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9

青花瓷─史上第一個全球化產品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妳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青花瓷》

方文山說一直很喜歡青花瓷:「因為青花瓷本身的紋路顏色很美卻又很脆弱,某種程度有點像女生。」我也很喜歡,家裡八成餐具是青花瓷,另外兩成是日本瓷跟其它有的沒有的。對比青花瓷的 crystal white 裡鮮艷的藍加上輕薄青脆感,日本瓷偏土黑色,質樸厚重,偶爾加點不對稱的缺陷美,是茶聖千利休的茶道與禪宗混合體。這種瓷器嚴格來講不叫瓷器(porcelain),應該叫炻器(stoneware),兩者的燒結溫度跟製造方式不一樣。日本瓷的故事有空再聊,先回到怎麼說青花瓷是全球化的第一個產物。

要不是張大帥在鳳凰城機台 move-in 大典上說全球化已死,差不多忘了這個詞。最初是從一出版就轟動的 Thomas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看到的,書看完很失望。他所謂的全球化只是美國化而已,大家都 align 美國人那一套,叭啦叭啦。那時候我認為全球化應該像HSBC 的 slogan:環球金融 地方智慧。不管如何,大帥口中的全球化半導體供應鏈大概是這樣:美國或歐洲做設計,tapeout 到台灣,歐美日機台生產,日韓美台的原料,封測後送中國做系統,成品出貨到世界各地。因為物流資訊流暢順發達成本低廉(世界是平的),比較優勢法則可以運行到極致,各國都有貢獻。不只電子業,運動鞋、成衣,全球化產品比比皆是。大帥說全球化死了,我思考的是:全球化啥時開始?什麼條件才能孕育出全球化呢?

講到歷史上的物流,第一當然是老早就存在的絲綢之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跟各個遊牧民族講好,不要亂搶商旅後就穩了。當時西方是羅馬帝國當頭(就是《後漢書》稱為大秦,把猶太人趕出耶路撒冷搞到兩千年後有以哈衝突的那個羅馬帝國),勢力範圍東至裡海。東西兩大帝國間就由無國藉遊牧民族粟特人接手,他們的交易範圍可不只中國到羅馬,連日本都留下其蹤跡,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貿易商。粟特人故事又可以寫一篇。對他們不熟?安祿山就是了。

往南遇到第二條東西貿易路線是連接雲南到西藏的茶馬古道,這條短,對全球化影響不大。

再往南就出海了,因為造船需要的技術門檻較高,漢朝才有船接駁到印度。東晋時已有定期客貨航班往來中國跟印度,法顯取經回來就是搭乘回泉州的定期客船,遇到風暴才會多經過其他地方。七世紀伊斯蘭教興起,阿拉伯成為西方科技跟貿易中心,造船技術也是世界第一。從埃及、伊拉克經印度,印尼,馬六甲、菲律賓到泉州的船駱驛不絕,海上絲路被穆斯林掌控,所以巴基斯坦、印尼、馬來西亞跟西班牙人登陸前的菲律賓皆信奉伊斯蘭教。泉州在唐代就有清真寺,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也是因為他是穆斯林,方便溝通(鄭和原姓馬,永樂賜姓鄭;中國穆斯林多姓馬,因為很多人以 Muhammad 為教名)。

從漢朝開始,東西方物流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順暢。但是,生產什麼才稱得上全球化呢?

———休息的分界線 泡杯茶 吃個包先———

絲綢?茶葉?不不不,這都是中國本來就在消費的產品,生產販售或出口是單純經濟學供需原則,沒有全球化在裡面;瓷器也一樣。製瓷技術在唐代已經成熟,南青北白,產能開出來已足夠成為日常生活用瓷。唐三彩更讓陶瓷從日常生活使用進化成藝術表達媒介。宋代是瓷器的高峰,汝官定鈞哥的青瓷、白瓷、青白瓷等工藝非常好,故宮走一趟,必定會對其溫潤色澤的美讚嘆不已。由於出口的一大部份被東南亞、南亞跟富裕的阿拉伯買去,流到歐洲其實並不多。踏進元朝,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這一切要從成吉思汗講起。

