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7

《爸爸去哪兒》

每次去中國都有很大的收穫,這次除了一堆衣物、北歐品牌背包blah blah blah 外,還有就是hit 爆中國的最新一檔節目。

餐桌上跟Moi 聊天,她說中國最近最火的節目叫《爸爸去哪兒》,湖南衛視的作品。又是湖南衛視!一直對他們的節目很有好感,無論是住在上海時每個週五緊追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還有後來被中央禁止的真人秀節目《變形記》,都是收視率冠全國。

《超級女聲》不用說,各省眼紅都跟風來一個;而窮人跟有錢人交換身份的真人秀《變形記》更因為搞太大,讓鎮長去跟貧農交換身份觸動了中央神經所以只好停止,夠出位了。

《爸 爸去哪兒》原本是韓國的一個真人秀節目,找名星帶自己小孩到荒郊野外去生活個兩、三天,每天有各種挑戰,在當地大賣。湖南衛視把版權買過來,自己拍一個中國版的。第一季在十月十一日首播,一共十二集。看到現在為止,大概每個地方會佔兩集,所以一共會去六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前兩集)是北京近郊的靈水村,前天的第三集是寧夏騰格里沙漠。

這一季的家庭分別有:台灣的小旋風林志穎、《瘋狂的石頭》的男主角郭濤、跳水王子田亮、林志玲的師弟張亮跟在中國拍MV 很有名的王岳倫;一共三個兒子兩個女兒。

你說這幾個人很紅嗎?也沒有啦。工作滿檔的黃曉明又怎會有空生小孩呢?不管如何,這個真人秀就是紅爆,為什麼呢?

我認為這有四個原因:

大家真的受夠了歌唱選秀節目了。不只是中國的觀眾,台灣也是一樣。週六晚上,中視、華視、台視、民視都是歌唱選秀。現在連公視都要搞選秀了,不想看人家唱歌不成嗎?所以有別的選擇,大家一窩蜂會去看。

無論你是什麼年紀、任何一個性別,沒有人能抵擋小孩子「萌」的魅力。這五個家庭的小朋友都在四到六歲這個範圍,萌到頂點的年齡。再大一點就頑皮,再小一點就玩不動,現在剛剛好。「萌」就是答案。

第三個原因是幸災樂禍心態,平常在家裡都是母親在顧小孩,要不名人夫妻倆都忙就請阿姨來帶。身為老爸現在要單獨跟兒子、女兒過幾天,每個都在想,怎麼辦啊?觀眾都在等著看他們手忙腳亂的日子。

最後一個是社會學觀點,根據Erving Goffman 的劇場理論,每個人在外面表現就如在劇場裡的戲臺上。回到家面對家人或自己就如回到後臺。觀眾對後臺的好奇心理就變成八卦、偷窺,所以才會有狗仔隊的出 現。這五位名人平常在臺上都是有頭有臉的人,但自己兒子女兒一撒嬌,還能板著臉嗎?我們想看的就是這個。

其實,最讓我好奇的是,這五個爸爸怎樣教小孩。這五個人來自台灣和中國的大江南北。他們對小孩的教育方法除了跟幾十年前父母對他們的教養有關,跟他們的教育程度、身邊朋友有關外,也跟南北文化有關。每次有各種狀況出現我都會猜他們各人的應對方法,十分有趣。

你猜台灣的林志穎跟其他四個中國老爸誰比較會教小孩呢?不告訴你,自己看。

2013/10/06

戲台上的即興

CC 成了國家音樂廳最高等級的「金緻會員」,找我一起去那邊的圖書館看看。他擔心我這個劉佬佬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我這個臨時閱讀証很多館藏都不能聽,特別關照說如果無聊就跟他說。沒想到裡面好些戲劇類的期刊,一看無法收拾。

戲劇類期刊,台灣的不多,中國的不少。可惜中國期刊裡的論文水準參差,濫竽充數者眾。高水準的也有啦,不多就是了。其中一篇登在台灣《戲曲學報》第九期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沈勇寫的《浙江地區路頭戲現狀調研》吸引了我的眼球,十分有趣。

講到戲劇,大家不是想到粵劇(廣東大戲)、歌仔戲(台語戲)、國劇(京劇)、昆曲、就是莎士比亞。但你知道戲劇是怎樣變遷的嗎?戲劇是從:演、演員演、演員演故事,一直進化到依劇本演員演故事。就是說,人類一開始就會演,就跟你伙著同事一起跟客戶演場戲那種演。

然後發展成演員演,即是由專業演員來表演。再進化成演員跟據故事大綱來演。最後進化到演員背劇本來演戲。

中國一直到唐朝都只有歌舞劇跟滑稽劇,到宋才有故事劇,一直至元才有劇本的雜劇。所以,如果看到古裝片裡說唐有戲劇就是騙人的。

所謂路頭戲,就是只有故事沒有劇本的戲,算是演化的中間產物。由師傅在表演前分配角色、講解戲文主要事件、人物關係等。在演員上台前指點套路、走位、開個頭。之後就全交給演員自己即興演出,演出好壞就全看演員功力了。這種戲在以前是用於慶壽祭祖、上樑、送考、人生節慶、地方節慶等傳統喜慶。

而演員演戲,最主要是靠一些小段子。這些小段子叫「賦子」,譬如說有:「趕考」、「宿店」、「花園」、「搶親」、「公堂」、「探監」、「團圓」等情節場景。古時候的故事畢竟就是由這些場景組成,所以整個劇就由師傅把賦子「篐桶」般篐起來。所以路頭戲的師傅又叫「篐桶師傅」或是「派場師傅」。

相信大家都聽過《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這戲原本也就是一部路頭戲,後來才變成有劇本的戲。

路頭戲現在還在浙江地區表演,作者跑去做田野調查,實地訪問演員(這用了社會人類學方法),問他們劇本戲這麼盛行,為什麼路頭戲還有人看。他們表示有三個原因:一、因為一般下午戲約兩個半小時,晩場更長,而劇本戲不會有這麼長的。他們能把兩分鐘的故事演成兩個半小時,所以節慶都找他們去演。二、方便:因為早上接到活,說一下故事,下午湊一下晚上就能演。三、觀眾:觀眾文化水平低,路頭戲裡賦子都是土話,而且故事簡單,不嚴肅。所以路頭戲還生存到現在。

但路頭戲卻正在漸漸的式微,為什麼呢?根據演員的說法,最主要是演員們覺得路頭戲低俗落後。找人寫劇本,請導演來排戲才叫高檔。另外,現在在外頭演戲都要有字幕機,路頭戲都是即興的,沒劇本,字幕機用不上啊。

所以,路頭戲的式微跟價值觀有關係,不是戲本身的問題。這讓我想到爵士樂。爵士樂當初是黑人樂手送殯後回家時打發時間即興演奏的音樂,跟路頭戲很類似。而爵士樂手也有一段時間因為價值觀問題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窩在小酒館,一直到很後期才能在音樂廳演出。

而且,路頭戲的演員跟爵士樂手一樣,愈老愈值錢。兩者都是五十過後,賦子、段子多了才會演。價值觀可以改變,這樣好玩有趣的路頭戲什麼時候可以跟爵士樂一樣登上國家級的表演廳呢?