等各階層菁英都長期處於跟其他階層鬥爭狀態之下,沒人能長期保有穩定的權力,因此菁英的面貎,在不同地區跟時間是不同的。加上長期存在多國多地區的競爭狀態,使得制度競爭成為可接受觀念,也多次出現制度改的好處。但傳統中國儒家對統治基礎提供正當性,法家則提供如何使用權力的操作手冊。皇族加上數量龐大的官僚系統一起統治中國,換個朝代後,整件事重來一遍,唯一不變的是菁英的面貎。帝制與內向的國家權力永遠是政治制度的核心。歐洲人在政治行不通時會思考制度有什麼問題,而中國人則只能期待明君降臨。這又讓我想到之前看過一本美藉香港人秦家聰(Frank Ching)寫的《祖先 Ancestors》。 秦家聰在七十年代中國還在搞文化大革命時去了中國一徜,雖然是以私人身分出訪,但他那時是紐約時報的中國地區專家。親戚給他看秦家的族譜燃起對了解祖先過去的興趣。後來花了五年時間追尋祖先們的軌跡,寫下這本翻譯成中文也有五百頁的書。原來他們家從北宋(公元一千年)就當官了,不管如何改朝換代,他們家還是當官,當了一千年。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時覺得「這有啥好看的」,就買來加減看,沒想到每個當官的故事都很有趣。而且,要是我剛幹掉上個朝代,當個太祖或高祖什麼的,總要找些老手來幹活啊,這些前朝留下來的正好用。所以中國幾千年基本上就是換湯不換藥,是個靜態的國家,不可能會有所突破。正好呼應趙鼎新的說法。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彭慕蘭硬是把文化、制度這些核心問題擺一旁而扯煤炭、殖民地?我認為他是太愛中國了,對中國已經有感情,無法面對中國文化跟制度就是比較差這種想法。做學問不能帶感情啊,必須客觀的有什麼講什麼。不然你看他的師公。喔,忘了說,他的師公就是費正清,史景遷的師傅。費正清是在美國究中國史的開山祖師,地位最高。誇張點說,整個美國的中國史研究都是他地盤。他是當時所謂的「中國通」,給美國政府預測老毛會打贏蔣介石,建議跟中國建交,還跟尼克森一起在1972年去舔共。看過他的《費正清中國回憶錄》,看完只想找個爐子把它燒掉。 名師不一定出高徒,賤師也不一定只出賤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