鐵木真在統一草原自封為成吉思汗後開始西征,1241 年打到匈牙利,佔領佩斯。他們立好蒙古包,備妥茶點邀請當地貴族入帳,歐洲人第一次見到宋朝的白瓷,為之驚艷,想方設法要拿到手。那時候歐洲還沒有瓷器這個詞;porceline 是從馬可波羅遊記來的,他們認為白瓷會這麼白是因為加了白貝「porcelain」磨成的粉末。西征不只打到歐洲也打到阿拉伯,發現波斯礦產氧化鈷可以為瓷器帶來漂亮的藍色,可惜當地製瓷技術落後,沒法彰顯其鮮艷。(當時歐洲跟阿拉伯的窯只能燒到九百度,燒白瓷要一千三百度,溫度是窯的 design know-how。歐洲人以為加白貝粉就夠是不正確的,就算大撒 DOE 也不會有好結果。)

蒙古帝國除了還沒「被發現」的美洲大洋洲跟多瑙河以西外幾乎掌控了全球,物流資訊流得到強大武力的保障(時間不長,但足已讓世界上 0.5% 的男人有成吉思汗基因,很能幹!)。元朝時,泉州穆斯林商人拿著從波斯來的氧化鈷(「回青」或「回回青」)找做白瓷的景德鎮瓷商合作,研發出青花瓷;後來還帶著阿拉伯人喜歡的圖案來讓景德鎮瓷商照著畫,我們印像裡很美的老青花瓷大多是複雜重覆對稱的幾何圖案,跟波斯地毯很像。景德鎮從 IDM 轉為代工,產能不斷擴大。

漢人一直以來喜歡純色瓷器,以色澤溫潤無瑕為優;青花瓷是蒙古人研發出來,外族的東西,剛開始不受青睞。一直到明朝第五位宣德皇帝,以回青在白瓷上繪畫,山水、仕女,燒出來的瓷器得到達官貴人的喜歡。景德鎮搖身一變成為世界製瓷中心,全盛時期有一萬八千戶,十萬人日夜不停的燒瓷,這還是官方數字,實際上可能有十倍以上。

1492 年進入「大發現」時代(這個詞很本位主義),歐洲人利用殖民中南美洲搶來的銀礦發展航海、軍事跟商業技術;用其船堅炮利成立各國東印度公司,接手穆斯林成為東西貿易的話事人。景德鎮從代工伊斯蘭圖案變成代工歐洲人圖案。(各東印度公司有時團結對外,有時網內互打,可以寫好幾篇。)

歐洲人有多愛青花瓷?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著名的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沒看過畫也有看過電影吧,Scarlett Johansson 就是正!)有好幾幅作品特別把青花瓷畫出來,譬如:《玩牌人》、《老鴇》、《睡婦》、《倒牛奶的女僕》、《彈琴遭打斷的女孩》。青花瓷在當時是最潮的事物,有錢人家裡不只要有,還要讓大家知道。更有錢的貴族還會訂購一整套瓷器放客廳炫富,運送時破了也不放過,破損就修補,破碎就鑲牆壁天花板。這裡所說的訂購可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圖樣送到景德鎮,排入生產,運回歐洲 cycle time 要三年。看不懂外國字的製瓷工匠眼裡只有圖案,收貨後發現字寫錯,已經過了三年。國王級的就更誇張了,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 1598 年去世時清點遺產,青花瓷三千件,大部份是生活用瓷,並非藝術品。

歐洲人瘋青花瓷,光1777~1778 航季就運走了八百七十萬件。歐洲設計,波斯回青,景德鎮代工,最後送回歐洲,這不就是全球化嗎?

全球化由蒙古帝國做庄把東西物流資訊流打通後開始,之後由各國東印度公司接手,然後美國。習維尼也想參一咖搞了個一帶一路,還沒成氣候。現在美國這個大庄家說要斷鏈,接下來要怎麼玩,真的沒人曉得,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